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32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低ⓑ天神共作約誓:「若其宮中有寶物出者,必當相語;不相語者,得違約罪。」
時,醯魔波低天神宮中有未曾有寶,波曇摩①華出,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
時,醯魔波低天神遣使告語娑多耆利:「聚落主!今我宮中忽生未曾有寶,波曇摩ⓒ花,華有千葉,大如車輪,金色寶莖,可來觀看!」
娑多耆利天神遣使詣醯魔波低舍,告言:「聚落主!用是波曇摩百千為?今我宮中有未曾有寶,大波曇摩出,所謂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②,汝便可來奉事供養!」
時,醯魔波低天神即與五百眷屬往詣娑多耆利天神所,說偈問言:
「十五日良時③, 天夜遇歡會,
當說受何齋, 從何ⓓ羅漢受。」
時,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 在摩竭勝國,
住於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
演說微妙法, 滅除眾生苦,
苦苦及苦集, 苦滅盡作證,
[[八聖]]④出苦道, [[安隱]]⑤趣涅槃,\\
當往設供養, 我羅漢世尊。」
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彼妙ⓔ心願樂, 慈濟眾生不,
彼於受不受, 心想平等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彼妙願慈心, 度一切眾生,
於諸受不受, 心想常平等。」
時,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為具足明達⑥, 已行成就不,
諸漏永滅盡, 不受後有耶?」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善具足, 正行已成就,
諸漏永已盡, 不復受後有。」
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牟尼意行滿, 及身口業耶?
明行悉具足, 以法讚歎耶?」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具足牟尼心, 及業身口滿,
明行悉具足, 以法而讚歎。」
醯魔[*]波低說偈問言:
「遠離於害生, 不與不取不,
為遠於放蕩, 不離禪思不?」
娑多耆利復說偈言:
「常不害眾生, 不與不妄取,
遠離於放蕩, 日夜常思禪。」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不樂五欲, 心不濁亂不,
有清淨法眼, 滅盡愚癡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心常不樂欲, 亦無濁亂心,
佛法眼清淨, 愚癡盡無餘。」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至誠不妄語, 麁澁ⓖ言無有,
得無別離說, 無不誠說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至誠不妄語, 亦無麁澁[*]言,
不離他親厚ⓗ, 常說如法言。」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為持清淨戒, 正念寂滅不,
具足等解脫, 如來大智不?」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淨戒悉具足, 正念常寂靜,
等解脫成就, 得如來大智。」
醯魔波低復說偈問言:
「明達悉具足, 正行已清淨,
所有諸漏盡, 不復受後有。」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明達悉具足, 正行已清淨,
一切諸漏盡, 無復後生有。」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牟尼善心具, 及身口業跡,
明行悉成就, 故讚歎其法。」
娑多耆利說偈答言:
「牟尼善心具, 及身口業跡,
明行悉成就, 讚歎於其法ⓘ。」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伊尼延鹿𨄔ⓙ⑦, 仙人之勝相,
少食捨身貪, 牟尼處林禪,
汝今當共行, 敬禮彼瞿曇。」
時,有百千鬼神眷屬圍繞,娑多耆利、醯魔波低速至佛所ⓚ禮拜供養,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敬禮,而說偈言:
「伊尼延鹿𨄔ⓛ, 仙人之勝相,
少食無貪嗜, 牟尼樂林禪。
我等今故來, 請問於瞿曇,
師子獨遊步, 大ⓜ龍無恐畏。
今故來請問, 牟尼願決疑,
云何得出苦? 云何苦解脫?
唯願說解脫, 苦於何所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五欲功德, 及說第六意,
於彼欲無貪, 解脫一切苦。
如是從苦出, 如是解脫苦,
今答汝所問, 苦從此而滅。」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泉從何轉還, 惡道何不轉,
世間諸苦樂, 於何而滅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 及以意入處,
於彼名及色, 永滅盡無餘。
於彼泉轉還, 於彼道不轉,
於後ⓝ苦及樂, 得無餘滅盡。」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世間幾法起? 幾法世和合?
幾法取受世? 幾法令世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六法起世間, 六法世和合,
六法取受世ⓞ, 六法世損減ⓟ。」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云何度諸流, 日夜勤方便,
無攀無住處, 而不溺深淵?」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如思惟繫念, 是能度深淵。
不樂諸欲想, 亦超色諸結,
無攀無住處, 不溺於深淵。」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
「何法度諸流? 以何度大海?
云何捨離苦? 云何得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住ⓡ度河ⓢ流, 不放逸度海,
精進能斷苦, 智慧得清淨。」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汝可更問餘, 沙門梵志法,
真實施調伏, 除此更無法。」
醯魔波低復說偈言:
「更餘何所問, 沙門梵志法,
大精進今日, 已具善開導。
我今當報彼, 娑多耆利恩,
能以導御師, 告語於我等。
我當詣村村, 家家而隨佛,
承事禮供養, 從佛聞正法。
此百千鬼神, 悉合掌恭敬,
一切歸依佛, 牟尼之大師。
得無上之名, 必見真實義,
成就大智慧, 於欲不染著。
慧者當觀察, 救護世間者,
得賢聖道跡, 是則大仙人。」
佛說是經已,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及諸眷屬ⓣ五百鬼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校勘]
ⓐ 「娑多耆利」,巴利本作 Sātāgira。
ⓑ 「醯魔波低」,巴利本作 Hemavata。
ⓒ 「摩」,大正藏原為「魔」,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摩」。
ⓓ 「何」,大正藏原為「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何」。
ⓔ 「妙」,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妙」。
ⓕ 「魔」,大正藏原為「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魔」。[*]
ⓖ 「澀」,聖本作「惚」。[*]
ⓗ 「厚」,聖本作「友」。
ⓘ 宋、元、明三本無「娑多耆利說偈答言:「牟尼善心具,及身口業跡,明行悉成就,讚歎於其法。」」二十八字。
ⓙ 「𨄔」,大正藏原為「[跳-兆+尃]」,今依據經文改作「𨄔」。
ⓚ 「所」,大正藏原為「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 「𨄔」,大正藏原為「[跳-兆+尃]」,今依據經文改作「𨄔」。
ⓜ 「大」,宋、明二本作「天」。
ⓝ 「後」,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 「受世」,宋本作「世後」。
ⓟ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住」,大正藏原為「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
ⓢ 「河」,聖本作「諸」。
ⓣ 「屬」,大正藏原為「族」,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屬」。
[註解]
① 波曇摩:paduma的音譯,義譯為「蓮、蓮花、紅蓮花、赤蓮」。
② 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 簡稱「如來十號」,是對佛陀的尊稱。
③ 十五日良時:古印度宗教習俗,十五日為齋戒布薩日。
④ 八聖: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⑤ 安隱:安穩。
⑥ 明達:三明及三達。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則叫做三達。明是明了的意思,達是通達的意思。
⑦ 伊尼延鹿𨄔: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為鹿王之名,一般作,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腿,纖好第一。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28經。
- Suttanipāta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