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於是,異學②哺羅陀子ⓔ中後彷徉③,往詣尊者三彌提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賢三彌提!我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異學哺羅陀子便問曰:「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④,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⑤。」
尊者三彌提告曰:「賢哺羅陀子!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賢哺羅陀子!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⑥,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⑦也。」
異學哺羅陀子至再三語尊者三彌提曰:「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尊者三彌提亦再三告曰:「賢哺羅陀子!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賢哺羅陀子!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異學哺羅陀子問尊者三彌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當受何報?」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必受苦也⑧。」
異學哺羅陀子復問尊者三彌提曰:「賢三彌提!汝於此法、律學道幾時?」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我於此法、律學道未久,始三年耳。」於是,異學哺羅陀子便作是念:「年少比丘尚能護師,況復舊學上尊ⓘⓙ人耶?」於是,異學哺羅陀子聞尊者三彌提所說,不是不非,即從座ⓚ起,奮頭而去⑨。
彼時,尊者大周那⑩去尊者三彌提晝行坐處不遠。於是,尊者大周那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彼盡誦習,善受持已,即從座[*]起,往告ⓛ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盡向尊者阿難說之。
尊者阿難聞已,語曰:「賢者周那!得因此論,可往見佛,奉獻世尊。賢者周那!今共詣佛,具向世尊而說此義,或能因是得從世尊聞異法也。」
於是,尊者阿難、尊者大周那共往詣佛。尊者大周那稽首佛足,卻坐ⓜ一面,尊者阿難稽首佛足,卻住一面。
彼時,尊者阿難語曰:「賢者大周那!可說,可說。」
於是,世尊問曰:「阿難!周那比丘欲說何事?」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今自當聞。」於是,尊者大周那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盡向佛說。
蓄意作苦業、樂業、不苦不樂業,得苦報、樂報、不苦不樂報
世尊聞已,告曰:「阿難!看三彌提比丘癡人無道。所以者何?異學哺羅陀子問事不定ⓝⓞ⑪,而三彌提比丘癡人一向答ⓟ⑫也。」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若三彌提比丘因此事說,所有覺者是苦,當何咎耶?」
世尊呵ⓠ尊者阿難曰:「看!阿難比丘亦復無道。阿難!此三彌提癡人,彼異學哺羅陀子盡問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阿難!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阿難!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異學哺羅陀子眼尚不敢視三彌提癡人,況復能問如是事耶?阿難!若汝從世尊聞ⓡ分別大業⑬經ⓢ者,於如來倍復增上心靖ⓣ得喜⑭。」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分別大業經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外道以偏概全
佛言:「阿難!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阿難!造惡後生天界,外道天眼見了認為惡無惡報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⑮。
「阿難!行善後墮地獄,外道天眼見了認為善無善報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阿難!造惡後墮地獄,外道天眼見了認為惡有惡報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有身惡行,亦有身惡行報,有口、意惡行,亦有口、意惡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阿難!行善後生天界,外道天眼見了認為善有善報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報,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佛陀辨別外道偏見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者,我不聽彼⑯。若作是說:『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我聽彼也⑰。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⑱。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⑲。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我不聽彼。若作是說:『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有身惡行,亦有身惡行報,有口、意惡行,亦有口、意惡行報。』我聽彼也。若作是說:『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報,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報。』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佛陀如實知見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⑳,或復因後報故㉑,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㉒。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㉓,彼因此緣此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㉔,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若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即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即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復次,有四種人,或有人無有似有㉕,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阿難!猶如四種㮈㉖,或㮈不熟似熟,或熟似不熟,或不熟似不熟,或熟似熟。如是,阿難!四種㮈喻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分別大業經第十竟Ⓒ(三千五百七字)Ⓓ
中阿含[*]Ⓔ根本分別品第二Ⓕ竟Ⓖ(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字)Ⓗ(第四分別誦)ⒾⒿ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六千九百七十二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 「三彌提」,巴利本作 Samidhi。
ⓓ 「無事禪屋」,巴利本作 Araññakuṭikā。
ⓔ 「異學哺羅陀子」,巴利本作 Potaliputtaparibbājaka。
ⓕ 「定」,巴利本作 Samāpatti。
ⓖ 「故作業」,巴利本作 Sañcctanika kamma。
ⓗ 「彌」,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 聖本無「尊」字。
ⓙ 大正藏在「尊」字之後有「上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聖本作「尊」。
ⓚ 「座」,聖本作「坐」。[*]
ⓛ 「告」,大正藏原為「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告」。
ⓜ 「坐」,明本作「住」。
ⓝ 「問事不定」,巴利本作 Vibhajja byāka aṇīyo pañho。
ⓞ 「問事不定」,聖本作「問事不足」。
ⓟ 「一向答」,巴利本作 Ekaṃsena byakato。
ⓠ 「呵」,聖本作「訶」。
ⓡ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 「分別大業經」,巴利本作 Mahākamma vibhaṅga。
ⓣ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邪」。
ⓥ 大正藏無「丘」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邪」。[*]
ⓧ 「比丘」,大正藏原為「比」,宋本作「比丘」,明本作「此」,今依據宋本改作「比丘」。[*]
ⓨ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邪」。
ⓩ 「離」,聖本作「與」。
Ⓐ 「業」,聖本作「處」。
Ⓑ 「不」,宋、元、明三本作「人」。
Ⓒ 明本無「分別大業經第十竟」八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五百七字」六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第二」,明本作「第十三」。
Ⓖ 宋、元二本無「中阿含根本分別品第二竟」十一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字」十二字。
Ⓘ 宋、元、明三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宋、元、明、聖四本無「六千九百七十二字」八字。
Ⓛ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六千九百七十二字)」置於「中阿含根本分別品第二竟(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字)(第四分別誦)」前行,今依據明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① 三彌提:比丘名,佛陀曾稱讚他「得喜行德,無若干想」第一。又譯為「三彌離提」、「娑彌陀」、「善覺」。
②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③ 彷徉:來來回回地漫步。
④ 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身體所作、言談所說都是虛妄的(不會有業報),只有意念的造作是真的(會有業報)。按:外道的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佛陀說意業最重,但並沒有說身、口業無業報。
⑤ 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有的定是比丘入那定後沒有感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那種等至,入定者不感受任何事物」。按:滅受想定(又譯為「滅盡定」)即是這樣的定,沒有受陰和想陰。
⑥ 故作業:故意造作的業;蓄意的行為。
⑦ 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如果不是蓄意的行為,作成了,不必然有果報。按:這個道理可參見《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 2〉第15經思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
⑧ 若故作業,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如果是蓄意的行為,作成了,一定會受到苦果。按:這個說法不盡正確,雖然蓄意的行為會有果報,但不一定都是苦果,例如行善可得善果而受樂。
⑨ 奮頭而去:猛然掉頭就走。
⑩ 大周那: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均頭」、「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⑪ 問事不定:所問的事情包含多種情況。南傳作「應該被分別解答的問題」。
⑫ 一向答:單一面向的回答。
⑬ 分別大業:分析、辨別重要的行為、造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業的大分別」。
⑭ 心靖得喜:心念安定、獲得喜悅。按:「若汝從世尊聞分別大業經者,於如來倍復增上心靖得喜」這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果你們聽如來分別業的大分別」,似乎缺漏下半句,可依《中阿含經》補全。
⑮ 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如他所見到的、所知道的,竭盡所能地瞎子摸象,全然地執著於這個論點,認為這樣才是真理,其它的都是假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像這樣,他只在自己的智、自己的見、自己的發現之處剛毅地、取著地執著而說:『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
⑯ 我不聽彼:我不認同他。
⑰ 我聽彼也:我認同他。按:這位外道以天眼看到一個人作惡卻往生天界,這是確實發生的事情,因此佛陀認同他的所見。另一方面,從因果來看,這人往生天界並不是由於他的作惡,而是由於他所造的其它善業。
⑱ 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外道以偏概全地認為)「如果還有這樣作種種惡行的比丘,不離、不捨作惡,他們死亡後通通也會往生善處天界」,佛陀不認同他。按:先前外道以天眼看到一個人作惡卻往生天界,但這人往生天界不是由於作惡,也不代表其他作惡的人也通通會往生天界。
⑲ 如來知彼人異:佛陀知道那人的知見有異於真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來業的大分別智是另一種」。
⑳ 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他(這一世所造的惡業)已經在這一世中受完惡報了,因此而能生於那裡(天界)。
㉑ 因後報故:因為(他所造的惡業)在更久以後才會受惡報的緣故。
㉒ 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他不是因為這個(造惡的)因緣,在死亡後往生善道、天界。
㉓ 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過去所作的善行,作成了,因為捨離惡業的緣故,應往生善道的果報還沒有受完(因此這一生死亡後往生善道)。
㉔ 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死亡的當下生起了善心,心的(受、想、行陰等)運作相應於正見。
㉕ 或有人無有似有:有的人實際上是缺乏(善業)的,看起來像是有(善業)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顯現不能夠的能夠業」。
㉖ 㮈:芒果。又譯為「菴羅」。
[對應經典]
- 待加上: 中部136經
[讀經拾得]
- 為何「所有覺者是苦」不對?
佛陀說法時,會以對方能聽懂的話來說明,不會和對方雞同鴨講,也不會指鹿為馬,而是基於現實來分析。
就一般人感知的現實來說,人的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世間的現象,也就是後代論中所謂的「世俗諦」。從佛法來更進一步分析,一切感受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終究是苦的,這則是出世間的智慧,後代論中稱為「勝義諦」。一般我們要和人討論世間情形時,應以「世俗諦」來討論。此經中對方問世間狀況,三彌提尊者卻跳過銜接的義理(無常即苦),以「勝義諦」回答,容易造成誤會,因此是不適當的。
- 隨念往生
對於凡夫的命終往生去處,《阿含經》中強調業力是根本,例如《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第17經伽彌尼經以重石沈水比喻惡貫滿盈的人:「十種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處」,久修善業的人則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0經所說:「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
凡夫命終在隨業受報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其餘因素影響,例如本經中佛陀提到「隨念」往生的例子:「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前一經中,佛陀也說過名為鸚鵡的年輕人如果在對佛陀起瞋心時命終,必生惡道,但在後來信佛而起善心時命終,則必至善道。六念以及對三寶的敬信特別有助於往生善處,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38〉第10經所載:「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
「隨念」也不會和業力抵觸,畢竟本經就表明了,造業不見得立刻受報,而是會到綜合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受報。
隨念往生不代表口頭上「唸」幾聲佛就能善生善處,有口無心在佛教來看難有作用,如同本經中說「不故作業」不見得有報。
不過臨終的念頭如何,是凡夫難以掌握的。平日有恆心地修習佛法,才是往生善處的根本。
- 神通的限制
此經中描述了很多有天眼通的人,見到有人行惡生善處、行善生惡處等現象,而對因果起了邪見。這在現世也很常見,有神通的人特別容易對佛法有錯誤的認知。因此有神通實在不足恃,必須以佛經來作為對義理認知的憑藉,才能正確地認識因果及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