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1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瞻婆揭伽池侧。时,有王顶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王顶聚落主:“今者众生依于二边。何等为二?一者乐着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义饶益。聚落主!有三种乐受欲乐,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有三种自苦方便,不正、非义饶益

三种享受欲乐的人“聚落主!何等为三种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乐受欲乐?有受欲者,非法滥取,不以安乐自供,不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知识,亦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世间第一受欲。

“复次,聚落主!受欲乐者,以法、非法滥取财物,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知识,而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第二受欲乐者。

“复次,聚落主!有受欲乐者,以法求财,不以滥取,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知识,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第三受欲乐者。

“聚落主!我不一向说受欲平等,我说受欲者其人卑下,我说受欲者是其中人,我说受欲者是其胜人。

“何等为卑下受欲者?谓非法滥取,乃至不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我说卑下者受欲。

“何等为中人受欲?谓受欲者以法、非法而求财物,乃至不求未来生天,是名我说第二中人受欲。

“何等为我说胜人受欲?谓彼以法求财,乃至未来生天,是名我说第三胜人受欲。

三种折磨自己的人“何等为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有一自苦枯槁活,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种种苦行,精勤方便住处住,彼不能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聚落主!是名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

“复次,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种种苦行,亦不由此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

“复次,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种种苦行方便,亦不能现法离炽然,得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

“聚落主,我不说一切自苦方便枯槁活悉等,我说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有说自苦方便是中人,有说自苦方便是胜人。

“何等自苦方便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卑劣人。

“何等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中间人。

“何等为自苦方便胜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胜人。

“聚落主!是名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

行八正道离贪瞋痴的人“聚落主!有道有迹,不向三种受欲随顺方便,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不向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聚落主!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不向三种受欲、三种自苦方便?聚落主!为欲贪障碍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现法后世得斯罪报,心法忧苦。瞋恚、痴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现法后世得斯罪报,心法忧苦。若离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现法后世受斯罪报;彼心、心法常受喜乐,如是离瞋恚、愚痴障碍[*],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现法后世受斯罪报;彼心、心法常受安乐,于现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身现,缘自觉知。聚落主!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其世尊说是法时,王顶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王顶聚落主见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度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从今尽寿优婆塞。”

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说”,圣本作“说受”。

“不”,宋、元、明三本作“是”。

“碍”,大正藏原为“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碍”。[*]

[注解]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南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鸯伽国又称为瞻波国,为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东北边,曾隶属于摩竭陀国。又译为“瞻波”、“占波”。

揭伽池:瞻婆国的莲花池名,池旁的树林是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场所之一。又译为“伽伽池”。

田舍:农田及房舍,引申为粗俗的意思,类似“市井之徒”的用法。

自苦方便:从事于(无益的)苦行,自找苦吃。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无益苦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我折磨”。

不以安乐自供:将钱财使用在让自己无法得到安乐的事情上,例如拿钱财做犯法的事。

胜处:好的去处;例如升天的善道。

一向:一直;一律。

枯槁活:极为刻苦、憔悴地生活。

精勤方便住处住:持续地勤奋努力。

过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

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比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经文,“自苦方便胜人”的这句中疑似遗漏了关于获得一些善法(例如禅定)的字句。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不能永断一切烦恼,有少增进过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触禅乐”。

有道有迹:有方法、有途径。

受欲随顺方便:从事于依从欲望而享乐的行为。

于现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身现,缘自觉知:在当生中,远离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趣向涅槃,就在这里当下,亲自能体证。按:这是形容佛法特质的定型句,表示佛法是可当下体证的,详见本经线上“进阶辨正”中的比对。

远尘离垢:远离尘垢。尘垢在此特指“见惑”(见道所断的惑),基于四圣谛的正见断了见惑,称作“得法眼净”,证得初果。

法眼净:清楚明白地见到真理(四圣谛)。初果圣者即有法眼净。

见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看见(理解)了正法、证得了正法、觉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证初果者对正法体悟的情境。

度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超越了疑惑,自证自知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受佛法、戒律而没有任何畏惧。

尽寿:终其一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欲乐与自苦二边

本经表示众生依于二边:一边是享受欲乐、一边是折磨自己。

享受欲乐的人,由最差到最好是:

  1. 用不合法的手段求财(例如诈欺取财),不使用在能让自己安乐的事情上(例如将钱花在犯法的事情上),也不分享给亲友乃至修行人。
  2. 有时用合法、有时用不合法的手段求财,使用在能让自己安乐的事情上,也分享给亲友乃至修行人。
  3. 用合佛法的手段、适量求财,使用在能让自己安乐的事情上,也分享给亲友乃至修行人。

折磨自己的人,由最差到最好是:

  1. 从事无益的苦行,且犯戒,没有证得任何善法。
  2. 从事无益的苦行,不犯戒,没有证得任何善法。
  3. 从事无益的苦行,不犯戒,证得某些善法(例如禅定)。

智者既不执著五欲,也不从事无益的苦行,而是行于八正道、离于贪瞋痴,当下就能离苦、当下就得安乐。

  • 佛法的特质

佛法是可当下体证的,如佛经中一再出现的句子:“于现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身现,缘自觉知”。实证佛法不须要等到死后,而是此生此时此刻就可体验的。

这定型句是佛经中常见形容佛法的特质的标准说法,在《杂阿含经》中出现多次,义理一致,文句略有不同,细节整理于本经线上的“进阶辨正”以方便同学们对照参考。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