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6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异婆罗门①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②瞿昙③所修梵行ⓐ④?”
尊者阿难语婆罗门:“为断故。”
复问:“尊者何所断?”
答言:“断爱ⓑ。”
复问:“尊者阿难!何所依而得断爱?”
答言:“婆罗门!依于欲⑤而断爱。”
复问:“尊者阿难!岂非无边际⑥?”
答言:“婆罗门!非无边际。如是有边际,非无边际。”
复问:“尊者阿难!云何有边际,非无边际。”
答言:“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婆罗门答言:“如是,阿难!”
“如是,婆罗门!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彼精进⑦、方便、筹量⑧,来诣精舍。”
复问:“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难!”
复语婆罗门:“如是,婆罗门!如来、应、等正觉⑨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⑩,以一乘道⑪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何等为四?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⑫,精进定⑬、心定⑭、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⑮。如是,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爱断已,彼欲亦息。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爱尽,爱尽已,思惟则息。婆罗门!于意云何?此非边际耶?”
婆罗门言:“尊者阿难!此是边际,非不边际。”
尔时,婆罗门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校勘]
ⓐ “梵行”,巴利本作 Brahmacariya。
ⓑ “爱”,巴利本作 Chanda。
[注解]
① 异婆罗门:某位大家较不熟悉的婆罗门。“婆罗门”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② 沙门:出家的修行人。
③ 瞿昙: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又译为“乔达摩”。佛弟子称佛陀为“世尊”,而外道则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昙”或“沙门瞿昙”来称呼他。
④ 梵行:清净的修行。
⑤ 欲:欲望,这里特指修习善法的欲望。
⑥ 无边际:没有尽头。
⑦ 精进:勤奋上进。
⑧ 筹量:审查;思量。
⑨ 如来、应、等正觉:佛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又译为“正遍知”)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的前三个,这里以这三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⑩ 四如意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⑪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⑫ 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意欲”所引发的禅定,断除各种造作,而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对禅定的、圣果的)意愿、欲望而引发的禅定;“断行”可解为断除各种造作,也可解为勤奋努力(即行于“四正断”);“如意足”又译为“神足”,即神通的基础。又译为“欲定心成就断如意足”、“欲定如意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自在三昧行尽神足”、“自在三昧神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欲定勤行成就神足”。
⑬ 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精进”所引发的禅定,断除各种造作,而成就神通。“精进定”又译为“勤定”。
⑭ 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心念专注”所引发的禅定,断除各种造作,而成就神通。“心定”又译为“意定”。
⑮ 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慧观”所引发的禅定,断除各种造作,而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译为“观定”、“诫三昧”。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依于欲而断爱
婆罗门质疑阿难尊者所说“以修习善法的欲望来断爱欲”,不就一直有欲望、没完没了吗?
阿难尊者就打了个比方:来到寺院之前,要有来寺院的欲望,才能成行。当抵达寺院后,来寺院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
“以修习善法的欲望来断爱欲”也是如此,依四如意足成就神通、解脱,达成解脱后修习善法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不是一直有欲望,不会没完没了。
可注意描述四如意足的经文是以“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作结,四如意足的定境、神通,毕竟都只是过程。就如佛陀常说的“筏喻”,修行中每一个阶段的成就,在更高的阶段时得要放下。
本经“依于欲”的“(善法)欲”在后世也有称作“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