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79经
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④:“初转此苦圣谛⑤,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二转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⑦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⑧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⑨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三转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⑩三转十二行⑪ 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⑫。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⑬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
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拘邻⑭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⑮。
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⑯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⑰,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⑱。”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⑲、四天王天⑳、三十三天㉑、炎摩ⓕ天㉒、兜率陀天㉓、化乐天㉔、他化自在天㉕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天㉖身ⓖ。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无“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正藏在“当”字之后有一“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智”,宋本作“知”。
ⓓ “憍陈如”,巴利本作 Koṇḍañña。
ⓔ “阿若拘邻”,巴利本作 Aññāta koṇḍañña。
ⓕ “摩”,大正藏原为“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 “身”,明本作“自”。
[注解]
①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② 鹿野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
③ 仙人住处: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苑”。
④ 五比丘:佛最早度化的五位比丘,分别是憍陈如(又译作“拘邻”)、拔提(又译作“跋提释迦王”)、摩诃男(又译作“摩诃男拘隶”)、婆破(又译作“惒破”)、阿湿波誓(又译作“马胜”、“马师”)。
⑤ 苦圣谛:圣者所证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遇见仇人)是苦、爱别离(和所爱的离别)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五受阴是苦;无常即是苦,会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⑥ 眼、智、明、觉:形容圣者证果时见到真理。“眼”指看见真理,“智”指体证智慧,“明”指显明真理,“觉”指觉悟真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比喻见到真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⑦ 苦集圣谛:圣者所证的苦的起因的真理;苦是由于无明(没有智慧)、贪爱等因缘而来。
⑧ 苦灭圣谛:圣者所证的苦的止息的真理,即烦恼熄灭的涅槃。
⑨ 苦灭道迹圣谛:圣者所证的可以灭苦的解脱之道的真理,即“八正道”。
⑩ 四圣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苦、集、灭、道。
⑪ 三转十二行:佛陀初转法轮,三次循序地解说四圣谛。另译为“三转十二说”。
⑫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⑬ 憍陈如: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佛陀称赞他“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
⑭ 拘邻:即“憍陈如”的另译,同为音译。
⑮ 阿若拘邻:已了知的憍陈如。“阿若”为音译,义译为“已了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阿若憍陈如”。
⑯ 地神:行走于地面的神祇。
⑰ 以义饶益:以真义带来帮助。
⑱ 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增加天众的势力,减弱阿修罗众的势力。因为行善的动机要清净才能往生天界,动机不纯正则往生为阿修罗甚至入三恶道,佛陀教导清净的佛法,使得人心向善且往生天界的人增加。“阿修罗”是六道众生之一,喜爱战斗,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⑲ 虚空神天:飞行于空中的神祇。
⑳ 四天王天:欲界六天的第一天,位于须弥山腰。
㉑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
㉒ 炎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译为“焰摩天”、“夜摩天”、“艳天”。
㉓ 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译为“兜率天”、“兜率哆天”,义译为“知足天”。
㉔ 化乐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娱乐,因此称为“化乐”。
㉕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较其低的天所变化出的欲境,自由拿来给自己娱乐,因此称为“他化自在”。又译为“他化乐天”。
㉖ 梵天:色界的初禅天之一,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是著名的《转法轮经》,经中记载佛陀证道之后第一次向五比丘说法的内容。
- 四谛三转十二行,综合本经及对应经典的内容,表解如下:
初转(谛智) | 二转(作智) | 三转(证智) | |
---|---|---|---|
苦圣谛 | 了知五受阴是苦 | 苦谛当知 | 苦谛已知 |
集圣谛 | 了知无明、贪爱等等因缘导致苦的集起 | 苦集当断 | 苦集已断 |
灭圣谛 | 了知苦的止息(涅槃)即是烦恼的永尽无余 | 灭谛当证 | 灭谛已证 |
道圣谛 | 了知八正道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 | 道谛当修 | 道谛已修 |
- 为何先称扬释迦牟尼佛的是地神,而不是其他天界的天人?
地神为居住于地上的祈祇,离人间较近,和人类的交集较多,《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8〉第30经世记经:“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CBETA, T01, no. 1, p. 135, a27-b1) 因此佛陀成道后由地神就近知道也是自然的,然后再层层上传至较远的天界。这样由地神先听闻、再层层上传到其他天界的叙述,在佛经中还蛮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