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7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七佛观察诸受的方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毘婆尸如来未成佛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观,观察诸受。云何为?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如是观察,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若于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灭道迹。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毘婆尸佛,如是式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及我释迦文佛,未成佛时思惟观察诸受,亦复如是。

[校勘]

“此”,宋、元二本作“是”。

[注解]

受集:受的起因。

受灭:受的消灭。

道迹:途径。

受味:受的滋味。

受患:受的祸患。

受离:受的出离。

坚住:稳固地保持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提到过去七佛皆观察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

其中“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是分析受本身的生起和灭去,而“受味、受患、受离”则是分析受所引生的后续。

举例来说,“受集”是“触集”,而“受味”是“受因缘生乐喜”,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

“受集”是指受的起因、如何产生受的;“受味”则是指受的滋味、受的吸引力,若执著于受味就会引生后续的因缘。前者是说受的“起因”,后者则会牵引到“后续”的因缘。

除了本经的分析外,也可参考卷二第42经所讲述如实知五阴的“七处善”,其中“如实知受”的部分即与本经相当类似。

  • 本经说:“若于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如果爱乐于受,将来就会生起更多的受,轮回受苦。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