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61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修四念处。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未来修四念处亦如是说。

[校勘]

“智”,宋本作“知”。[*]

“知”,元、明二本作“智”。

[注解]

内身:自身以内。

外身:自身以外,有解为他人(例如不净观时,观他人不净)、也有解为身外的物理世界(例如四界分别观时,观察身外的物理世界也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的)。

内外身:自身以内及以外(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内法:自己的诸法(例如五盖与七觉支)。

外法:他人的诸法。

内外法:自己及他人的诸法(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提到身念处在观察“内身”纯熟后,可以观察“外身、内外身”;受念处在观察“内受”纯熟后,可以观察“外受、内外受”;心念处和法念处也是如此。

这是说四念处的修习是先观察自己、再观察他人或外界。

然而《阿含经》中没有详细地定义“外身、内外身”乃至“外法、内外法”,论典大多主张四念处的“内”是指“自己”,“外”是指“他人”,“内外”则是对观察的对象作如实的理解,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观地、不执着地、如实地觉知。

以念住“外身”为例,可以观察他人的身体甚至自身以外一切的色,例如就修习“不净观”来说,观察他人的身体也是“不净”的;就修习“四界分别观”来说,观察身外的物理世界也是由四大构成的。觉知“内外身”则已不计较是身内还是身外,不是由自我中心来区分,而是客观地观察物理世界的本质、组成成分都是一样的。有禅定能力的人可借由禅定而觉知,尚没有禅定能力的人,则依据科学也能理解身体和外界的组成成分都是一样的。

以念住“外受”为例,要完全觉知他人的受,需要有他心通。没有他心通的人,则可以透过观察他人的身体行为、表现(也就是觉知“外身”纯熟),以发展对于他人的感受的觉知。觉知“内外受”则已不计较是自己的受还是他人的受,不是由自我中心来区分,而是客观地观察受的本质。

没有他心通的人,也能透过观察他人的外表而推敲他人的内心状态,这个概念在经典中有提到,例如《中阿含经》卷四十八〈双品4〉第186经求解经:“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一者眼知色,二者耳闻声。”(CBETA, T01, no. 26, p. 731, b9-11)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