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6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为有我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如是再三。尔时,世尊亦再三不答。
尔时,婆蹉种出家作是念:“我已三问沙门瞿昙,而不见答,但当还去。”
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种出家三问,世尊何故不答?岂不增彼婆蹉种出家恶邪见,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
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①,于今断灭则是断见ⓑ②。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③,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常见”,巴利本作 Sassatavādā。
ⓑ “断见”,巴利本作 Ucchedavādā。
[注解]
① 常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的见解。例如认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恒不变的见解。又称为“有见”。
② 断见:断灭的见解,例如认为“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的见解。又称为“断灭见”、“无见”。
③ 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有了这个因此而有那个,这个生起因此那个生起。指十二因缘的各支相依生起,终究造成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说明一切身心乃至生命的现象是由因缘所生,并非没有起因而独自存在。另译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外道出家人婆蹉问佛陀:“有我吗?”
问了三次,佛陀都没有回答他。
因为外道仍有根深谛固的“我”的邪见,自认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就是“我”。如果跟他说“有我”,则加强他的邪见;如果跟他说“无我”,他会理解为这个不变的主体突然就不存在了,和他的主观认知不符,让他更加混乱。佛陀觉察在这个时间点怎么说都无法让他舍弃“我”的邪见,都无法让他不根基于“我这个不变的主体”来探寻,发问的预设立场就错了,因此宁愿不回答。
认为有一个生死轮回的不变主体,是一种“常见”;认为这个不变的主体突然就不存在了,否定因缘相续的事实,则是一种“断见”。
在佛法来看,只有因缘的生灭,没有不变的主体。一切事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是无常的,没有不变的自我。
佛陀如何应对婆蹉的提问,也可作为我们的藉镜:回答问题时要视对方的根基,看答案是否能利益对方。如果对方不可能接受正确的答案,只会被扰乱,则宁可暂时不说,静待适当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