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瞿昙说言:‘唯应施我,不应施余人;施我得大果,非施余人而得大果。应施我弟子,不应施余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云何,瞿昙!作是语者,为实说耶?非为谤毁瞿昙乎?为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不为余人以同法来诃责耶?”

佛告婆罗门:“彼如是说者,谤毁我耳。非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不致他人来以同法呵责。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应施于我,不应施余;施我得大果报,非施余人得大果报。应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然,婆罗门!我作如是说者,作二种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罗门乃至士夫,以洗器余食著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婆罗门!然我复说:‘施持戒者得果报,不同犯戒。’”

生闻婆罗门白佛言:“如是,瞿昙!我亦如是说,施持戒者得大果报,非施犯戒。”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及金色,  纯黄及鸽色,
 如是等牸牛,  生犊姝好者,
 丁壮力具足,  调善行捷疾,
 但使堪运重,  不问本生色,
 人亦复如是,  各随彼彼生,
 刹利婆罗门,  毘舍首陀罗
 旃陀罗下贱,  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净戒,  离重担烦恼,
 纯一修梵行,  漏尽阿罗汉,
 于世间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者无智慧,  未尝闻正法,
 施彼无大果,  不近善友故,
 若习善知识,  如来及声闻
 清净信善逝,  根生坚固力,
 所往善趣,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槃,  大仙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耶”,宋、元、明三本作“非”。

“说”,宋、元、明三本作“语”。

“梨”,大正藏原为“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生”,大正藏原为“牛”,今依据高丽藏改作“生”。

“于”,宋本作“施”。

“往”,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槃”,大正藏原为“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槃”。

[注解]

生闻: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

如说说:如实际上所说的而说。

如法说:契合正法而说。

法次法说:依著一个法、下一个法(次法)合于顺序的说;指所说是正确的。

障施者施、障受者利:障碍施主的布施,障碍受施者的利益。

梨杂:斑驳杂色。

刹利: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阶级,掌管政治及军事。又译为“刹帝利”。

毘舍: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中产阶级,从事农牧工商。又译为“鞞舍”、“居士种”。

首陀罗: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奴隶阶级,为工人、农奴。又译为“工师种”。

旃陀罗: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四姓之下的贱民阶级,最被轻视,以屠杀为业。

善趣:好的往生处,即天、人等善道。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并没有说施佛教才能得福,但有说施持戒的人得福较多。

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经瞿昙弥经 (CBETA, T01, no. 26, p. 722, a19-c21),佛陀则有进一步说明“七施众”(供养圣众得大福)、“十四私施”(供养圣人得大福,尤其是解脱者)、及“三净施”(施者或受者是清净的,因此布施清净),有兴趣深究的同学可参照该经。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