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9经

如是我闻:

一时,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受阴,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二本无“识”字。

“爱”,宋、元、明三本作“受”。[*]

“行”,明本作“行识”。

“行”,宋、元、明三本作“行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如同第41经,此经所举的因果例子可列表如下:

因缘
爱喜
名色

“爱喜”其实不只能缘生色,也能缘生受、想、行、识,此经中只是以色为举例。参见卷二第58经:“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CBETA, T02, no. 99, p. 14, b21-22))。

六根接收到六境,而会有六识。六根、六境、六识三者接“触”,而能生起感“受”、心中映“想”、反应及造作(“行”)。因此触集是受想行集。这个过程,在卷三第68经、卷八第218~229经、卷十一第273经、及卷三,都有进一步的分析:“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9-10)

另一方面,“名色”可缘生“识”、“识”也可缘生“名色”,识与名色是辗转相依的,可见卷十二第288经:“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CBETA, T02, no. 99, p. 81, b8)

重点还是在如法的体会及实修上,了解五受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而不执著。照此经所说,则可举例:没有贪爱 → 没有色 → 没有识 → 没有触 → 没有受、想、行。五受阴不生,而不落轮回。

以后读到“十二因缘”时,还可见到佛陀对相关因缘的运作更详细的解说。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