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3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名曰沙陀,语释氏摩诃男:“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几种法?”

摩诃男答言:“世尊说须陀洹成就四法。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须陀洹。”

释氏沙陀语释氏摩诃男:“莫作是说,莫作是言:‘世尊说四法成就须陀洹’,然彼三法成就须陀洹。何等为三?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如是三法成就须陀洹。”如是第三说。释氏摩诃男不能令沙陀受四法,释氏沙陀不能令摩诃男受三法,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释氏摩诃男白佛言:“世尊!释氏沙陀来诣我所,问我言:‘世尊说几法成就须陀洹?’我即答言:‘世尊说四法成就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如是四法成就须陀洹。’释氏沙陀作是言:‘释氏摩诃男!莫作是语:“世尊说四法成就须陀洹”,但三法成就须陀洹。何等为三?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世尊说如是三法成就须陀洹。’如是再三说,我亦不能令彼释氏沙陀受四法,释氏沙陀亦不能令我受三法,是故俱来诣世尊所,今问世尊,须陀洹成就几法?”

时,沙陀释氏从坐起,为佛作礼,合掌白佛:“世尊!若有如是像类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僧,我宁随世尊,不随比丘僧。或有如是像类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尼僧、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我宁随世尊,不随余众。”

尔时,世尊告释氏摩诃男:“如摩诃男,释氏沙陀作如是论,汝当云何?”

摩诃男白佛:“世尊!彼沙陀释氏作如是论,我知复何,我唯言善,唯言真实。”

佛告摩诃男:“是故当知四法成就须陀洹,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如是受持。”

时,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作礼而去。

[校勘]

“沙陀”,巴利本作 Godhā。

“彼”,宋、元、明、圣四本作“后”。

“当”,大正藏原为“等”,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当”。

“何”,大正藏原为“可”,今依据圣本改作“何”。

[注解]

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对佛、法、僧、戒有坚固的信心,持戒清净。简称为“四不坏净”,是初果圣人的成就。

像类:种类。

我知复何说:我知道正确的答案,除此之外没有需要多说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释氏摩诃男表示初果的成就为“四不坏净”。然而释迦族人沙陀记错初果的成就为“三不坏净”。

这时沙陀表示如果其他人说的和佛说的有所抵触,则以佛陀所说的为准:“或有如是像类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尼僧、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我宁随世尊,不随余众”。

这样的态度是佛弟子们辨明正法的基准,在别部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例如《中阿含经》卷六〈舍梨子相应品3〉第27经梵志陀然经中,舍利弗尊者对要皈依他的人说:“汝莫归我,我所归佛汝应自归”,《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32〉第7经中,国王要皈依那罗陀尊者,尊者也说:“莫自归我,当自归于佛”,显示尊者们谦逊并教导弟子们以佛陀为依归的态度。

四不坏净中也包含对圣众的不坏信心,圣众指证果的贤圣,初果即有法眼净(清楚明白地见到真理),因此圣众对于解脱法义的理解自然和佛陀也是一致的。

回到是“四不坏净”还是“三不坏净”的问题:佛陀表示初果成就的是“四不坏净”,也就是说初果圣者除了对三宝的不坏信心外,必须“圣戒成就”。《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20经也说明在证得初果前,修习戒定慧三学时要多着重戒学,随时犯戒则随时忏悔,终究能持戒圆满,并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而证得初果。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