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7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①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見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廣。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不生,已生者令滅。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內法:在內的一切事物。「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正思惟(如理作意)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經過生猛海鮮店時,有的人會起貪欲而走進去大快朵頤,但能如理作意的人,則可能對即將被活宰的眾生心生憐憫,或是憶念佛陀鼓勵不食不淨肉(見到為我而殺、聽聞為我而殺、懷疑是為我而殺),因此不起貪欲,不逞口腹之欲。
遇到曾有過衝突的人時,有的人會記恨而起瞋心甚至口出惡言,但能如理作意的人,則可能客觀看待以往的衝突,認知到過去的衝突只是因緣生滅,因為所處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立場;縱使對方真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也會對他愚癡造業受苦感到可憐,因此不會一味地憎恨對方,也不會挑釁對方。
精進修行者的如理作意,則例如《雜阿含經》卷九第241經所述:「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今寧以熾然鐵槍以貫其目,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墮三惡趣,長夜受苦。我從今日當正思惟:「觀眼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CBETA, T02, no. 99, p. 58, a29-b5)
- 八正道的「正志」(有時也譯為「正思惟」)和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又譯為「正思惟」、「如理作意」)是否相同?
八正道的「正志」(有時也譯為「正思惟」)和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又譯為「正思惟」、「如理作意」)兩者的梵文或巴利文原文不同,意義也不太相同。
八正道的「正志」是正確的意向、意圖、動機,有「正志」而能帶動正確的行為。
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是遇到情境時正確地思惟、如理地思惟,有「內正思惟」而能在遇到事情時作出有智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