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9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無煩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生彼無煩天ⓐ①, 解脫七比丘,
貪、瞋恚已盡, 超世度恩愛,
誰度於諸流②, 難度死魔③軍?
誰斷死魔縻④, 永超煩惱軛ⓑ⑤?」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尊者優波迦ⓒ, 及波羅揵荼ⓓ、
弗迦ⓔ羅娑梨ⓕ、 跋提ⓖ、揵陀疊ⓗ、
亦婆休難提ⓘ, 及波毘瘦㝹ⓙ,
如是等一切, 悉皆度諸流,
斷絕死魔縻, 度彼難度者,
斷諸死魔縻, 超越諸天軛,
說甚深妙法, 覺悟難知者,
巧便問深義, 汝今為是誰?」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我是阿那含, 生彼無煩天,
故能知斯等, 解脫七比丘,
盡貪欲瞋恚, 永超世恩愛。」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眼耳鼻舌身, 第六意入處,
若彼名及色, 得無餘滅盡,
能知此諸法, 解脫七比丘,
貪有悉已盡,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鞞跋楞伽ⓚ⑥村, 我於彼中住,
名難提婆羅⑦, 造作諸瓦器,
迦葉佛⑧弟子, 持優婆塞法,
供養於父母, 離欲修梵行,
世世為我友, 我亦彼知識,
如是等大士, 宿命共和合,
善修於身心, 持此後邊身。」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汝賢士, 如汝之所說,
鞞跋楞伽村, 名難提婆羅,
迦葉佛弟子, 受優婆塞法,
供養於父母, 離欲修梵行,
昔是汝知識, 汝亦彼良友,
如是諸正士, 宿命共和合,
善修其身心, 持此後邊身。」
佛說此經已,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校勘]
ⓐ 「無煩天」,巴利本作 Aviha。
ⓑ 「軛」,聖本作「扼」。
ⓒ 「優波迦」,巴利本作 Upaka。
ⓓ 「波羅揵荼」,巴利本作 Phalagaṇḍa。
ⓔ 「迦」,元、明二本作「逝」。
ⓕ 「弗迦羅娑梨」,巴利本作 Pukkusāti。
ⓖ 「跋提」,巴利本作 Bhaddiya。
ⓗ 「揵陀疊」,巴利本作 Khaṇḍadeva。
ⓘ 「婆休難提」, 巴利本作 Bāhuraggi。
ⓙ 「波毘瘦㝹」,巴利本作 Piṅgiya。
ⓚ 「鞞跋楞伽」,巴利本作 Vehaliṅga。
[註解]
① 無煩天:離欲界苦、色界樂,不令苦樂煩擾身心的天界,是三果阿那含聖者才能往生的五淨居天之一。
② 諸流:貪愛之流、生死的流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之繫縛」。
③ 死魔:死亡會斷人性命,所以比喻為死魔。「魔」是音譯「魔羅」的簡稱,有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的意思。
④ 死魔縻:死亡的繫縛。縻是牽牛的繩子。
⑤ 軛: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在此比喻為束縛、限制。
⑥ 鞞跋楞伽:過去伽葉佛時代的村落名,位於佛世時的拘薩羅國境內。又譯為「鞞婆陵耆」。
⑦ 難提婆羅:迦葉佛時代的優婆塞名,他父母的眼睛都瞎了,為了照顧父母而不出家,以在家的身分作出家的修行。他是釋迦牟尼佛前世優多羅童子的好朋友,費了一番努力才讓優多羅童子拜訪迦葉佛,優多羅童子因此而從迦葉佛出家,詳見《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 6〉第63經鞞婆陵耆經。又譯為「難提波羅」。
⑧ 迦葉佛:這個世界中,釋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難提婆羅陶師
《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 6〉第63經鞞婆陵耆經記載佛陀經過拘薩羅國一個地方時,欣然微笑,原來在迦葉佛時代那個地方叫鞞跋楞伽村,有迦葉佛的講堂,迦葉佛有位在家弟子叫難提婆羅陶師,父母的眼睛都瞎了,為了照顧父母而不出家,以在家的身分做出家的修行,修行得相當好。
難提婆羅陶師是釋迦牟尼佛前世優多羅童子的好朋友,費了一番努力才讓優多羅童子拜訪迦葉佛,優多羅童子因此而從迦葉佛出家。
由本經可知難提婆羅陶師在迦葉佛時代證得三果,命終後往生無煩天,因此也認識釋迦牟尼佛往生無煩天的幾位弟子,並且前來人間向老朋友打招呼,表示釋迦牟尼佛「世世為我友,我亦彼知識,如是等大士,宿命共和合」,而且他們兩人終於都已「善修於身心,持此後邊身」。
- 天界的時間過得慢,在色界天的層次,迦葉佛涅槃到現在還沒有過太久。
- 三果聖者已斷盡貪、瞋,但仍有無明(癡),因此經文寫「貪、瞋恚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