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婆羅山七葉樹林石室中。
時,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①側ⓑ黑石室ⓒ中,獨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②,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尋③復退轉。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習,以自饒益,時受意解脫身作證,而復數數退轉;乃至六反,猶復退轉,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住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葉樹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六反退轉,而復還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復還得,莫令我第七退轉,我寧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若彼比丘以刀自殺者,莫令自殺,出我境界去,我今當往告彼大師。」
爾時,波旬執琉ⓓ璃柄琵琶,詣世尊所,鼓弦ⓔ說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熾然④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當制, 勿令其自殺,
何聞佛世尊, 正法律聲聞。
學其所不得, 而取於命終。」
時,魔說此偈已,世尊說偈答言:
「波旬放逸種, 以自事故來,
堅固具足士, 常住妙禪定。
晝夜勤精進, 不顧於性命,
見三有可畏, 斷除彼愛欲。
已摧伏魔軍, 瞿低般涅槃。」
波旬心憂惱,琵琶落於地,內懷憂慼已,即沒而不現。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來,共至仙人山側黑石室所,觀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見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告諸比丘:「汝等見此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不?」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見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煙起,充滿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惡魔波旬於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爾時,波旬而說偈言:
「上下及諸方, 遍求彼識神,
都不見其處, 瞿低何所之?」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堅固士, 一切無所求,
拔恩ⓕ愛根本, 瞿低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瞿低迦」,巴利本作 Godhika。
ⓑ 「仙人山側」,巴利本作 Isigili-passa。
ⓒ 「黑石室」,巴利本作 Kāḷasilā。
ⓓ 「琉」,聖本作「瑠」。
ⓔ 「弦」,大正藏原為「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弦」。
ⓕ 「恩」,明本作「[恩-大+夕]」。
ⓖ 「般涅槃」,巴利本作 Parinibbuta。
[註解]
① 仙人山:即仙人掘山,王舍城五山之一。
② 時受意解脫身作證:一時親自得到了依定力所得的暫時解脫(由定力而壓住煩惱不起)。「意解脫身作證」是一種定境(猶如「八解脫」是指八種禪定),這樣的定境會因生病等因素而退失。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得時解脫,自身作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達到暫時的心解脫」。 ③ 尋:不久。
④ 熾然:猛烈燃燒的樣子,在這裡引申指明亮、明白的樣子。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瞿低迦尊者從「意解脫身作證」的定境退轉六次後,第七次為避免再次退轉,而以刀自殺。
「意解脫身作證」是一種禪定,瞿低迦尊者退轉的是定力。菩提比丘將此譯為「他達到暫時性心的釋放」,並引註釋書解說這是「世間等至」,也就是禪定與色界定。生病可能造成這樣的定力退失,但解脫智慧不會退失。
綜合絕大多數經、律的看法,阿羅漢的解脫是不退的。那麼瞿低迦尊者是在何時證得阿羅漢?古來即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北傳的傳統一般認為他是在臨命終時或中陰階段證般涅槃(「中般涅槃」),只有少數如《大毗婆沙論》認為有的阿羅漢可能短暫退轉,但命終時必定再次證得阿羅漢,並舉瞿低迦尊者為例。南傳的註釋書則認為瞿低迦尊者在以刀自殺時是凡夫,在臨命終時證阿羅漢。
瞿低迦尊者以刀自殺的行為古來也有許多爭議,畢竟佛教戒律禁止殺生,亦不許自殺。然而對於聖者而言,佛陀在證悟後曾考慮直接入涅槃,也有很多阿羅漢隨緣入火光三昧自取滅度,可見聖者可以坐脫立亡、自在生死。不過這些是聖者程度的特例,凡夫東施效顰會有嚴重的惡果,就像第1083經中說健壯的大象拔起蓮藕沖一沖就可吃下去,但瘦弱的象沒洗乾淨蓮藕,和著泥土一起吃容易消化不良甚至病死。
就相關的經載而言,卷三十七第1024經記載阿濕波誓尊者在重病時無法像平日入四禪,而遺憾無法入定,佛陀教導他把心念放在覺知五陰無我、貪瞋癡永盡的解脫上,他就因為法喜而痊癒了。卷四十七第1265經、1266經另有兩位比丘以刀自殺但證得阿羅漢的記載,重點不在於怎麼死的,而在於是否能徹底解脫於五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