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尊者与经典结集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ftseng.bbs@bbs.nchu (□),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迦叶尊者与经典结集

□ 引用发信人: u8111028@cc.nctu (John-Lin) 的文章 □
> 讲到佛教的爱情观之前,我想先讨论佛涅盘之後佛教的发展。
        我不想讲有关於爱情观部份.
        不过以下真的错的很离谱..

> 佛灭度後不久,大迦叶看到部分年轻的比丘以为从此以後可以不守戒律了,
        这是六群比丘, 出家前本是商业钜子.
        往往修行不专, 就连佛在世时也是极不听话的一群修行人.
        几乎所有的戒都是针对这些人制定的.
        佛在世时就已经处处找戒律的漏洞钻,
        和现在有人天天找法律漏洞钻是相同的.

> 因而深感忧心,於是就著手进行佛陀言行的文字化。在这之前只有靠口耳相
--------------------------------------------------------------------
  因为佛陀在北印度拘尸那城的双树间入灭之後,弟子们把他放在金棺木中
准备火化,但是怎麽烧也烧不起来;有神通的人就说佛陀是要等大家到齐,等
大迦叶尊者来主持荼□大典。佛陀入灭的消息传开来之後,大迦叶尊者即由南
印度赶回北印度来参加荼□大典。在路上遇到很多的比丘,绝大多数的比丘都
伤心难过,一面痛哭一面赶路要回拘尸那城。但是就有一些恶性比丘听到佛入
灭的消息却很开心,他们说:『佛在世时实在很罗嗦,戒律一大堆,这也不能
做、那也不能做的,现在大沙门走了,我们可自由了。』迦叶尊者一听这话,
心里难过的想,佛陀刚入灭,就有这些恶劣的比丘如此嚣张,绝对不能因为佛
陀入灭而便得佛法也在人间消失。於是他徵求所有证阿罗汉果的长老上座同意
,号召起来立刻著手佛经的结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舍城结集。
--------------------------------------------------------------------

> 传,如果不赶快整理,佛法可能就传不下来了,因此数月之後进行了一次结
        第一次结集, 是正式的口耳相传,
        有所有已获得漏尽通的阿罗汉尊者,
        一齐在阿难尊者的诵出经点後将经点背记下来.
        并没有纸笔的文字型态流传,
        一直到第二次结集才开始有经典以文字型态出现.
--------------------------------------------------------------------
  第一次的结集,并没有用文字作记录,只是参加结集的这五百位长者阿罗
汉,共同默契承认结集了那些经典,公推阿难尊者结集『经』,公推优婆离尊
者结集『律』。第一次的结集只有经和律而已,经的梵语叫修多罗,律叫做波
罗提木叉或叫□奈耶。
--------------------------------------------------------------------

> 一、阿难随侍佛侧数十年,可以说是最了解佛陀的人,
>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迦叶尊者根本不想让阿难参加,
>     最後因为大家的意见,不得不让阿难加入。
        不是迦叶尊者根本不想让阿难尊者参加,
        而是迦叶尊者要阿难尊者能够传佛法依钵,
        所以要他认清自己的本份, 加紧修行.
        惟有漏尽, 所诵出的经典才会入佛本怀,
        不会受心念动转而有所阙误.
        阿难尊者也很争气, 能後取法应用, 终成阿罗汉,
        於清晨时份现神通力直入结集经点处,
        直上法坛, 诵出佛经.

> 二、佛灭度不久,迦叶尊者马上对阿难展开批斗,认为他当时不应该请佛陀让
>     女人出家,而对於女人眼泪「污染」佛足之事,也归罪於阿难,一下子就
>     举了六大罪状(六突吉罗),把主持僧团的大权从阿难手中夺下。
        主持僧团的大权本来就是付给迦叶尊者,
        还记得佛佛捻花一笑的故事吗? 那时就已经将大法传给迦叶尊者护持了.
        当来弥勒佛下生之时, 迦叶尊者还要传先佛衣钵,
        并诵先佛(即释迦牟尼佛)佛法. [弥勒下生经]

        而迦叶尊者所说的阿难尊者六罪,
        并不是迦叶尊者自己所说的, 或是迦叶尊者有如此想法.
        而是在召募结集人才的时後, 与会中的人,
        有如此的想法, 迦叶尊者以他心通得知,
        所以才在大众中宣扬阿难尊者六罪, 让阿难尊者自己解释,
        并为阿难尊者证明, 阿难尊者的解释是正确的.

        在阿难尊者获漏尽阿罗汉後, 迦叶尊者便依佛旨,
        将驻世传法的大任转给阿难尊者, 自己往鸡足山入灭尽定.
        待弥勒佛出世.

        这不是批斗, 因为迦叶尊者的心地已经洁净无染著,
        迦叶尊者是要让大众知道, 阿难尊者的难得可贵.
        由其在当时, 迦叶尊者是完全持头陀苦行,
        最为当时修行环境所称赞的, 由迦叶尊者为阿难尊者证明是最契机的.

> 三、迦叶是个崇尚苦行的人,极端厌恶女人,佛陀在世的时候,比丘尼们都十分
>     讨厌他。佛入灭之後,迦叶主持僧团,结果可想而知:苦行集团兴起,破坏
>     了佛陀在世所宣扬的「中道」(不偏逸乐、亦不偏苦行的八正道)。之後佛
>     教的发展,因此受了限制。而百年之後,僧团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也是
>     因为这个原因。
        迦叶尊者不但不极端厌恶女人,
        而且迦叶尊者还在阿难尊者请佛收女出家众之後,
        将自己(迦叶尊者)的俗家妻子接引出家.
        这时後迦叶尊者的俗家妻子正在苦行林中修行.

        可是! 迦叶尊者的俗家妻子和迦叶尊者从未同房过,
        连肌肤之亲也未曾有过, 他们之间距离最接近的一次是,
        当迦叶尊者的俗家妻子在睡眠时,
        一只黑蛇(剧毒)正要爬行过迦叶尊者的俗家妻子垂在床外的手下,
        迦叶尊者为了防止其妻被舌咬, 所以先用衣服把自己的手包起来,
        再把妻子的手放回床上.

        迦叶尊者虽然励行并称赞头陀行, 佛也称赞,
        可是迦叶尊者从来不会对认何修行人要求要和他一样,
        只有经常会训斥六群比丘的放荡, 放逸.

        苦行僧团的兴起是附佛外道兴起的同时,
        原先在苦行林中的婆罗门教在吸收了佛教後,
        以篇概全的说佛陀要求一定要修行苦行.
        而同时, 迦叶尊者是执掌僧团的主要人物,
        而且佛陀也曾修行苦行, 所以这个误会就不是普通的大了.

        请注意, 佛陀希望也最称赞的不是苦行, 而是行菩萨道,
        而且佛陀也曾对迦叶尊者呵斥不要只取小乘罗汉.
        迦叶尊者从来不会对佛陀无礼, 佛陀的教法他是打从心底的愿意遵行.
        迦叶尊者也非常的称赞能发菩提心的人.

        我不知道写先前文章的先生是如何推出分裂和迦叶尊者有关系?

        至今最牵强附会的讲法是富楼那尊者在第一次结集完後才回到
        结集经典之处. 富楼那尊者只说他并不完全同意结集的结果,
        因为富楼那尊者认为佛陀的教法更加活泼. 所以富楼那尊者和
        迦叶尊者说, 迦叶尊者以自己觉得好的方式传法, 富楼那尊者
        自己则以自己觉得适当的方式传法.

        其时, 这是有背景的. 迦叶尊者所要面对的是会自食狮子肉的
        六群恶性比丘. 而富楼那尊者所面对的是质□的边地人民.
        为了调伏恶性比丘, 迦叶尊者所实行的, 所集结的经, 律是对的.
        为了符合边地质□, 且能互助, 富楼那尊者传活泼的大乘佛法也是正确的.
        这就是佛法, 而不是死板板的文字规条.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富楼那尊者与迦叶尊者分手时,
        是互相祝福, 不是互扯後腿.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分裂.

        ------------------------------------------------------------
        僧团正式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也是在佛陀入灭後一百五十年左右的
        阿育王时代,称为部派佛教。
        ------------------------------------------------------------

        佛法本身, 并不会分裂, 佛教本身也是完满无缺的,
        会分裂的是人们这颗会起分别妄想的痴心.

>     (以上资料大部分取自印顺导师的「大乘是佛说」)
        印老原文写作时代是在佛教在新文化的思潮背景之下, 以及乱事动□
        不安时, 造成佛教在中国走到只剩下『以经忏维持出家人生活』这件
        事而已. (请见真华法师著作)

        印老与太虚大师等民初大师, 为了这些奇怪的现像, 发表了不少文章.
        其中太虚大师因为中国经典涵盖□围不是很广, 还派遣弟子到各地去
        游历, 广集一些中国本土缺乏的经典.

        而西藏的黄教, 主要传入时间也是这段时期.

        那印公的论文(妙云集是印公的博士论文的样子), 比较篇重於知识份
        子『理』『解』的部份, 在当时, 恰巧是治理民初僧团乱像的一剂良
        方, 至於现在, 还是很好, 只是读书的时後, 心胸要广一点, 不要只
        拘泥在一套妙云集中.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吧?

        宋泽莱的书吗, 其实不错, 把他批评大乘的部份忽略掉就好了, 等
        到真的整套完整的小乘思想都贯通了, 再看他批评大乘的部份, 说
        真的是有点可笑. 不过笑笑就算了, 能由小乘转发大乘也不错. 现
        在人都太急了, 事情还没看完就『批孔扬秦』的, 会少掉很多进步
        的机会.

> 看了佛教大小乘共同遵奉的「阿含经」竟是这样产生的,不禁令人○△*&
        思想推理方向错误. 不应该做这些不当的推理.
        这些推理, 於佛教中的和合僧团是背道而驰,
        而且很重要一点, 佛陀时代所有列在上座部的修行人,
        在修持佛制的『六和敬』时, 都是真正能够力行的,
        十大弟子, 从舍利弗尊者到罗侯罗尊者, 无一例外,
        这当中当然包含了大迦叶尊者.

        另外, 阿含经是阿育王时代的产物, 第一次结集的经,
        称为九部经, 中国没有古译本, 只有最近新译的『杂经』,
        有大约提到一部份这九部经的内容. 其中主要是在讲修行、修身、修心。

> 「女人少修五百世」、「女人凡尘垢」
> 各种偏颇的说法蜂拥而出,改变了原本崇尚平等的观点,
> 因此我可以大声的说:现今很多佛教界人士对两性的看法是不健康的
>                     很多人还停留在「女人少修五百世」的老旧思想□
        这是翻译过程的问题, 与定义的问题.

        由巴利文的佛经看来, 佛教中所说的"女人",
        指的是心意柔软, 不坚定, 於法不能坚定的人.
        对於这些人, 不但不能在佛法上精进, 而且!
        在遇挫後就完全的退步, 除此之外, 还会谤佛.
        误人精进之路, 所以! 是这些人造成有女人会提早亡法之议.
        请注意, 佛教中的女人, 指的是所有懦弱的人.
        佛教中的男子, 说的是能能为法忘躯精进不卸的人.
        佛教中的大丈夫, 是能发大乘不退菩萨心的人.

        另外补充一点, 食肉早期译本是译作『荤腥』,
        而在杂经中, 由世尊和迦叶尊者的对话中, 指的是
        心智愚昧不明, 贪著外境, 故称为荤腥.

        後来禁『现在』所谓的『荤腥』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因为葱、蒜等物, 有提神的效果, 所以比丘尼很喜欢吃这类食物.

        有一位长者, 家有园埔, 各种疏果都有, 而且每天固定都会采
        一堆回店中, 并且发心, 只要有僧侣来拖钵, 一律不使匮乏.
        而且长者还特别交代园丁说, 若有僧团来园埔拿菜,
        皆悉供给, 随其所需.

        然後, 有一天, 店中刚好缺葱、蒜等, 长者就告诉比丘尼说,
        他们可以直接到园埔去采. 结果比丘尼到园埔後, 都只挑大的、
        好的蒜头. 小的就弃之於地.

        园丁把情况告诉主人後, 长者觉得很不妥当, 就到精舍向佛陀
        禀告这件事. 所以佛陀为了制僧团威仪不失(不要造成施供者的困扰)
        而且为了制伏比丘尼贪食葱、蒜的念头. 所以制戒, 僧团中
        不得食用这类食物..

        不德食肉, 是发心菩萨戒, 我想不必再说了, 大概都知道原因了.
        只是单纯的悯念众生, 以众生心为己心, 能够慈悯一切众生,
        所以发心不食众生肉.

        而「女人少修五百世」、「女人凡尘垢」这个东西吗,
        说了不知道您等信不信...
        这些话, 以佛教的定义来看, 并没有错.
        五百世很长吗? 一念觉, 则已修得三千世.
        一念精进, 已过无量阿僧□劫.
--
 +     .   .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    .                      . .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27.7]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