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7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婆罗门出家住须摩竭陀池侧,集聚一处,作如是论:“如是婆罗门真谛,如是婆罗门真谛。”

尔时,世尊知彼众多婆罗门出家心念,往到须摩竭陀池侧。

时,众多婆罗门出家遥见佛来,即为佛敷床座,请佛就坐。

佛即就坐,告诸婆罗门出家:“汝等于此须摩竭陀池侧,众共集聚,何所论说?”

婆罗门出家白佛言:“瞿昙!我等众多婆罗门出家集于此坐,作如是论:‘如是婆罗门真谛。如是婆罗门真谛。’”

佛告婆罗门出家:“有三种婆罗门真谛,我自觉悟成等正觉而复为人演说。汝婆罗门出家作如是说:‘不害一切众生,是婆罗门真谛,非为虚妄。’彼于彼言我胜、言相似、言我卑,若于彼真谛不系着,定,慈无量心于一切世间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罗门真谛,我自觉悟成等正觉,为人演说。

“复次,婆罗门作如是说:‘所有集法皆是灭法,此是真谛,非为虚妄。’乃至于彼真谛不计著,于一切世间观察生灭,是名第二婆罗门真谛。

“复次,婆罗门作如是说:‘无我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此则真谛,非为虚妄。’如前说,乃至于彼无所系着,一切世间无我像类,是名第三婆罗门真谛,我自觉悟成等正觉而为人说。”尔时,众多婆罗门出家默然住。

时,世尊作是念:“今映彼愚痴,杀彼恶者令此众中无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缘,于沙门瞿昙法中修行梵行。”如是知已,从坐起而去。

[校勘]

“谛”,大正藏原为“实”,今依据明本改作“谛”。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令”。

[注解]

如是婆罗门真谛:(这样的法是)婆罗门的真理。

彼于彼言我胜、言相似、言我卑,若于彼真谛不系着,于一切世间作慈心色像:婆罗门对于众生,认为我比众生强、我和众生差不多、我比众生差,若能不执著于这样的婆罗门真理,而将一切世间众生作慈心的看待。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此事若实,应勤精进,于诸众生,恒生慈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不因此而认为‘(我是)沙门’、‘(我是)婆罗门’、‘我是优胜者’、‘我是同等者’、‘我是下劣者’,在那里,他证知那真理后,是只为了生物类出于同情与怜愍的行者”。

所有集法皆是灭法: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会因缘而灭。

计著:计较、执著。

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没有我,没有我所拥有的,万事都是虚幻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离我、我所,真实无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不属于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在那里也不属于我。’……在那里,他证知那真理后,只行无所有道迹”。

一切世间无我像类:世间的一切中都没有任何种类的“我”。

今映彼愚痴,杀彼恶者令此众中无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缘,于沙门瞿昙法中修行梵行:现在的情况反映出这些婆罗门没有智慧,害他们的恶魔让这些人中没有人能自己思虑、量度该做什么,而追随佛法作清净的修行。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斯愚痴人常为诸魔之所覆蔽,是大众中,乃至无有一人能信斯语,生志学想,修持梵行”,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这句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记载佛陀见到很多印度传统婆罗门教的出家众在讨论什么才是真理,因此佛陀强调传统婆罗门教符合佛法的部分,试着随顺而转变他们的想法。

婆罗门教有“不杀生”戒,但为了取悦天神、求得保祐,却可以宰杀畜生以作牲礼。因此佛陀先肯定婆罗门教的“不杀生”戒,再强调对一切众生不分贵贱的慈心才是不杀生的关键,不应该基于我执而牺牲掉不杀生戒以求保祐。

婆罗门教认为世间的事物都会灭去,要融入大梵天才能得永生。佛陀肯定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要婆罗门实际观察一切皆因缘生灭,故意跳过了婆罗门误以为大梵天永生的观点。

婆罗门教认为自己以及尘世的事物都是幻影,大梵天才是真我。佛陀肯定自我及世间都是虚妄的,故意跳过了婆罗门误以为有真我的观点。

有善根的人听到这番开示,就能守好“戒”(不杀生),修得“定”(慈心三昧),甚至发起“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可惜没想通的婆罗门就只能继续流转生死了。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