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5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精舍。
时,诃梨聚落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①:
“断一切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习近②, 牟尼③不称叹。
虚空于五欲, 永以不还满④,
世间诤言讼, 毕竟不复为⑤。
“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义?”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长者言:“眼流者,眼识起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界贪识流出,故名为流。”
长者复问尊者摩诃迦旃延:“云何名为不流?”
尊者迦旃延语长者言:“谓眼识、眼识所识色依生爱ⓔ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依生ⓕ贪欲,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
复问:“云何?”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谓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染著流。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法,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受生爱ⓗ喜流,是名流源。云何亦塞其流源?谓眼界取心法境界系着使⑥,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塞流源。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系着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亦塞其流源。”
复问:“云何名习近相赞叹?”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是名习近相赞叹。”
复问:“云何不赞叹?”
“在家、出家不相习近,不同喜、不同忧、不同苦、不同乐,凡所为作,悉不相悦可⑦,是名不相赞叹。”
“云何不空欲?”
“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于此五欲不离贪、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说我系着使,是名心法还复满⑧。”
“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更不复生,云何当复与他诤讼?”
“是故世尊说义品答摩犍提所问偈:
“若断一切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习近, 牟尼不称叹。
虚空于诸欲, 永已不还满,
不复与世间, 共言语诤讼。
“是名如来所说偈义分别也。”
尔时,诃梨聚落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 “诃梨聚落长者”,巴利本作 Hāliddikānigahapati。
ⓑ “义品”,巴利本作 Aṭṭhakavaggika。
ⓒ “摩揵提所问偈”,巴利本作 Māgandiyapañha。
ⓓ “源”,圣本作“原”。[*]
ⓔ “爱”,圣本作“受”。[*]
ⓕ “生”,圣本作“生生”。
ⓖ 宋、元、明三本无“色”字。
ⓗ “爱”,宋、元、明、圣四本作“受”。
ⓘ “为作”,圣本作“作为”。
ⓙ “念”,宋、元、明三本作“令”。[*]
[注解]
① 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本偈出自“义品”,相当于《佛说义足经》第9经摩因提女经,或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义品4〉第47经摩健地耶经。《佛说义足经》此小经记载摩因提(摩揵提)梵志想要将绝世美女女儿许配给佛陀,佛陀不答应,表示连波旬的三位天女女儿都没兴趣了,何况是人间的女子?因此而有一连串关于修行的说明。
② 相习近:与之亲近;互相亲近。另译作“相亲近”。
③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圣贤。
④ 虚空于五欲,永以不还满:五欲已经空了,永远不会再回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诸欲已除去了,不怀着期盼”。
⑤ 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永远不会再与人斗诤、诉讼。
⑥ 眼界取心法境界系着使:眼见色的心理过程产生的执著、烦恼。例如看到美女,眼睛就移不开了。“眼界取心法境界”即眼界执取的心理过程,是经文前一句“缘眼及色,生眼识,……依此受生爱喜流”整个过程的简称,“系着使”也是形容这整个过程的结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色界之诸欲、贪、喜、爱、取,意之摄受,现贪,随眠者”。
⑦ 不相悦可:不互相取悦认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将自己卷入他们的事务及义务”。
⑧ 说我系着使,是名心法还复满:认为有我,有执著、有烦恼,就叫做回复到充满(执著、烦恼等)心理现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此处有人,为思惟:‘我于来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识。’居士!如是为希望者。”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中说‘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好像佛陀不鼓励人际互动?”
其实摩诃迦旃延尊者在本经中即作了说明,佛陀不鼓励的是出家人卷入在家人的生活,不赞成“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在《杂阿含经》卷五十第1342经以及许多律中,都有提到此点。
佛陀鼓励出家人多到阿练若处(寂静无人处)以利修定,像禅七通常禁语也是一样的意思。佛陀也建议出家人不要常跟世俗的在家人杂处,例如跟着在家人一起谈政治、看戏等等,以免影响出家威仪或卷入是非、挑起欲望,不利修行,交往到后来甚至就还俗了。
但佛陀鼓励良好的人际互动,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67经:“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CBETA, T02, no. 99, p. 184, c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