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7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菴罗聚落菴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尼犍若提子与五百眷属诣菴罗林中,欲诱质多罗长者以为弟子。质多罗长者闻尼犍若提子将五百眷属来诣菴罗林中,欲诱我为弟子,闻已,即往诣其所,共相问讯毕,各于一面坐。

时,尼犍若提子语质多罗长者言:“汝信沙门瞿昙得无觉无观三昧耶?”

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不以信故来也。”

阿耆毘言:“长者!汝不、不幻、质直、质直所生。长者,若能息有觉有观者,亦能以绳系缚于风,若能息有觉有观者,亦可以一把土断恒水流,我于行、住、坐、卧智见常生。”

质多罗长者问尼犍若提子:“为信在前耶?为智在前耶?信之与智,何者为先?何者为胜?”

尼犍若提子答言:“信应在前,然后有智,信智相比,智则为胜。

质多罗长者语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我昼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终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

尼犍若提子言:“汝谄曲、幻伪、不直、不直所生。”

质多罗长者言:“汝先言我不谄曲、不幻、质直、质直所生,今云何言谄曲、幻伪、不直、不直所生耶?若汝前实者,后则虚,后实者,前则虚。汝先言:‘我于行、住、坐、卧知见常生。’汝于前后,小事不知。云何知过人法?若知、若见安乐住事?”长者复问尼犍若提子:“有于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汝有此不?若无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云何能诱于我,而来至此菴罗林中欲诱诳我?”

于是尼犍若提子息闭掉头,反乃而出,不复还顾。

[校勘]

“上”,明本作“土”。

“尼犍若提子”,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 Nātaputta。

“无觉无观三昧”,巴利本作 Avitakka avicāra samādhi。

“信”,巴利本作 Saddhā。

“阿耆毘”,明本作“尼揵若提子”

“恒水流”,巴利本作 Gaṅga。

“内”,元本作“者”。

圣本无“曲”字。

圣本无“若”字。

宋、元、明、圣四本在“安”之前有一“若”字。

“问”,宋、元、明、圣四本作“日”。

“乃”,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乃”。

[注解]

尼犍若提子:即本卷第563经提到的“尼犍”,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外道其余五师相比,较类似佛教,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揵陀若提子”、“尼揵子”、“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

无觉无观三昧:已经止息了“觉”与“观”的定境,也就是第二禅以上的定境。

我不以信故来也:我不是因为相信(佛陀得无觉无观三昧)而来的。

谄:奉承、巴结。

智见常生:常生起智慧的见解。

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止息觉与观,内心澄净、专注,觉与观两者皆无,由定而生起喜与乐,达成并保持在第二禅的境界。

若知、若见安乐住事:或知道、或见到禅定中保持着快乐的境界。

一问、一说、一记论:一个问题,一个说法,一个详细的论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个问题、一个说示、一个解答”。这段是说外道没办法头脑清楚地问答,质多罗长者怎么可能被拉作弟子。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