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3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犍连问尊者阿那律:“云何名为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犍连言:“什么叫做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若比丘于内身起厌离想,于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正念、正知。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作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住正念、正知。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时,尊者大目犍连即入三昧,从舍卫国松林[*]精舍入三昧神通力,如力士屈伸臂顷,还到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住处。

[注解]

内身:自身以内。

外身:自身以外,有解为他人、也有解为身外的物理世界(也如自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

内外身:自身以内及以外(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受:自身的感受。

外受:他人的感受。

内外受:自身及他人的感受(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心:自己的心念。

外心:他人的心念。

内外心:自己及他人的心念(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法:自己的诸法。

外法:他人的诸法。

内外法:自己及他人的诸法(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

四念处有各个次第,不光是字面上的“观身不净”等,到后来是“厌离不厌离俱舍”。

起厌离想是为了对治贪,起不厌离想是为了对治瞋,厌离不厌离俱舍想则对治痴,也可参考卷十一第282经,或是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5第144经底甘陀经的解说。

基于这个原理也有各种实作法,例如《中阿含经》卷五十九〈例品4〉第251经第一得经中所说的八除处(八胜处)的次第,或是在《禅秘要法经》中,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三种反复地运用,都是基于本经所说四念处的原理。

  • 内、外、内外

本经中提到身念处在观察“内身”后,可以观察“外身、内外身”;受念处在观察“内受”后,可以观察“外受、内外受”;心念处和法念处也是如此。

这是说四念处的修习是先观察自己、再观察他人或外界。

然而《阿含经》中没有详细的定义“外身、内外身”乃至“外法、内外法”,论典大多主张四念处的“外”是指“他人”,“内外”则是对观察的对象作如实的理解,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以念住“外身”为例,可以观察他人的身体甚至自身以外一切的色,例如就修习“不净观”来说,观察他人的身体也是“不净”的;就修习“四界分别观”来说,观察身外的物理世界也是由四大构成的。觉知“内外身”则已不计较是身内还是身外,不是由自我中心来区分,而是客观地观察物理世界的本质、组成成分都是一样的。有禅定能力的人可借由禅定而觉知,尚没有禅定能力的人,则依据科学也能理解身体和外界的组成成分都是一样的。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