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31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①,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②。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實慧。所以者何?謂我略說此四聖諦,舍梨子比丘則能為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舍梨子比丘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目乾ⓒ連比丘能令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乾[*]連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乾連比丘為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世尊說如是已,即從座ⓓ起,入室宴ⓔ坐。
於是,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世尊為我等出世,謂為他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諸賢!說生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生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五陰,已得命根,是名為生。諸賢!生苦者,謂眾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③,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④: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生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老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老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彼為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諸賢!老苦者,謂眾生老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老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病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病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脣痛、齒痛、舌痛、齶ⓗ痛、咽痛、風喘、咳ⓘ嗽、噫ⓙ吐⑤、喉痺ⓚ⑥、癲癇、癰癭⑦、經溢⑧、赤痰ⓛ⑨、壯熱⑩、枯槁、痔瘻ⓜ⑪、下利ⓝ⑫,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⑬,是名為病。諸賢!病苦者,謂眾生病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病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死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死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為死。諸賢!死苦者,謂眾生死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熱:受、遍受、覺、遍覺,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心熱:受、遍受、覺、遍覺,身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慼: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死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怨憎會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怨憎會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習ⓞ⑭,共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是名怨憎會。諸賢!怨憎會苦者,謂眾生怨憎會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怨憎會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愛別離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是名愛別離。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別離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諸賢!說愛別離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謂眾生生法,不離生法⑮,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實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憂慼法,不離憂慼法,欲得令我不憂慼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樂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樂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此說何因?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⑯,是故說苦聖諦。
「諸賢!云何愛習[*]苦習[*]聖諦⑰?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⑱、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此愛習[*],苦習[*]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是愛習[*]苦習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習[*]苦習[*]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習[*]苦習[*]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習[*]苦習[*]聖諦。
「諸賢!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滅苦滅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滅苦滅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滅苦滅聖諦。
「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⑲,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決ⓟ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⑳,是名正見。
「諸賢!云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㉑,是名正志。
「諸賢!云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口四妙行㉒,諸餘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㉓,是名正語。
「諸賢!云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㉔,諸餘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諸賢!云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技ⓡ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諸賢!云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捨,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諸賢!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正ⓣ㉕、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諸賢!云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㉖,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㉗,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諦。」
於是頌曰:
「佛明達諸法, 見無量善德,
苦習[*]滅道諦, 善顯現分別。」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分別聖諦經第十一竟ⓦ(三千四百二十五字)ⓧ
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第三竟(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第七(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習」,元本作「集」,明本作「寂」。
ⓖ 「遍受」,宋本作「通受」,元本作「受偏」。
ⓗ 「齶」,大正藏原為「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齶」。
ⓘ 「咳」,宋、元、明三本作「欬」。
ⓙ 「噫」,大正藏原為「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噫」。
ⓚ 「痺」,大正藏原為「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痺」。
ⓛ 「痰」,大正藏原為「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痰」。
ⓜ 「瘻」,大正藏原為「𭼟」,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瘻」。
ⓝ 「利」,宋、元、明三本作「𢈱」。
ⓞ 「習」,元、明二本作「集」。
ⓟ 「決」,大正藏原為「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決」。
ⓠ 「伺」,元、明二本作「何伺」。
ⓡ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 「心」,宋、元、明三本作「念」。
ⓣ 「正」,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正」,宋、元二本作「止」。
ⓥ 「真」,宋、元、明三本作「真如」。
ⓦ 明本無「分別聖諦經第十一竟」九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四百二十五字」八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宋、元、明三本無「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十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字」十字。
Ⓒ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七(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字)」置於「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第三竟(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誦)」之前,今依據宋、元二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① 正行說法:(讓聞者)生起正確意向的說法。
② 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佛陀用不同的方式宣說四聖諦的定型句,… 開仰:開啟仰望;引發修學的意願與信心。…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告知、教導、公告、建立、開顯、解析、闡明」。(欠缺個別註解)
③ 受、遍受、覺、遍覺:
④ 壯熱煩惱憂慼:強烈的熱惱、擔憂。
⑤ 噫吐:
⑥ 喉痺:咽喉腫痛,吞咽阻塞不利。
⑦ 癰癭:以急性發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當於急性甲狀腺炎。
⑧ 經溢:
⑨ 赤痰:
⑩ 壯熱:
⑪ 痔瘻:
⑫ 下利:即下痢,「利」是「痢」之異體字。
⑬ 不離心,立在身中:
⑭ 攝、和、習:
⑮ 眾生生法,不離生法:
⑯ 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
⑰ 愛習苦習聖諦:即集諦。??
⑱ 有膩:有親近。
⑲ 本所作:過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⑳ 擇、遍擇、決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
㉑ 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
㉒ 口四妙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㉓ 不行不作,不合不會:
㉔ 身三妙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㉕ 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正:
㉖ 心住、禪住、順住:
㉗ 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