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6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①爱尽、无欲、灭尽、涅槃②。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③。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④、忍⑤,是名随ⓑ信行⑥;超昇离生⑦,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⑧,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⑨。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⑩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⑪;超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⑫尽断知⑬,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⑭,必定正趣三菩提⑮,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⑯。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⑰,名阿罗汉⑱,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⑲,尽诸有结⑳,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宋、元、明三本无“受”字。
ⓑ “是名随”,宋本作“名随是”。
ⓒ “未”,宋本作“来”。
[注解]
① 有余:还有余留的。这里特指还有余留的执著。
② 涅槃:灭除烦恼、生死。
③ 身:这里指“种类”。
④ 分别:分析;辨别。
⑤ 忍:忍可;接受、安住。
⑥ 随信行: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而修行。是“须陀洹向”的阶段。
⑦ 超昇离生:超昇入圣道,朝向出离生(死)的方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性决定”。又译为“正性离生”。
⑧ 须陀洹果:见到真理,而断身见(执著于有“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的圣人,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初果,又称为预流果。
⑨ 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只要在证果前没有死亡的话,迟早能得到须陀洹果。
⑩ 增上智慧:更高的智慧。
⑪ 随法行:随着修证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须陀洹向”的阶段。
⑫ 三结:身见、戒取、疑。
⑬ 断知:(舍断而)彻底地了知。
⑭ 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⑮ 必定正趣三菩提:必定正确地趋向正觉,指初果圣者不会退转,迟早会证得涅槃。趣通“趋”,指行动归向。三菩提为音译,另译作“三佛”,义译为“正觉”,指真正的觉悟。
⑯ 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七次,就能到达苦的尽头(涅槃)。
⑰ 不起心漏:心中不生起烦恼。
⑱ 阿罗汉:断尽烦恼、不再轮回的四果圣人。
⑲ 逮得己利:达到、获得佛法对自己的利益。“逮”是“达到”的意思。
⑳ 有结:后有(轮回、不得解脱)的束缚。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五阴,又称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因为感官的功能是一系列的累积作用而来。初学者常无法将五阴衔接得很好,例如认为色(有个蛋糕)受(眼根看见蛋糕)想(意根浮现蛋糕好吃)行(动手拿来吃)识(舌识的确好吃),但这样子的五阴解法对于实修比较没有直接的帮助,也没有把握住“积聚”的根本意涵。因为在这种解法下,看见蛋糕和其它的动作反应分属不同的感官、分属不同的时间点,而不是同个感官的五阴积聚。
佛陀教导我们分析的五阴,则是在一刹那间即积聚完成。“色”是指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一切事物,以“识别到热”为例,当环境的温度升高时,是四大中的火大增加,这时人的身心反应可对应到五阴:
- 身根(皮肤)接收的色:温度上升。
- 身识:产生触觉,识别是热。
- 身触生受:感受热能(若过热,会不适而有苦受)。
- 身触生想:对热取相(只量热能,不量光线、声音等境界)。
- 身触生行:产生反应。
这一系列的累积就是五阴,因此而能识别到热。
身识只是单纯的觉知温度,还没有搀杂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在此讯息传到意根时,由意识加以识别、意触生想加以取相温度的高低、意触生行而有意志造作,因此意根缘生的五阴也在一刹那间即积聚完成。如果此时对于温度不执著,就不会因温度上升这个现象而有后续的身心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