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2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马有八态。何等为八?谓恶马临驾车时,后脚蹹人,前脚跪地,奋头啮人,是名世间马第一态。复次,恶马就驾车时,低头振轭,是名世间恶马第二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下道而去,或复偏厉车,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仰头却行,是名世间恶马第四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小得鞭杖,或断缰折勒,纵横驰走,是名第五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车时,举前两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之时,加之鞭杖,安住不动,是名第七之态。复次,世间恶马就驾之时,丛聚四脚,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态。

“如是,世间恶丈夫于正法、律有八种过。何等为八?若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罪发举时,彼则瞋恚,反呵责彼言:‘汝愚痴,不辩不善,他立举汝,汝云何举我?’如彼恶马,后脚双蹹,前脚跪地,断折轭,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反出他罪,犹如恶马怒项折轭,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二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不以正答,横说余事,瞋恚憍慢,隐覆嫌恨,不忍,无所由作,如彼恶马不由正路,令车翻覆,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三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令其忆念,而作是言:‘我不忆念。’抵突不伏,如彼恶马却缩转退,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四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摄持衣钵,随意而去,如彼恶马加以鞭杖,纵横驰走,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五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自处高床、与诸上座共诤曲直,如彼恶马双脚人立,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六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默然不应,以恼大众,如彼恶马加其鞭杖,兀然不动,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七之过。

“复次,比丘!诸梵行者以见闻疑举时,则便舍戒,自生退没,到于寺门,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舍戒退没。’如彼恶马丛聚四足,伏地不动,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八之过。是名比丘于正法、律有八种丈夫过恶。”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后脚蹹人:后脚踏人。“蹹”同“踏”。

奋头啮人:拼命咬人。

就驾:将马套上车辕(车前用来套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左右各一)以出行。

低头振轭:低着头试图甩掉套在颈背上的轭。“轭”是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马等颈背上的曲木,读音同“饿”。

下道而去,或复偏厉车:离开道路,或是甚至使车偏离道路。

仰头却行:抬起头、倒退著走。

断缰折勒,纵横驰走:破坏拴系的绳索,四处奔跑。“缰”和“勒”皆为拴系马匹的绳索。

丛聚四脚:把四只腿弯曲聚在一起。

见闻疑罪:亲自看到、听别人说、或合理怀疑,而认为他人犯戒。

发举:揭发检举犯戒。

他立举汝,汝云何举我:别人应该要检举你才对,你哪有资格来检举我?

鞅:套在牛、马颈上的皮带。

反出他罪:反而说对方犯戒而应该忏悔。“出罪”指犯戒后向未犯戒的僧众忏悔。

不以正答,横说余事,瞋恚憍慢,隐覆嫌恨,不忍,无所由作:不正面回答,离题而说着不相干的事,忿怒又傲慢,掩盖过错,怨恨,不接受,消极不配合。

抵突不伏:顶撞不服,不认错。“抵”读音同“抵”。

轻蔑不数其人,亦不数僧:藐视、不理会检举人、也不理会僧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理会僧团、不理会责备者”。

自处高床、与诸上座共诤曲直:毫不客气地自己坐到上位,和长老比丘们一起争执对错。

默然:沉静无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修行差的人若被指责过失时,有八种恶质的反应:

  1. 反骂回去。
  2. 反说对方犯戒。
  3. 恼羞成怒而跳针、答非所问。
  4. 号称忘了。
  5. 不理会而离开。
  6. 和长老争辩而不谦卑。
  7. 不回答而造成他人困扰。
  8. 大不了不干了而舍戒。

这些无非是不承认自己有错,不惭愧忏悔的耍赖行为。修行差的人如此,坏学生、坏同事、坏亲友也是如此,我们在待人处世时当戒之。

相对地,真正的修行人因为他人指出我的过失可说是减少我造作恶业的忠告,有助于我修行,而能欣然接受,不会愤怒以对,如卷十八第497经所说。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