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小乘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keyboard@Lion (传灯福慧严),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Re: 代贴一些教理上的疑问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ue Apr 1 02:59:55 1997) 转信站: Lion Dear Heaven, 关於您前文中有关大小乘问题,末学有些许看法如下. :1.阿罗汉是否有习气呢? 在阿含经典中, 後学并未明确看到经典提及, 但不可否 : 认的, 在大乘经典中, 阿罗汉的形象比之於小乘 (这里指阿含经) 经典, 的确 : 差了许多.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若二者皆为佛所宣说, 则不是经典矛盾, 就是 : 我们不解经意. 若以历史角度来看, 阿含经最先集结, 当无大小乘的问题, 但 : 过了数百年之後, 大乘经问世, 开始引起争议, 先放下内容不谈, 光以历史而 : 言, 大乘经典中明显不同於小乘之处, 怎麽叫人不起疑惑? 又怎能责怪有人指 : 责大乘非佛说呢! 这段您提到经典的问题,就末学对历史上经典结集的了解,虽说四部阿含经 (或五部尼柯耶)向来被认为是最早集出的经典, 但这是泛论,深入讨论,则可看出 经典(包含大乘经)结集的若干问题,这关乎我们对经典的态度. 首先要说明的是杂阿含结集的问题.汉译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南 传赤铜牒部所传是分别说系的诵本,经近人的考定,其大致相当(其中差异恰可作 部派的讨论),二者皆源自上座部.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化是毗舍离第二次经典结 集後的事,它们所以分化的导火线,除了对戒律(小小戒)的看法不同,另一事件则为 著名的"大天五事".大天是後来大众部的主导者.所谓大天五事是:1)馀所诱2)无知 3)犹豫4)他令入5)道因声故起.前四项都是针对阿罗汉不如佛圆满.因此我们得注 意,关於阿罗汉不如佛圆满的争议不是大乘经出现後才有的事. 了解了这点,我们回头看杂阿含经,现存的传本无大众部所传是相当遗憾的 ,但是我们可以了解,杂阿含(包含其它阿含经)的集出并非一次出来的.杂阿含就内 容上可分为:1)修多罗2)□夜3)记说,其中记说又有佛所记说与弟子记说,因此,杂 阿含不是全部由佛亲口所说的,提出这点是要提醒诸位关於"佛说"的观念得要修 正,如果要认为一部经是佛口所说才可信,那最早集出的杂阿含便不可全信(不论 是汉译或南传本).杂阿含的修多罗是最早结集出的部份,次为□夜,记说--弟子所 说,如来所说.修多罗被分类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念住等道品,这是事相应教最 原始的部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是编附在蕴,处,缘起,菩提分法(道品)下的,□夜 则是偈颂部分.这些约成立在第一次结集阶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中,长和增一阿含的集出.这三部的集出是在第一次结集 後到七百结集左右.它们的集出是和上述杂阿含之修多罗,□夜,记说三部分有关 系的.当时的佛教界禀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罗,经"弟子所说"的学风,而展开法义的 分别,抉择,阐发,论定,形成了好多的经典,这些就是"中阿含",是以僧伽,比丘为重 的.而将分别抉择的成果,对外道表扬佛是正觉者,法是善说者,适应天,魔,梵等世 俗的宗教意识,与"□夜"的精神呼应.记说相对於□夜是了义经,而演变为後来中 阿含相对於长阿含是了义经.这都是以修多罗为宗本的.而以"如来所说"为主,以 增一法进行类集,"如是语"和"本事经的形成,成为"九分教"之一,这是在中,长二部 形成之前,但为了便於诵持,著重一般信众的教化,废去"传说"及"重诵"的形式,而 进行扩大的增一阿含编集,这却在长阿含之後.汉译的增一阿含是大众部末派的 诵本,与南传增支部有相当多的差距,且有大乘思想,可说部派的色彩相当明显,至 於中,长二部,则有汉译编在中,而南传编在长部,或编在长部,而南传在中部.杂阿 含也有些是被编在南传的中部的.而经典的书写是在阿育王以後的事,当时部派 已经分化,这些都说明了四部阿含的传出,不论汉译或南传, 都有相当的部派色彩, 而杂阿含与相应阿含,虽分别为说一切有部与分别说部末派,但重叠最多,而说一 切有早於赤铜牒部,可知原貌的杂阿含可能最接近原型. 从上面四部阿含的结集情况,我们当可以了解,经典是不断被结集出来的, 且其传诵的型式受到部派的影响很大,经典的结集到部派分化後就有很大的差 别了.而王舍城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集结,在传说中为最早的结集,其内容当为 杂阿含的修多罗,□夜与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到七百结集,四部阿含的形 式才大至完成,但另有於四部外的杂藏,这在南传中有小部的部份,但随著部派 的分化与经典不断的传出,杂藏越来越庞大而多於四部甚多,且各部派都有自己 的杂藏.事实上,随著各部派的态度不同,对经点的编入与否,或编入何部,都抱持 著不同的看法.大乘经,传说是从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部分传出的,这是在杂藏大 量形成後的事.从保守的上座部分出的分别说系中的饮光,法藏与化地与大众部 相邻而相互影响.,这些是大乘思想的出处. 因此对於大乘与四部阿含差异处,我们不能单纯说成那是大小乘的矛盾, 或全然以"佛说"来理解它.如阿罗汉不圆满的问题,这是四部阿含完全成立时就 有的问题,上座部抱持著人间佛陀的观念,而大众部抱持著理想的佛陀观;在戒 律上上座部则严守大迦叶之"轻重等持",大众部则采"小小戒可舍"的态度.一个 趋於保守,一个趋於开放,这是我们得注意的地方,由此造成此对於不断集出的 经典采取接受与排斥的态度.再则,从中阿含的弟子所说扩演而成,我们可以明 白集出的经典不是全都是"佛口亲说" 的,它是不断辗转传诵的,早期以修多罗为 宗本,提出"修多罗相应,不越毗尼"的态度来作为持诵法与律的准则,并允许经佛 弟子抉择,阐发,分别的记说,而相对於外道的□夜为了义,成为相应於修多罗的 阿含.这个态度在部派分化,怕是观念的越形远离,故必要冠以佛说来取得信任, 这多少与经典结集的精神不符了. 综合上述,末学要提出的是,经典不该有是否佛说的问题,因为佛陀的教化 人间,以口说,以身行来传播佛法,在佛弟子的领受下,逐渐辗转流布持诵,经典的 结集,是把这些持诵经过合诵,分别,抉择来审定的.它只有了义与不了义的问题, "佛亲口宣说"窄化了佛陀以身,口,意三业来教化人间.早期的经典,在四部阿含形 成前,同时发展的九分教,到後来的十二分教,有很多没编入阿含的,有部分,如本 生,譬喻,因缘都是大乘思想的根源,这些著重於如来身教的描述,实则早在阿含 成立前影响著佛教界,成为部派分化的潜在因素.今天众多讨论的□结,都在认 定四部阿含为佛说,与之矛盾者则怀疑,却忽略了传本有部派的色彩,结集者的 态度有保守与开放,佛陀所谓的依法不依人,怕是在多数的佛弟子心中,成为固 守经典的教条,是的,佛法有其核心的论点,但别忘了其开展的态度是"修多罗相 应",佛法流布世间,不能不有方便,就算是佛陀亲所所教化的弟子也有适应的四 不坏净与六随念等的方便法,其中的念佛,念法等在大乘中被大大的开展出来. 末学常觉得,今天很多人所理解的大乘,其实是许多方便的形式,大乘与小乘的 差别在於其发心,这并非是大乘经出现後才有的,而是在佛陀时代,大迦叶集团 与其他如边地的富楼那等其观念便大不相同,而佛陀自身所行亦是相当的对比 ,这在佛灭後成为两股发展的隐流.而後世称富楼那等是内秘菩萨的声闻人是有 其根源的,我们所见的"原始教典"是代表大迦叶集团的观点,如果以之为佛陀一 代时教的全部,多少是有偏颇的. 有人说是否口以论语之於孔子的态度来看待佛经,末学觉得虽非完全相 符,但不失为一持平的看法.不论坚持四阿含为佛说,或说大乘别有结集处,多少 都固守著"佛说"的教条.佛法是相应而适应於时空的,如果僵化的限於一时一地 的方便,多少是会成为摄受的阻碍的.那麽我们的问题该只有,什麽是佛法的精 神?什麽是佛陀的本怀?从而理解何是了义不了义,正常与方便,末学以为,这要 比争论佛说来得实际. 谢谢!! -- □□□□□□□□□□□□□□□ □ 修行是好事 每病在一怪字 □寄 □ 学问是好事 每病在一慢字 □语 □ 兴福是好事 每病在一俗字 □冗 □□□□□□□□□□□□□□□冗 寄语冗冗人寄语冗冗人寄语冗冗人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