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en (caren)
标题: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时间: 2005年 5月31日 6:36:39 星期二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 >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
> > 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
> > .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登记旁听生2号的我有一个疑问:
> 大抵杂阿含前半部都在讲这段经文的内容,但每次看到这些
> 经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断灭相。
> 可是,佛门说,不应落断灭见,以落於有无两边,请问,如
> 何破除断灭相?
> 谢谢。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是"生"与"灭"法,不是只有"灭"喔~
世间的本质是因因缘而生灭不已,包括五受阴的集灭都是如此。
这是世尊教我们修习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这种现象,也是杂阿含开
宗第一卷所说的"真实观" (所以不是一开始就把脚盘起来打坐^^)
研习杂阿含时若能照著经上所说如实修习较能有实质的体验与收获
,较不会落入文字上思维的框架中。如果我们能如实地在日常生活
中认真地"观",就不难体会各种现象是生生灭灭,而不是断灭耶~
打个大家熟悉的比方,刚开始观照自己心识的人,都不难发现这念
头怎麽起起落落,不观也罢,一观还真多杂念呢 :D
--
~ 但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 修改: 05/05/31 6:42:25 <202.135.85.57>
> -------------------------------------------------------------------------- <
作者: caren (caren)
标题: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时间: 2005年 6月 1日 7:31:34 星期三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头怎麽起起落落,不观也罢,一观还真多杂念呢 :D
> 因此,问题又来了,有生灭不已,你就有无常感,但这种无常感其实
^^^^^^^^^^^^^^^^^^^^^^^^^^^^^^^^^^^^^
> 会带给你无力感,也没有什麽活力,也找不到著力点,请问,如何克
> 服?
ㄝ~~您回得真快:Q 佛法不是光用"想"的,就有结果滴 ^^;;
闻与思固然重要,但还是得"修",如此才能"自证自知"吧?!
所以建议先认真地在日常生活中"观"了之後才能了解会有啥"感想",
我指的"感想"不是用"想"出来的感想,所以要试一试才知道喔 :)
世尊教我们"观"决不是叫去我们体认无力,我们可以先看一下
世尊在杂阿含一开头说了观後的体认。
<杂阿含一、一>
<<<<<<<<<<<<<<<<<<<<<<<<<<<<<<<<<<<<<<<<<<<<<<<<<<<<<<<<<<<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
...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正观-->生厌离-->喜贪尽-->心解脱。
这上面的"厌离",是相对因喜追求执著而让心束缚的形容,并非一定是
我们字面所认知的负面情绪。
要"观"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空、非我,可不是一瞬间,不
是一天、两天…,当然六祖那种因一句一偈当下了悟的还是有可能,但
总之是一直到我们看见这世间的本质後自然地放下所有的囚牢。
> 这是我的个人问题,偶尔还是会有这种荒凉无力无目标之虚无感,因
> 此,若有一些实证经验不妨也来谈谈看,当然,也包括各位师兄弟姐
> 妹,若愿意分享,嘛是A塞的啦 :)
比如说我後来和小时候比脑力已大不如,记忆力严重衰退。当然不用学
佛我也知道这是无常,可能因病影响脑力,而且人本来就会老化。如没
修习酱的观察,我可能学东西时会觉无力,要是头脑还能像小时候一样
就好了。但现在我了解世事如是,那就凡事尽力、问心无愧就好噜。当
然前提是有尽心尽力,所以不是消极的态度。
ㄝ~这好像是个挺很糟的举例,不过就抛砖引玉罗 ^^
但就是我们持续观中会有大大小小的悟领与了解。慢慢地会从概念性的
了解无常到体到整个本质上的无常。不过我想真的要亲身地体认,否则
就像我们看经文一样,世尊说持续正观会喜贪尽,但光用想的可能就…
所以个人小小的意见是请先试试罗。
而且跟著杂阿含读下去,会发现世尊越讲越仔细深入,光是观这个部分
讲了几卷,我觉得杂阿含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修习教本。
> ----
> 至於禅坐问题是这样的,确实,这在後面可以教授得到,但小弟以为或可
> 并行悖,禅坐确实有某种程度轻安,这种轻安有助於心神稳定和思虑清晰
> 但没有禅坐经验的人或许可以不必试,依照杂阿含的进度来走,但有一些
> 些基础的人,不妨可以考虑与禅坐并行,一点小意见 :)
嗯,我想我们得思考为何世尊教我们一开始是要先正观,而不是先把脚盘
起来坐。没有了解这世间的本质无常变异,心仍有所束缚,坐时难免心猿
意马,想著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过当然一开始从坐著打妄想,到慢慢
调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很好,有心想学就是好的开始。
以下文章有一段相关经文,给大家参考: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Sitting
标题: 打坐是持戒及四念住已到一程度後才教
时间: Mon Jun 24 00:24:27 2002
将经典中佛陀教打坐的部份读了不少,发现其实在佛世时,
打坐是在许多基本功练完後才会坐的。可参考
<中阿含、三十四、一、一四四>。
因此打坐进展缓慢的人,就知道如何才能先打好基础了 :)
[打坐是持戒及四念住已到一程度後才教] <中阿含、三十四、一、一四四>
<<<<<<<<<<<<<<<<<<<<<<<<<<<<<<<<<<<<<<<<<<<<<<<<<<<<<<
若有正说渐次第作,乃至成讫,目□连!我法、律中谓正说。所以者何?目
□连!我於此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目□连!若年少比丘初来学道,始
入法、律者,如来先教:『比丘!汝来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目
□连!若比丘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
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目□连!若比丘观内身如身,至观觉
、心、法如法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
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
「目□连!若比丘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
非法相应念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
,守护念心而得成就,□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
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
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
。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目□连!若比丘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
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
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
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
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正知出入,
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
默,皆正知之。』
「目□连!若比丘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
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独
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
或住在冢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
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
,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恚、睡眠、调悔、断疑、度惑,於
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
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目□连!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
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目□连!如来为诸年少比丘多有所益,谓训
诲教诃。目□连!若有比丘、长老、上尊、旧学梵行,如来复上教,谓究竟
讫一切漏尽。」
<<<<<<<<<<<<<<<<<<<<<<<<<<<<<<<<<<<<<<<<<<<<<<<<<<<<<<<<<<<<<<<
--
~ 但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 修改: 05/06/01 7:46:33 <202.135.85.176>
> --------------------------------------------------------------------------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时间: Sun Jul 24 14:11:13 2005
其实大家都说得很好了,而且二位参与讨论的站友应该都
了解。这个主题我仅整理补充一下,不知道会不会太晚 :p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 >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
> > 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
> > .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大抵杂阿含前半部都在讲这段经文的内容,但每次看到这些
> 经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断灭相。
的确是不能只看片段。断灭相是说无因果。而佛说是因缘
生灭。
> 可是,佛门说,不应落断灭见,以落於有无两边,请问,如
> 何破除断灭相?
因缘观对治断灭相。八正道则教我们如果如法生活。(可
在本版搜寻标题「因缘」、「八正道」。)
而因缘观及生灭观,则是世间及出世间的事实。见了事实
後如何? 则是每个人自己的判断。这就像牛顿运动定律一样,
定律本身(先不管相对论的话)是真相,不是我们接不接受他
就会变的。
如果见了事实後仍把自己眼睛蒙起来,当作没见到,庸庸
碌碌甚至造作恶业,那是凡夫乃至恶业众生。见了事实後,觉
悟到许多的执著是可笑的,而心渐得解脱,那是修行人。
而每个人个性不同,有的人了知苦空无我後,就不理世事,
只要他能最少依著八正道修,那麽就能断除烦恼,他的不理世
事只是他个人的选择,就如同许多世间人也不理世事,乃至台
湾大多人不理衣索比亚的事一般,并没什麽对或不对。但如果
就只会丧气,也不行八正道,也不努力勤修,却妄想解脱,这
就只是不知出世因缘的痴了,并没有见(闻)到真相并思、修。
而有的人了知苦空无我,而能舍己为人造福社会,行於六
度,这就是菩萨根性了。
就我们众生等著被救的立场当然是希望多些菩萨啦,而我
们自己是否也能向这个方向前进? 就看每个人自己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WWW: http://cbs.ntu.edu.tw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