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39 第109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

爾時,世尊夜起露地,或坐或經行。至後夜時,洗足入室,安身臥息,右脅著地,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夜起露地若坐若行,至後夜時,洗足入室而坐,右脅臥息,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說偈言:

為因我故眠?  為是後邊故?
 多有錢財寶,  何故守空閑?
 獨一無等侶,  而著於睡眠?」

爾時,世尊作是念:「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不因汝故眠,  非為最後邊
 亦無多錢財,  唯集無憂寶。
 哀愍世間故,  右脅而臥息,
 覺亦不疑惑,  眠亦不恐怖。
 若晝若復夜,  無增亦無損,
 為哀眾生眠,  故無有損減。
 復以百槍,  貫身常掘動,
 猶得安隱眠,  已離內槍故
。」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校勘]

「王舍城」,巴利本作 Rājagaha。

「正」,聖本作「政」。*

[註解]

毘婆羅山: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之一,位於王舍城的東部,和耆闍崛山、廣普山、白善山、仙人掘山環繞王舍城。又譯為「毗訶羅山」、「鞞哆邏山」。

七葉樹林石室:王舍城毗訶羅山上的一個石窟,因窟前的七葉樹而得名。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賢聖在此結集三藏。又譯為「七葉樹窟」、「七葉窟」、「七葉屋」。

為因我故眠,為是後邊故:你是因為自我而睡覺嗎?還是因為已最後一世了而睡覺?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云何無事務,而作於睡眠?安寢不[寤-吾+告]寤,如似醉人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以懶惰躺臥或者陶醉在詩中的嗎?」

最後邊:苦的最後盡頭,表示此生後就不再輪迴。

哀愍:悲憫。

正復以百槍,貫身常掘動,猶得安隱眠,已離內槍故:縱使有一百支槍常貫穿挖掘身體,還是能安穩地睡眠,因為已離於內在的槍。按:「已離內槍故」可參考《中阿含經》卷六十第221經箭喻經當中拔毒箭的比喻。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譬如有毒箭,人射中其心,數數受苦痛,猶尚能得睡。我毒箭已拔,何故而不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即使刺箭已進入他們的胸中,心臓急速顫動地,這裡即使那些被箭射到者也得到睡眠,已離刺箭的我{因此}[為何?]不應該睡?」

[對應經典]

 

回到《雜阿含經》卷39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