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63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①那罗聚落ⓐ②,疾病涅槃,纯ⓑ陀ⓒ③沙弥瞻视④供养。
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⑤,担持衣钵,到王舍城,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礼尊者阿难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难:“尊者当知,我和尚ⓓ⑥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钵来。”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⑦,四方易韵⑧,持辩闭塞⑨,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尚[*]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⑩涅槃⑪耶?定身ⓔ⑫、慧身ⓕ⑬、解脱身ⓖ⑭、解脱知见身ⓗ⑮涅槃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⑯、四如意足⑰、五根⑱、五力⑲、七觉支⑳、八道支㉑涅槃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㉒而涅槃㉓,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㉔正受,舍利弗尊者超级有智慧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别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示ⓘ、能教、能照、能喜㉕,善ⓙ能赞叹,为众说法。是故,世尊!我为法故,为受法者故,愁忧苦恼。”
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㉖,有为㉗、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宝山,大岩㉘先崩。如是,如来大众眷属,其大声闻先般涅槃㉙。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㉚,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依四念处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㉛。”
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摩竭提那罗聚落”,巴利本作 Magadha Nālagāmaka。
ⓑ “纯”,圣本作“淳”。*
ⓒ “纯陀”,巴利本作 Cunda。
ⓓ “尚”,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尚”。*
ⓔ “定身”,巴利本作 Samādhikkhandha。
ⓕ “慧身”,巴利本作 Paññakkhandha。
ⓖ “解脱身”,巴利本作 Vimuttikkhandha。
ⓗ “解脱知见身”,巴利本作 Vimuttiññāṇadassanakkhandha。
ⓘ “示”,大正藏原为“视”,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示”。
ⓙ “善”,宋、元、明三本作“舍”。
ⓚ “生”,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圣本改作“生”。
ⓛ “自洲”,巴利本作 Attadīpa。
ⓜ “法依”,宋、元、明三本作“依法”。
[注解]
① 摩竭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陀国”。
② 那罗聚落:摩竭提国的村名,是舍利弗的出生地及圆寂地,位于王舍城北方约十公里,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罗贡村。又译为“那罗揵陀”、“那烂陀”。
③ 纯陀:沙弥名,七岁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灭外道六十二见后证得阿罗汉果,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 47〉第9经。又译为“大均头”、“纯陀”、“大纯陀”、“周那”、“摩诃周那”。
④ 瞻视:照顾。
⑤ 舍利:遗骸、遗体火化后的遗骨。
⑥ 和尚: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音译,又译为“和上”,义译为“亲教师”。
⑦ 举体离解:过度悲伤到全身好像要崩溃了。
⑧ 四方易韵:四方都黯淡走调。
⑨ 持辩闭塞:失去了平日的辩才,几乎说不出话来。
⑩ 戒身:戒的聚集;戒的一类。其中“身”指“聚集”。“五分法身”(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包括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⑪ 涅槃:灭。这里是俗语的用法。“戒身涅槃耶?”是指“戒的一类(法身功德)消失了吗?”
⑫ 定身:定的聚集;定的一类。
⑬ 慧身:智慧的聚集;智慧的一类。
⑭ 解脱身:解脱的聚集;解脱的一类。
⑮ 解脱知见身:知道自己已证得了解脱的智慧的聚集;知道自己已证得了解脱的智慧的一类。
⑯ 四正断: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其中“断”指决断,引申为勤奋的意思。另译为“四正勤”。
⑰ 四如意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⑱ 五根: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⑲ 五力: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即:(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⑳ 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又译为“七觉分”。
㉑ 八道支: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又译为“八圣道”、“八正道”。
㉒ 道品法:能达到解脱的具体修行方法,就是上文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37种,常合称为“三十七道品”。
㉓ 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虽然(舍利弗)没有带着他的五分法身以及佛法一起圆寂。
㉔ 一心:专注、纯一的心。是“定”的别名之一,又译为“心一境性”。
㉕ 能示、能教、能照、能喜:能够开示、教导、鼓励、使欢喜,为佛陀教化众生的四种方式。
㉖ 若生、若起、若作:凡是(因缘而)产生的、开始的、形成的。
㉗ 有为:有造作的;因缘而生的。“为”是“造作”的意思。
㉘ 岩:高峻的山崖。
㉙ 般涅槃:“般”为完全,“涅槃”为灭除烦恼、生死。此处特指解脱者的去世。
㉚ 然其彼方,我则不空:只要是有舍利弗在的地方,就如同我也在那里。
㉛ 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应当依靠观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证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导而修证佛法,不必外求。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依于四念处
纵使佛陀和大师们人不在了,佛弟子们更是要依法修行以自行体证佛法。
由本经可知自依、法依,依的不是己见,而是依佛法修四念处以自证。“念觉支”(即四念处)是“七觉支”的第一个,要有念觉支为基础,根基于其上发展其余各觉支,其余各觉支才不是空中楼阁。因此四念处的确像洲渚般,是实修佛法所依靠的基础。
- “洲”和“灯”
梵文的 dvīpa 或巴利文的 dīpa 有“洲”、“灯”两个意思,因此“自洲”在其他经中也有翻译为“自炽然”,例如在其余《阿含经》中:
《中阿含经》卷十五〈王相应品 1〉第70经:“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CBETA, T01, no. 26, p. 520, b19-21)
《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供养品22〉第3经:“云何,比丘!当自炽然,当自修行,得修行法,获无比法?于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而自游戏;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意,外观意,内外观意;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游戏。”(CBETA, T02, no. 125, p. 607, b17-22)
《长阿含经》卷二第2经游行经:“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怠,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身外身,精勤不懈怠,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CBETA, T01, no. 1, p. 15, b7-12)
“自炽然”是比喻修行自证的智慧犹如灯明,和其他经中以“灭炽然”比喻灭除像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当中的“炽然”是作不同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