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27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如是像類①大聲聞②尼眾③住舍衛國王園④中。比丘尼眾其名曰:純陀⑤比丘尼、民陀⑥比丘尼、摩羅婆⑦比丘尼、波羅遮羅⑧比丘尼、阿ⓐ羅毘迦⑨比丘尼、差摩⑩比丘尼、難摩比丘尼、告難舍瞿曇彌⑪比丘尼、優鉢羅色⑫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⑬比丘尼,此等及餘比丘尼住王園中。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⑭,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⑮;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發遣令還。言:「比丘尼!應時宜去⑯。」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我年已老邁ⓒ,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汝等諸比丘僧,今日諸宿德⑰上座⑱,當教授諸比丘尼。」
時,諸比丘受世尊教,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爾時,難陀次第應至而不欲教授。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詣世尊所,稽首禮足,乃至聞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問尊者阿難⑲:「誰應次至教授諸比丘尼?」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諸上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而難陀不欲教授。」
爾時,世尊告難陀言:「汝當教授諸比丘尼,為諸比丘尼說法。所以者何?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為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
爾時,難陀默然⑳受教。
時,難陀夜過晨朝㉑,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㉒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從禪覺,著僧伽梨ⓔ㉓將一比丘㉔往詣王園,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難陀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尊者難陀坐已,諸比丘尼稽首敬禮,退坐一面。尊者難陀語諸比丘尼:「諸姊妹!汝等當問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解者,當說言解;若不解者,當說不解。於我所說義,若當解者,當善受持;若不解者,汝當更問,當為汝說。」
諸比丘尼白尊者難陀言:「我等今日聞尊者教,令我等問,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今悉當問;已解者當言解,未解者當言不解。於我所說義,已解者當奉持,未解者當復更問。』我等聞此,心大歡喜,未解義者,今日當問。」
爾時,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云何?姊妹!於眼內入處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等已曾於此法如實知見㉖,於六內入處觀察無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㉗:『六內入處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應如是解:『六內入處觀察無我。』諸比丘尼!色外入處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聲、香、味、觸、法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已曾於六外入處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處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讚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六外入處無我。』若緣眼、色,生眼識,彼眼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彼意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於此六識身㉙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識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六識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於此六觸㉚觀察如實無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觸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當如實觀察:『於六觸身㉛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觸,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觸緣受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受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六受身㉜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受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想身㉝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想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思身㉞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思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愛身㉟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愛身如實無我。』」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㊱,燈明得然㊲;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㊳亦無常。若有作是言:『無油、無炷、無火、無器,而所依起燈光,常、恒、住、不變易。』作是說者,為等說㊴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緣油、炷、器然燈,彼油、炷、器悉無常;若無油、無炷、無器,所依燈光亦復隨滅、息、沒㊵、清涼、真實。」
「如是,姊妹!此六內入處無常。若有說言:『此六內入處因緣生喜樂,常、恒、住、不變易、安隱。』是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實觀察,彼彼㊶法緣生彼彼法;彼彼緣法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諸姊妹!譬如大樹根、莖ⓘ、枝、葉,根亦無常,莖[*]、枝、葉皆悉無常。若有說言:『無彼樹根、莖[*]、枝、葉,唯有其影常、恒、住、不變易、安隱者,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樹根、莖、枝、葉,彼根亦無常,莖、枝、葉亦復無常,無根、無莖、無枝、無葉,所依樹影,一切悉無。」
「諸姊妹!若緣外六入處無常,若言外六入處ⓙ因緣生喜樂,常ⓚ恒、住、不變易、安隱者,此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義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當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滅、清涼、真實。』諸姊妹!聽我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利刀,解剝其牛,乘間而剝,不傷內肉、不傷外皮,解其肢ⓜ節筋骨,然後還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離。』為等說不?」
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利刀,乘間而剝,不傷皮肉,肢ⓝ節筋骨悉皆斷截,還以皮覆上,皮肉已離,非不離也。」
「姊妹!我說所譬,今當說義。牛者譬人身麁㊷色,如篋毒蛇經㊸廣說㊹。」
「肉者謂內六入處,外皮者謂外六入處,屠牛者謂學見跡㊺,皮肉中間筋骨者謂貪、喜俱㊻,利刀者謂利智慧。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㊼、煩惱、上煩惱㊽、纏㊾。是故,諸姊妹!當如是學:『於所可樂法,心不應著,斷除貪故;所可瞋法,不應生瞋,斷除瞋故;所可癡法,不應生癡,斷除癡故。於五受陰㊿,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⑴,當觀集滅;於四念處⑵,當善繫心⑶。住七覺分⑷,修七覺分已,於其欲漏⑸,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其有漏⑹,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無明漏⑺,心不緣著,心得解脫。』諸姊妹!當如是學。」
爾時,尊者難陀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眷屬圍遶,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乃至為佛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眾觀月,為是滿耶?為未滿耶?當知彼月未究竟滿。如是,善男子難陀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說法,於其解脫猶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不見一結不斷⑻,能使彼還生於此世。」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更為諸比丘尼說法。」
爾時,尊者難陀默然奉教,夜過晨朝,持鉢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詣王園,就座而坐,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復於異時與五百比丘尼前後圍遶,往ⓞ詣佛所,稽首禮足,乃至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無有人疑月滿不滿者,然其彼月究竟圓滿。如是,善男子難陀為諸比丘尼說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脫;若命終時,無有說彼道路所趣⑼,此當知即是苦邊⑽。」是為世尊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阿」,大正藏原為「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
ⓑ 「摩訶波闍波提」,巴利本 Mahāpajāpatī。
ⓒ 「邁」,宋、元、明三本作「遂」。
ⓓ 「難陀」,巴利本作 Nandaka。
ⓔ 「梨」,明本作「黎」。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 「莖」,宋、元、明三本作「莖[榦-木+禾]」。[*]
ⓙ 宋、元、明三本無「處」字。
ⓚ 大正藏無「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法緣」,宋、元、明三本作「緣法」。
ⓜ 「肢」,大正藏原為「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肢」。
ⓝ 「肢」,大正藏原為「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肢」。
ⓞ 「往」,明本作「住」。
ⓟ 「授」,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明本改作「授」。
[註解]
① 像類:種類。
②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③ 尼眾:即「比丘尼眾」。比丘尼是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④ 王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波斯匿王所建,在舍衛城東南,祇樹給孤獨園附近。
⑤ 純陀:比丘尼名,家人因瘟疫而都過世後成為乞丐,後來受到比丘尼施食,感佩比丘尼的莊嚴而出家。
⑥ 民陀:比丘尼名,是釋迦族人,在佛陀回國說法時皈依三寶,後來出家。
⑦ 摩羅婆: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修習無願,心恒廣濟」。又譯為「末臘婆」、「末那婆」。
⑧ 波羅遮羅:比丘尼名,是舍利弗的妹妹。又譯為「優波遮羅」、「優波折羅」。
⑨ 阿羅毘迦:比丘尼名,未出家前是阿羅毘國的公主。又譯為「曠野」、「尸羅」。
⑩ 差摩: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聰明」第一。又譯為「讖摩」。
⑪ 告難舍瞿曇彌:比丘尼名,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應為「吉離舍瞿曇彌」的訛誤。未出家前,父母、丈夫、幾個兒子都死了,傷心過度而幾乎瘋了,直到遇見佛陀為她說法,領悟四聖諦,證得初果,而從佛出家。佛陀稱讚她「持律第一」。又譯為「機梨舍瞿曇彌」、「瘦瞿曇彌」、「基利施」。
⑫ 優鉢羅色:比丘尼名,即「蓮華色比丘尼」。未出家前,原為王舍城人,婚後曾生一女。因發現丈夫與母親私通,故離家至波羅㮈城,另嫁一長者,長者至外地經商娶妾回家,才知所娶的妾是蓮華色的女兒。蓮華色深感命運悲涼,自暴自棄而做妓女,以美麗聞名。直至聽聞目犍連尊者說法,而歸信佛教,依大愛道比丘尼出家。佛陀稱讚她「神足第一,感致諸神」。又譯為「優鉢華色」、「優波羅」。
⑬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名,即「大愛道比丘尼」,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姨媽,也是佛陀母親難產去世後的養母。她堅持要出家,並由阿難再三向佛陀要求,成為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又譯為「大愛道瞿曇彌」、「憍曇彌」。其中「瞿曇」是佛陀俗家的姓,「瞿曇彌」為「瞿曇」的女聲,是釋迦族女子的通稱,在佛經中「瞿曇彌」常特指大愛道比丘尼。佛陀稱讚她「久出家學,國王所敬」第一。
⑭ 圍遶:圍繞。
⑮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與「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同義。
⑯ 應時宜去:是回去的時候了。
⑰ 宿德:資深且德高望重的。
⑱ 上座:對出家年數較多者的尊稱,又譯為「長老」。按剛出家至出家九年稱「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稱「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稱「上座」,五十年以上稱「耆舊長老」。
⑲ 阿難:比丘名,以「多聞第一」聞名。「阿難」是「阿難陀」的簡稱。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擔任佛陀侍者達二十五年。
⑳ 默然:沉靜無聲。
㉑ 晨朝:約早上六點到九點。
㉒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㉓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㉔ 將一比丘:帶著一位比丘。出家眾若為異性說法,必須找人作伴以避嫌。「將」是「率領」的意思,讀音同「匠」。
㉕ 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稱為六內入處。也稱為六入處、六根。
㉖ 如實知見: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見到。又譯為「如實知、如實見」。
㉗ 意解:理解。
㉘ 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內入處)相對,而稱為六外入處。又稱為六境、六塵。
㉙ 六識身:六個識的種類:眼識(視覺)、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裡的「身」是指種類、集合,只是虛擬的比喻,而不是指身體。
㉚ 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進而能生起其它心理運作,是十二因緣之一。舉例而言,眼根、光線、眼識,三者接觸而為「眼觸」,依著眼觸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運作。
㉛ 六觸身:六個觸的種類:眼觸(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㉜ 六受身:六個受的種類:眼觸生受(眼觸緣生的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㉝ 六想身:六個想的種類:眼觸生想(眼觸緣生的取相)、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
㉞ 六思身:六個思的種類:眼觸生思(眼觸緣生的思惟)、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
㉟ 六愛身:六個愛的種類:眼觸生愛(眼觸緣生的喜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㊱ 炷:油燈的燈心。
㊲ 然:同「燃」。
㊳ 器:容器。
㊴ 等說:正確的說法。
㊵ 滅、息、沒:盡滅、寂止、滅沒。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
㊶ 彼彼:那些;一一。
㊷ 麁:「粗」的異體字,容易辨識者。
㊸ 篋毒蛇經:《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2經,以箱中的四條毒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如果毒蛇逃出箱子可能殺了主人,如同人體四大出問題則非死即傷。
㊹ 廣說:詳細說明。
㊺ 學見跡:已見聖道足跡的有學人(初果至三果的聖者)。又譯為「學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行道的有學人」。
㊻ 貪、喜俱:伴隨著貪欲、喜愛。
㊼ 結、縛、使:結使、繫縛、驅使,這三者都是指「煩惱」。
㊽ 上煩惱:粗重的煩惱,例如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惑等煩惱。
㊾ 纏:纏縛,指「煩惱」。
㊿ 五受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受陰」。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55、58經。又譯為「五盛陰」、「五取蘊」。
⑴ 六觸入處:由「六觸」進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產生貪愛的過程、時空、或情境。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
⑵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⑶ 善繫心:讓自己的心念安住。
⑷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⑸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此經中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稱「三漏」。
⑹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⑺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⑻ 不見一結不斷:沒見到任何一個(能讓人還生於欲界的)煩惱還沒斷的。
⑼ 無有說彼道路所趣:沒有人能說他們(究竟解脫的比丘尼)將投生在哪一道(因為已出脫輪迴)。
⑽ 苦邊:苦的盡頭。
⑾ 授第一果記:記說為最高成就者,即「阿羅漢」。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佛陀要求資深的比丘輪流為比丘尼說法,輪到難陀尊者教導比丘尼時,一開始他並不願意教,這可能是因為比丘會盡量避免接近女眾,難陀當時或許有這個堅持。
- 後世常拿刀、劍譬喻智慧能斬斷煩惱,本經中「利刀者謂利智慧」可能是這類的譬喻在《阿含經》中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