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85经
如是我闻:
世尊新剃须发,后夜打坐以衣覆头一时,佛住释氏优罗提那塔所。
尔时,世尊新剃须发,于后夜时结跏ⓐ趺坐①,直身正意②,系念在前③,以衣覆头。
时,优罗提那塔边有天神住,放身光明,遍照精舍,白佛言:“沙门忧耶?”佛告天神:“何所忘失④?”
天神复问:“沙门为欢喜耶?”
佛告天神:“为何所得?”
天神复问:“沙门不忧不喜耶?”
佛告天神:“如是,如是。”
尔时,天神即说偈言:
“为离诸烦恼? 为无有欢喜?
云何独一住, 非不乐所坏⑤?”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无恼解脱, 亦无有欢喜,
不乐不能坏, 故独一而住。”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云何得无恼? 云何无欢喜?
云何独一住, 非不乐所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烦恼生欢喜, 喜亦生烦恼,
无恼亦无喜, 天神当护持。”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善哉无烦恼, 善哉无欢喜,
善哉独一住, 不为不喜坏。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明、圣二本改作“跏”。
ⓑ “已”,大正藏原为“己”,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已”。
[注解]
① 结跏趺坐:禅坐时,将两脚盘于大腿上的坐法。
② 直身正意:挺直身体,端正心念。
③ 系念在前:专注于当下。
④ 何所忘失:有忘掉或失去什么吗?(意指没有忘掉或失去东西,不必忧心。)
⑤ 云何独一住,非不乐所坏:你如何在独坐的时候,不被不乐所影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现代的出家人有时是晚上打坐太冷所以以衣覆头,看来佛世时就如此了。
- 释迦牟尼佛像的发型
由本经说“世尊新剃须发”,可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以比丘形象行走人间,也就是剃除须发理光头。其他经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例如:
《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84经:“尔时,世尊剃发未久,于后夜时,结跏趺坐,正身思惟,系念在前,以衣覆头。”(CBETA, T02, no. 99, p. 320, b22-24)
因为婆罗门教的修行人蓄发的较多,有的外道会以“秃头沙门”、“剃头沙门”来骂佛陀,例如: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7经:“火与婆罗门遥见佛来,作是念:‘秃头沙门何故数来,贪美食耶?’”(CBETA, T02, no. 99, p. 308, a7-9)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8经:“为鬼著耶?无有此义,舍诸三明大德婆罗门,而称叹彼秃头沙门。”(CBETA, T02, no. 99, p. 308, c3-4)
《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80经:“时,婆罗门长者悉集堂上,遥见世尊,共相谓言:‘彼剃头沙门竟知何法?’”(CBETA, T02, no. 99, p. 319, a24-26)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36〉第5经:“此二龙王便生此念:‘秃头沙门恒在我上飞,我等当共制之,令不陵虚。’”(CBETA, T02, no. 125, p. 703, b28-c1)
佛陀强调他也是僧众的一分子,经中也有记载许多人遇到佛陀却不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只知道他是僧团的一分子。僧众的穿着都很朴素,佛陀平日穿着也如此,因此外人才分不出来。
那么为何北传、南传、藏传,包含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少见比丘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像呢?
因为佛世时不流行造佛像,当时的弟子通常以菩提树代表佛陀成道,法轮代表佛陀说法,足印代表佛陀游化,佛塔代表佛陀涅槃,礼佛通常就礼佛陀本人,或是礼这些象征物,自然很少真正的佛陀造像。(至于网络谣言号称诸如大英博物馆所收录佛陀在世时的绘像,其实都是假的。)
佛像是在像法时期才开始盛行的,佛像旨在让人有忆念佛陀的目标,但是塑像并不等同佛陀。此时距离佛陀的时代已过了约五百年,塑造佛像的艺术家只能从经典中提到佛陀的“三十二相”找寻灵感,其中的“顶上肉髻”相就具相化成为“螺丝发型”,搭配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的造像艺术,而有了典雅庄严的佛像。因此释迦牟尼佛像上的“螺丝发型”其实不是头发,更不是发型,而是“顶上肉髻”相的视觉化。
佛陀刚出生还没头发时,就被看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古印度的命相用语,为凸显特定表征的讲法,不是写实的叙述。就如同中国古代命相所说的“断掌”并不是说手掌断掉了。根据命相用语所作的视觉化,自然不会是精确的佛陀形象。
无论如何,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发型如何都不影响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佛像只要能让人忆念佛陀,就能发挥其功效,而在念佛时我们心中去除贪瞋痴、生起慈悲与智慧,就是佛像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