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8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无食无食乐者;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食无食解脱者。

“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比丘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

“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

“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

“云何有食解脱?谓色俱行。云何无食解脱?谓无色俱行。云何无食无食解脱?谓彼比丘贪欲不染、解脱,瞋恚、愚痴心不染、解脱,是名无食无食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食念:世俗的想念,即五欲(五种感官之欲)所生的想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肉体的喜”。

无食念:非世俗的想念,在本经特指“初禅”的境界。初禅超越了欲界,而到了色界的层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精神的喜”。

无食无食念:非世俗的想念中最非世俗的想念,在本经特指“二禅”的境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比精神更精神的喜”。

食乐:世俗的乐,即五欲所生的乐。

无食乐:非世俗的乐,在本经特指“二禅”的乐。

无食无食乐:非世俗的乐中最非世俗的乐,在本经特指“三禅”的乐。

食舍:世俗的舍,即五欲所生的舍,例如吃美食吃饱了而不想多吃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肉体上的平静”。

无食舍:非世俗的舍,在本经特指“三禅”的平静。

无食无食舍:非世俗的舍中最非世俗的舍,在本经特指“第四禅”的平静。

食解脱:解脱于世俗、五欲的束缚,超越欲界,进入色界。

无食解脱:解脱于色界,进入无色界。

无食无食解脱:解脱于贪、瞋、痴的烦恼,进入涅槃。

离欲、离恶不善法:离于感官欲乐,离于恶的、不善的事情。

有觉有观:“觉”与“观”两者皆有。“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观”又译为“伺”,是持续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时将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寻”;接着将心念持续地省察呼吸,就是“伺”。

离生喜乐: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

具足住:进入(达成)并保持着。又译为“成就游”。

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觉”与“观”消退了,内心澄净、专注,“觉”与“观”两者皆无,由定而生起喜与乐,充分达成并保持在第二禅。

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喜消退了,安住在舍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体验到快乐,安住于这圣者所说的舍中。这是三禅的境界。

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苦、乐都消退了,先前忧、喜已消退了,不苦不乐,只有因舍而生的清净之念,心专注纯一,充份达成并保持在第四禅。

色俱行:色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关于色的”。

无色俱行:无色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关于无色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的各种层次及其面向,整理于如下表所示:

层次\面向 解脱
五欲的念 五欲的乐 五欲的舍 色界
无食 初禅的念 二禅的乐 三禅的舍 无色界
无食无食 二禅的念 三禅的乐 四禅的舍 解脱贪瞋痴


相当的南传经文举例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层次\面向 平静 解脱
肉体 五欲的喜 五欲的乐 五欲的平静 有关于色的
精神 初禅、二禅的喜 初禅、二禅、三禅的乐 四禅的平静 有关于无色的
比精神还精神 解脱贪瞋痴


以上两个表格中,无论在层次上(每一列从上而下)、面向上(每一栏从左而右),都是循序渐进、愈来愈高深的境界。虽然因为千年的传诵,南北传的经文在所举例子的细节上略有不同,但两者的重点都在于修行应该一步一步地提升层次,终至解脱贪、瞋、痴。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