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9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无烦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生彼无烦天,  解脱七比丘,
 贪、瞋恚已尽,  超世度恩爱,
 谁度于诸流,  难度死魔军?
 谁断死魔縻,  永超烦恼?”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尊者优波迦,  及波罗揵荼
 弗迦罗娑梨、  跋提、揵陀叠
 亦婆休难提,  及波毘瘦㝹
 如是等一切,  悉皆度诸流,
 断绝死魔縻,  度彼难度者,
 断诸死魔縻,  超越诸天轭,
 说甚深妙法,  觉悟难知者,
 巧便问深义,  汝今为是谁?”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我是阿那含,  生彼无烦天,
 故能知斯等,  解脱七比丘,
 尽贪欲瞋恚,  永超世恩爱。”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眼耳鼻舌身,  第六意入处,
 若彼名及色,  得无余灭尽,
 能知此诸法,  解脱七比丘,
 贪有悉已尽,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鞞跋楞伽村,  我于彼中住,
 名难提婆罗,  造作诸瓦器,
 迦叶佛弟子,  持优婆塞法,
 供养于父母,  离欲修梵行
 世世为我友,  我亦彼知识,
 如是等大士,  宿命共和合,
 善修于身心,  持此后边身。”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汝贤士,  如汝之所说,
 鞞跋楞伽村,  名难提婆罗,
 迦叶佛弟子,  受优婆塞法,
 供养于父母,  离欲修梵行,
 昔是汝知识,  汝亦彼良友,
 如是诸正士,  宿命共和合,
 善修其身心,  持此后边身。”

佛说此经已,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校勘]

“无烦天”,巴利本作 Aviha。

“轭”,圣本作“扼”。

“优波迦”,巴利本作 Upaka。

“波罗揵荼”,巴利本作 Phalagaṇḍa。

“迦”,元、明二本作“逝”。

“弗迦罗娑梨”,巴利本作 Pukkusāti。

“跋提”,巴利本作 Bhaddiya。

“揵陀叠”,巴利本作 Khaṇḍadeva。

“婆休难提”, 巴利本作 Bāhuraggi。

“波毘瘦㝹”,巴利本作 Piṅgiya。

“鞞跋楞伽”,巴利本作 Vehaliṅga。

[注解]

无烦天:离欲界苦、色界乐,不令苦乐烦扰身心的天界,是三果阿那含圣者才能往生的五净居天之一。

诸流:贪爱之流、生死的流转。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之系缚”。

死魔:死亡会断人性命,所以比喻为死魔。“魔”是音译“魔罗”的简称,有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的意思。

死魔縻:死亡的系缚。縻是牵牛的绳子。

轭: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马等颈背上的曲木,在此比喻为束缚、限制。

鞞跋楞伽:过去伽叶佛时代的村落名,位于佛世时的拘萨罗国境内。又译为“鞞婆陵耆”。

难提婆罗:迦叶佛时代的优婆塞名,他父母的眼睛都瞎了,为了照顾父母而不出家,以在家的身分作出家的修行。他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优多罗童子的好朋友,费了一番努力才让优多罗童子拜访迦叶佛,优多罗童子因此而从迦叶佛出家,详见《中阿含经》卷十二〈王相应品 6〉第63经鞞婆陵耆经。又译为“难提波罗”。

迦叶佛:这个世界中,释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难提婆罗陶师

《中阿含经》卷十二〈王相应品 6〉第63经鞞婆陵耆经记载佛陀经过拘萨罗国一个地方时,欣然微笑,原来在迦叶佛时代那个地方叫鞞跋楞伽村,有迦叶佛的讲堂,迦叶佛有位在家弟子叫难提婆罗陶师,父母的眼睛都瞎了,为了照顾父母而不出家,以在家的身分做出家的修行,修行得相当好。

难提婆罗陶师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优多罗童子的好朋友,费了一番努力才让优多罗童子拜访迦叶佛,优多罗童子因此而从迦叶佛出家。

由本经可知难提婆罗陶师在迦叶佛时代证得三果,命终后往生无烦天,因此也认识释迦牟尼佛往生无烦天的几位弟子,并且前来人间向老朋友打招呼,表示释迦牟尼佛“世世为我友,我亦彼知识,如是等大士,宿命共和合”,而且他们两人终于都已“善修于身心,持此后边身”。

  • 天界的时间过得慢,在色界天的层次,迦叶佛涅槃到现在还没有过太久。
  • 三果圣者已断尽贪、瞋,但仍有无明(痴),因此经文写“贪、瞋恚已尽”。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