杂阿含经》第36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从三昧觉,说此偈言:

“‘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因缘生法。
  若知因生苦,  知诸受灭尽,
  知因缘法尽,  则知有漏尽。
  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有因生苦。
  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诸受灭尽。
  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因缘法尽。
  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  知尽诸有漏。
  如此诸法生,  梵志勤思禅,
  普照诸世间,  如日住虚空。
  破坏诸魔军,  觉诸结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说。

[校勘]

“受”,宋本作“爱”。

[注解]

菩提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地方。

不久成佛:即将成佛。

结跏趺坐:禅坐时,将两脚盘于大腿上的坐法。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义译为“等持”。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原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佛陀则表示婆罗门不应以出生来界定,而要以行为来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