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8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成就不成就,如是知不知、親不親、明不明、識不識、察不察、量不量、覆不覆、種不種、掩不掩、映翳①不映ⓑ翳亦如是。
「如是知,如是識解,受、求、辯ⓒ、獨證,亦復如是。
「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②、執、嫉、慳、幻、諂、無慙、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④、邪見、見取⑤、戒取⑥、欲愛、瞋恚、睡眠、掉悔⑦、疑、惛悴⑧、蹁蹮⑨、贔屓ⓖ⑩、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⑪、恚覺⑫、害覺⑬、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滅色作證。
「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何等一法?謂惱苦,此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成就不」,宋、元、明三本作「不成就」。
ⓑ 大正藏無「映」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而明本則作「暎」字。
ⓒ 「辯」,宋、元二本作「辨」。
ⓓ 「如」,元、明二本作「如是」。
ⓔ 「偽」,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偽」。
ⓕ 「下」,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下」。
ⓖ 「贔屓」,宋本作「[阿-可+鼻]欷」。
[註解]
① 映翳:遮蔽。
② 呰:毀謗。
③ 增上慢:未得未證而自認為已得已證。
④ 邊見:偏於一邊的見解,包括常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變的見解,又稱為「有見」)及斷見(斷滅的見解,又稱為「無見」)。
⑤ 見取:執著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⑥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⑦ 掉悔:心浮動靜不下來。「掉」又譯為「掉舉」,心浮動不安;「悔」即「追悔」,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
⑧ 惛悴:昏亂、憂傷。
⑨ 蹁蹮:行走搖晃不穩的樣子。
⑩ 贔屓:用力的樣子。
⑪ 欲覺:欲貪的念頭。又譯為「欲尋」。
⑫ 恚覺:生氣的念頭。又譯為「恚尋」。
⑬ 害覺:加害別人的念頭。又譯為「害尋」。
[讀經拾得]
貪欲熾盛時,就會失去智慧,而不能夠知道五陰無常。其餘各種執著熾盛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