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9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揵陀卖衣者菴罗园

尔时,舍利弗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深信世尊,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况复过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所说,第一之说,能于众中作师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过去、当来、今现在,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佛菩提等者,况复过上?”佛问舍利弗:“汝能审知过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

世尊复问:“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复知未来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复能知今现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过去、未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中所有诸法。云何如是赞叹?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说言:‘我深信世尊,过去、当来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况复过上’?”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我闻世尊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于大师所得净信,心得净。

“世尊是等正觉。世尊!譬如国王有边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坚密,唯有一门,无第二门,立守门者,人民入出皆从此门,若入若出,其守门者,虽复不知人数多少,要知人民唯从此门,更无他处。如是,我知过去诸佛、如来、应、等正觉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现在诸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过去、未来、今现在佛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是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陀”,宋、元、明三本作“他”。

“那罗揵陀卖衣者菴罗园”,巴利本作 Nālandāyaṃ. Pāvārikambavane。

“三藐三佛陀”,巴利本作 Sammāsambuddha。

大正藏无“不”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巴利本作 Anuttara sammāsambodhi。

“五盖”,巴利本作 Pañcanīvaraṇa。

大正藏无“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菴罗园:芒果园。

菩提:为音译,义译为“觉”,即觉悟、证悟。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来十号中第三个的音译,又译为“三耶三佛”、“三佛”,义译为“正遍知”、“等正觉”,此处以这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增上戒:崇高的、有助益的戒律。

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我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各个佛的心中想过哪些事(以及随犯随制的戒相有哪些、讲过哪些经等等),但我知道各个佛证得的法(是一样的)。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我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总相法我则能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对过去、未来、现在的应供、正等觉者没有他心智,但我知道法的类比”。

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精深再精深,超越再超越,上等再上等,奥妙再奥妙。

佛、如来、应、等正觉:佛陀。佛、如来、应(供)、等正觉(又译为“正遍知”)是如来十号的其中四个,此处以这四个来代表如来十号。

悉断五盖恼心:都断除了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和种种心的烦恼。

慧力羸:心被烦恼覆盖而使慧力衰弱。

堕障碍品:堕落在障碍之中。“品”指某一类东西的总称,例如“物品”、“食品”。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三世诸佛都是教导弟子住四念处,修七觉分,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当的南传经文同样强调四念处与七觉分的重要性,不过内容上略有差异,南传经文中说的是三世诸佛都是住四念处、修七觉分,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二十四第635经也说:“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