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9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弥城留利邑夏安居,有余比丘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时,彼比丘于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次第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比丘来,疾敷床座,请比丘令坐,如上阿难修多罗说。

时[*],彼比丘语鹿住优婆夷:“姊妹且停,汝那得知众生根之优劣。姊妹!唯有如来能知众生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往诣弥城留利释氏邑。到已,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优婆夷所论说事向佛广说。

佛告比丘:“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唯有如来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耳。不离瞋恨、憍慢,时起贪法,不听受法,不学多闻于法,不调伏见,不能时时起解脱心法。比丘!若复有一不离瞋慢,时起贪法,然彼闻法,修学多闻,于善调伏见,时时能起解脱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则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如是思量者,长得非义不饶益苦。比丘!若复彼人不离瞋慢,时时起贪法,亦不听法,不习多闻,不调伏见,亦不时时得解脱心法,我说此人卑鄙下贱。比丘!若复彼人不离瞋慢,时时起贪法,然彼闻法,乐多闻,调伏诸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我说是人第一胜妙。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别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来能知优劣。”

“比丘!复次,有一不离瞋慢,时时起口恶行……”余如上说。“比丘!复次,有一贤善,安乐同止欣乐明智修梵行者,乐与同止,而彼不乐闻法,乃至不时时得心法解脱,当知彼人住贤善地,不能转进。贤善地者,谓人、天趣。复次,有一其性贤善,同止安乐,欣乐梵行,以为伴侣,乐闻正法,学习多闻,善调伏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当知彼人于贤善地能转胜进,当知此人于正法流有所堪能。此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别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比丘!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如上修多罗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城”,宋、元、明三本作“国”。

宋、元、明三本无“衣”字。

“城”,圣本作“成”。

“起”,宋、圣二本作“趣”。

宋、元、明、圣四本无“时”字。

[注解]

夏安居: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又译为“结夏安居”、“结夏坐”、“夏坐”。

安乐同止:止,住也,与安乐同住;即“常保(心)安稳快乐”之意。

欣乐明智修梵行者,乐与同止:欣乐:仰慕。仰慕有智慧修梵行的人,欢喜与其往来、学习。

正法流有所堪能:具备悟入佛法的条件。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不宜衡量别人的优劣

本经表示不宜衡量别人的优劣,能否乐闻正法、起解脱心法才是优劣的关键。而众生这样的诸根差别,唯如来能知 (如来十力的第四力) 。

试将本经局部经文表解如下:

表相 诸根差别: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 诸根差别: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
不离贪、瞋、慢、口恶行(外表像坏人) 我说此人卑鄙下贱 我说是人第一胜妙
安乐同止。欣乐明智。修梵行者乐与同止。(外表是大好人) 人天善趣 人天善趣以上,有证果的潜力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