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79經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④:「初轉此苦聖諦⑤,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二轉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⑧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⑨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三轉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⑩三轉十二行⑪ 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⑫。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⑬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隣⑭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⑮。
尊者阿若拘隣知法已,地神⑯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⑰,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⑱。」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⑲、四天王天⑳、三十三天㉑、炎摩ⓕ天㉒、兜率陀天㉓、化樂天㉔、他化自在天㉕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㉖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無「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在「當」字之後有一「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智」,宋本作「知」。
ⓓ 「憍陳如」,巴利本作 Koṇḍañña。
ⓔ 「阿若拘隣」,巴利本作 Aññāta koṇḍañña。
ⓕ 「摩」,大正藏原為「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 「身」,明本作「自」。
[註解]
①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② 鹿野苑: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野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
③ 仙人住處:傳說鹿野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處鹿野苑」。
④ 五比丘:佛最早度化的五位比丘,分別是憍陳如(又譯作「拘隣」)、拔提(又譯作「跋提釋迦王」)、摩訶男(又譯作「摩訶男拘隷」)、婆破(又譯作「惒破」)、阿濕波誓(又譯作「馬勝」、「馬師」)。
⑤ 苦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五受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⑥ 眼、智、明、覺:形容聖者證果時見到真理。「眼」指看見真理,「智」指體證智慧,「明」指顯明真理,「覺」指覺悟真理,都是從不同角度比喻見到真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⑦ 苦集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起因的真理;苦是由於無明(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
⑧ 苦滅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止息的真理,即煩惱熄滅的涅槃。
⑨ 苦滅道跡聖諦:聖者所證的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的真理,即「八正道」。
⑩ 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苦、集、滅、道。
⑪ 三轉十二行:佛陀初轉法輪,三次循序地解說四聖諦。另譯為「三轉十二說」。
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⑬ 憍陳如: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佛陀稱讚他「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
⑭ 拘隣:即「憍陳如」的另譯,同為音譯。
⑮ 阿若拘隣:已了知的憍陳如。「阿若」為音譯,義譯為「已了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阿若憍陳如」。
⑯ 地神:行走於地面的神祇。
⑰ 以義饒益:以真義帶來幫助。
⑱ 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加天眾的勢力,減弱阿修羅眾的勢力。因為行善的動機要清淨才能往生天界,動機不純正則往生為阿修羅甚至入三惡道,佛陀教導清淨的佛法,使得人心向善且往生天界的人增加。「阿修羅」是六道眾生之一,喜愛戰鬥,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
⑲ 虛空神天:飛行於空中的神祇。
⑳ 四天王天:欲界六天的第一天,位於須彌山腰。
㉑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㉒ 炎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焰摩天」、「夜摩天」、「豔天」。
㉓ 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天」、「兜率哆天」,義譯為「知足天」。
㉔ 化樂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樂」。
㉕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又譯為「他化樂天」。
㉖ 梵天:色界的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是著名的《轉法輪經》,經中記載佛陀證道之後第一次向五比丘說法的內容。
- 四諦三轉十二行,綜合本經及對應經典的內容,表解如下:
初轉(諦智) | 二轉(作智) | 三轉(證智) | |
---|---|---|---|
苦聖諦 | 了知五受陰是苦 | 苦諦當知 | 苦諦已知 |
集聖諦 | 了知無明、貪愛等等因緣導致苦的集起 | 苦集當斷 | 苦集已斷 |
滅聖諦 | 了知苦的止息(涅槃)即是煩惱的永盡無餘 | 滅諦當證 | 滅諦已證 |
道聖諦 | 了知八正道是通往解脫的正確道路 | 道諦當修 | 道諦已修 |
- 為何先稱揚釋迦牟尼佛的是地神,而不是其他天界的天人?
地神為居住於地上的祈祇,離人間較近,和人類的交集較多,《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第30經世記經:「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CBETA, T01, no. 1, p. 135, a27-b1) 因此佛陀成道後由地神就近知道也是自然的,然後再層層上傳至較遠的天界。這樣由地神先聽聞、再層層上傳到其他天界的敘述,在佛經中還蠻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