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60经
如是我闻: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③。何等为四?
先止后观若比丘、比丘尼④坐⑤,作如是住心⑥:善住心⑦、局住心⑧、调伏心⑨、止观一心⑩、等受⑪,分别于法、量度⑫,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⑬。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⑭,我则如是善哉慰喻⑮,或求是名说初道。
“复次,先观后止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于法选择、思量⑯,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⑰,得离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说道。
“复次,掉乱所持后止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⑱,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化⑲。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说道。
“复次,止观并行比丘、比丘尼止观和合俱行⑳,作如是正向多住,则断诸使。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者,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教诫,或求是名第四说道。”
时,诸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俱睒弥:古代印度都市名,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蹉国(拔沙国)的首都,相当于现今的 Kosam,位于恒河支流 Yamunā 河沿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跋蹉国又称为拘睒弥国。另译为“拘睒弥”、“拘舍弥”、“拘深”。
② 瞿师罗园:佛陀的道场之一,由瞿师罗长者所布施。另译为“瞿沙罗园”、“瞿师园”。
③ 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若有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在我面前自己记说(证得阿罗汉),我会称叹、慰劳、招呼他,或探讨他是以四种方法(其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而成就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任何比丘、比丘尼,凡是在我面前明说获得阿罗汉果者,必由所有四支或其中之一支(而获得)”。
④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⑤ 坐:打坐、禅坐。
⑥ 住心:把心安住。
⑦ 善住心:把心好好地安住。
⑧ 局住心:把心收摄(在所缘上)。
⑨ 调伏心:调教、驯伏心。
⑩ 止观一心:修行止观到心专注、纯一的状态。“一心”又作“心一境性”。
⑪ 等受: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正受”,音译“三摩钵底”。
⑫ 分别于法、量度:辨别、解析事物。
⑬ 使:烦恼。
⑭ 记说:决定说;确定说。例如佛弟子记说自己证得的果位,即指此弟子确知地说出自己证得的果位。
⑮ 慰喻:慰劳开导。
⑯ 于法选择、思量:拣择、解析事物。同义于前段的“分别于法、量度”,都是指“观”法。
⑰ 正向多住:多加保持正确的趣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实行那个道”。
⑱ 为掉乱所持:被浮动不安所把持。“掉乱”即“掉举”,心浮动不安,是昏沉的对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
⑲ 化:化解了(先前提到的“为掉乱所持”)。
⑳ 止观和合俱行:止与观融合并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阿难用他自己的话归纳出四种可成就阿罗汉的修学次第:
- 先止后观:先着重修止(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接着修观(分别于法、量度)。另外像佛世时外道已修禅定,但不知道四圣谛,听了佛法后开启智慧而能成道。
- 先观后止:先着重修观(思惟,于法选择、思量),接着修止(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例如先着重观无常,有观慧后而能舍,舍掉各种妄念,因此修定得力。
- 掉乱所持后止:被掉乱所把持,克服之后修止。
- 止观并行:止与观融合并行地修。例如三三昧(空、无相、无愿)的修习,可以具有止与观的功能。
这四种次第都和止、观有关,根据阿难所说,可知阿罗汉不会只有观而没有止,也不会只有止而没有观,一定具有止与观,只是入手处的不同。这也呼应卷十七第464经:“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CBETA, T02, no. 99, p. 118, b23-25)
其中“掉乱所持后止”(南传经文为“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这一种次第,有多种解读。一种主流的解读是根据南传《无碍解道》论中所述,有十种“观随染”(光明、智、喜、轻安、乐、极度的信心、极度的精进、现起、舍、欲求)能让人执著,不如实知其无常,而无法彻底地洞察。执著“观随染”也就是“对法的掉举”,而无法证道。若能正坐住心、调伏了这种掉举,才能证道。另一种解读是这边的“掉举”特指“对了悟佛法的极度渴望而带来的焦虑”,一旦解决或放下而得定时,则可能产生洞见。
对这一种次第,南北传其余的各种解读则收录在线上的“进阶辨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