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报迷踪-22》【四明毗陀论】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看板: BudaHelp 标题: 《业报迷踪-22》【四明毗陀论】 时间: Wed Sep 14 10:34:12 2005 《业报迷踪-22》【四明毗陀论】 前回问到阿修罗王还有什麽可乐的事呢?那当然就是纵欲游玩啦,他 有四个老婆:(T17n0721_p0108) ┬┬┬┬┬┬┬┬┬┬┬┬┬┬┬┬┬┬┬┬┬┬┬┬┬┬┬┬┬┬ 『阿修罗王有四□女。从忆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诸香。三名 妙林。四名胜德。此四□女。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为眷属。 围□阿修罗王。娱乐恣情。纵逸受乐。无喻可说。 『阿修罗王自业成就。无量亿众□女围□。欢娱喜乐。千柱宝 殿。宝房行列。 ┴┴┴┴┴┴┴┴┴┴┴┴┴┴┴┴┴┴┴┴┴┴┴┴┴┴┴┴┴┴ 原来这四位老婆不是由六道众生所转生的,她们是由阿修罗王的理想 所化生的女人,“从忆念生”换成白话就是“想要啥就有啥”,就像 天众或化生龙的食物一样,想吃啥就会有啥变出来一样。阿修罗王自 家有理想美女,可还是要偷看天女,这贪欲还真是贪到不行呢。 什麽样的业报会生为修罗王呢?来看看: ┬┬┬┬┬┬┬┬┬┬┬┬┬┬┬┬┬┬┬┬┬┬┬┬┬┬┬┬┬┬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罗[候]阿修罗王。以何业报得阿修罗 道。作何业故得如是报? ┴┴┴┴┴┴┴┴┴┴┴┴┴┴┴┴┴┴┴┴┴┴┴┴┴┴┴┴┴┴ 原来阿修罗王前世是修习婆罗门法,世间各种密技一一晓了,同时为 人乐善好施,慷慨无比,也曾经救了佛陀塔寺,这样一位大好人怎会 沦为畜生类呢?经上说: ┬┬┬┬┬┬┬┬┬┬┬┬┬┬┬┬┬┬┬┬┬┬┬┬┬┬┬┬┬┬ 『比丘思惟已即以闻慧。观阿修罗往昔过去。习婆罗门法。第 一聪慧。善知世间种种技术。喜行布施。於旷野中。施诸饮 食果食根食。清泉美水。房舍敷具。 『又於四交路首。施诸病人。行路估客(商人)。盲冥贫穷。 施於房舍。饮食敷具。悉令满足。而不正见。 ┴┴┴┴┴┴┴┴┴┴┴┴┴┴┴┴┴┴┴┴┴┴┴┴┴┴┴┴┴┴ “而不正见”是沦为畜生道的主因,这个和前面说的好命白狗的故事 是相同的意思,差别在於这修罗王前身是大布施主因而得福更多,何 况他曾救过佛塔的火灾: ┬┬┬┬┬┬┬┬┬┬┬┬┬┬┬┬┬┬┬┬┬┬┬┬┬┬┬┬┬┬ 『尔时弥梯罗林。有僧加蓝。纵广二十由旬。於其寺中。有无 量百千佛塔宝焰庄严。泥弥王等五百大王。共造斯福。中有 一塔。真金璎珞。焰□庄严。七宝映饰。种种庄校。随其曾 闻诸佛名号。皆悉图画如来影像。种种林树。池流泉源。庄 严胜妙。如上所说。 『尔时阎浮提中。如罗[目*侯]阿修罗王城中林树。皆悉具有。 如所见树。画工图饰。庄严佛塔。浴池流泉。众妙莲华。众 鸟游戏。亦如上说。』 ┴┴┴┴┴┴┴┴┴┴┴┴┴┴┴┴┴┴┴┴┴┴┴┴┴┴┴┴┴┴ 这个佛寺是久远已来的佛寺,由五百位大王前後修造的,环境优雅, 当中的“真金璎珞佛塔”更是记载有诸佛影像的佛塔,自然是极其珍 贵的建物。这显示了过去诸佛的教化。 ┬┬┬┬┬┬┬┬┬┬┬┬┬┬┬┬┬┬┬┬┬┬┬┬┬┬┬┬┬┬ 『时婆罗门。名曰婆利。诵□陀论。广造福业。如上所说。 ┴┴┴┴┴┴┴┴┴┴┴┴┴┴┴┴┴┴┴┴┴┴┴┴┴┴┴┴┴┴ 阿修罗王前世是大善人,名叫婆利。主修《毗陀论》。什麽是毗陀论? 原来那就是四明之学或称因明学。毗陀(Veda)又译作作围陀、皮陀、 吠陀、薜陀、吠驼、□陀…等,由於主要内容有四部份,也常意译称 为“四吠陀、四因明、四明法”。意译是“明智”(智慧方法)的意 思。 世尊曾说明“四明之学”的内容,世尊在成道後知道有一些弟子像迦 叶一样是此世有缘应该要度的弟子,有一个婆罗门就是当度者,这位 婆罗门很聪明又能言善辩,所向无敌,经上说: 《法句经》(T04n0211_p0578c19) ┬┬┬┬┬┬┬┬┬┬┬┬┬┬┬┬┬┬┬┬┬┬┬┬┬┬┬┬┬┬ 『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达众经备举无事不贯。贡高自誉天下 无比。求敌而行无敢应者。昼日执炬行城市中。人问之曰。 何以昼日执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 炬以照之耳。观察世间无敢言者。 ┴┴┴┴┴┴┴┴┴┴┴┴┴┴┴┴┴┴┴┴┴┴┴┴┴┴┴┴┴┴ “求敌而行”就是到处找碴,“无敢应者”没人敢吭声,为何?因为 没有人能辩得了他,这种辩才无碍的人当然自命天下无敌,就像後来 的龙树菩萨曾经想要自创宗教一样。 ┬┬┬┬┬┬┬┬┬┬┬┬┬┬┬┬┬┬┬┬┬┬┬┬┬┬┬┬┬┬ 『佛知梵志宿福应度。而行贡高求胜名誉。不计无常,自恃□ 恣,如是当堕太山地狱。无央数劫求出甚难。 ┴┴┴┴┴┴┴┴┴┴┴┴┴┴┴┴┴┴┴┴┴┴┴┴┴┴┴┴┴┴ 咦?这样的正义之士,口口声声为国为民怎会沦入地狱呢?问题就是 出在心态,也就是古人说的恃才傲物的一类,世尊如何度化他呢? ┬┬┬┬┬┬┬┬┬┬┬┬┬┬┬┬┬┬┬┬┬┬┬┬┬┬┬┬┬┬ 『佛即化作一贤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为作此。梵志答曰。 以众人冥昼夜不见明。故执炬火而照之耳。 『贤者(世尊化身)重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对曰: “不审。何谓四明法?” ┴┴┴┴┴┴┴┴┴┴┴┴┴┴┴┴┴┴┴┴┴┴┴┴┴┴┴┴┴┴ 要口出狂言、四处找碴要有点本事,世尊认为能有四明那样本事的人 才够狂妄的基本条件,可是这个梵志(以祠神求生求梵天为志)不知 道什麽是四明,世尊解释:(T04n0211_p0579a02) ┬┬┬┬┬┬┬┬┬┬┬┬┬┬┬┬┬┬┬┬┬┬┬┬┬┬┬┬┬┬ 『(世尊曰) 一者、明於天文地理,和调四时(强身保健、医理之术)。 二者、明於星宿分别五行(五行即阴阳占卜命理,印度无五行, 这是汉译采用同义词)。 三者、明於治国,绥化有方。(通晓治国和外交等政治管理诸法) 四者、明於将兵,固而无失。(军事争战之术) ┴┴┴┴┴┴┴┴┴┴┴┴┴┴┴┴┴┴┴┴┴┴┴┴┴┴┴┴┴┴ 世尊问他:『你是梵志,那你已具有这四种学问了吗?』(『卿为梵 志,有此四明法以不』)。 ┬┬┬┬┬┬┬┬┬┬┬┬┬┬┬┬┬┬┬┬┬┬┬┬┬┬┬┬┬┬ 『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还复身。光明炳然 晃照天地。便持梵声为梵志说偈言: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 世尊为何要持“梵声”为梵志说偈呢?这有二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研 究一下“梵声”有什麽特色呢?原来梵声是梵天的声音,梵天意译为 童子天,其天众长得像童子而名(参见《业报迷踪-05》),在《长阿含》 里有梵天说明了梵声的特色,经上说:(T01n0001_p0035b28) ┬┬┬┬┬┬┬┬┬┬┬┬┬┬┬┬┬┬┬┬┬┬┬┬┬┬┬┬┬┬ 『梵童子(即是梵天)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 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 一者、其音正直。 二者、其音和雅。 三者、其音清彻。 四者、其音深满。 五者、周遍远闻。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 我们称赞人的声音具足五德清净,便说此人音声具足梵声,第二个层 面就是修为的层次,修行者在入诸禅境时会听到各天众的声音,因此 辨识梵天的声音是修行者的基本能力,由於梵天是当时梵志修行者的 目标,因此要自称是天下唯一不盲的人,自然是已证得梵天之境。 早期世尊大都要示现神通境界来度一些弟子,因为那些弟子大都具有 基本的能力了,例如度化老迦叶就示现了好几次神通,直到老迦叶真 心服了後才皈依世尊,这里世尊现“梵声”也是神通之一,世尊以梵 天音声为这位道人说偈,除了世尊的音声具有梵声五德之外,也同时 是告诉道人:“你会的不足为奇”。 ┬┬┬┬┬┬┬┬┬┬┬┬┬┬┬┬┬┬┬┬┬┬┬┬┬┬┬┬┬┬ 『佛说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无过於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 如卿所知何如一尘。 『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门。 意解妄止即得应真。(应真即是证道) ┴┴┴┴┴┴┴┴┴┴┴┴┴┴┴┴┴┴┴┴┴┴┴┴┴┴┴┴┴┴ 修行者不只是要能有神通,且要通晓四明,也就是毗陀论(吠陀论), 白话来说就是洞悉世间法,毗陀论在玄奘大师西游纪行的《大唐西域 纪卷二》也有简要的说明: ┬┬┬┬┬┬┬┬┬┬┬┬┬┬┬┬┬┬┬┬┬┬┬┬┬┬┬┬┬┬ 『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 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伎 数,禁咒医方。」 ┴┴┴┴┴┴┴┴┴┴┴┴┴┴┴┴┴┴┴┴┴┴┴┴┴┴┴┴┴┴ 四明有时也叫五明,当中的“平明”分成二明“礼仪占卜。兵法军阵” 合为“声明、因明、医明、工明和内明”。大致上凡是世间诸法皆含 於四明毗陀论中。 阿修罗王前世也是如此,习诵毗陀论通晓世间诸学,有学问、有钱、 但他并不狂妄,反而乐善好施:(T17n0721_p0109a05) ┬┬┬┬┬┬┬┬┬┬┬┬┬┬┬┬┬┬┬┬┬┬┬┬┬┬┬┬┬┬ 『 (当)时婆罗门(阿修罗王前身)。以四千乘车。载众饮食。 至大旷野。众人行路。欲施所须。 『见一佛塔。高二由旬。广五十里。时有恶人。以火烧塔。舍 之而去。 『时婆罗门。见火烧塔。作是思惟。我今宁可且住施福。救如 来塔。奇妙庄严。雕饰精丽。广大希有。当灭此火。令塔不 坏。若我不救。王若知者。或加重罚。非实信心。非尊重心。 ┴┴┴┴┴┴┴┴┴┴┴┴┴┴┴┴┴┴┴┴┴┴┴┴┴┴┴┴┴┴ 上面最後一句的“非实信心。非尊重心”说明婆罗门是为怕受王法而 救火,并不是特别因为是佛寺。 ┬┬┬┬┬┬┬┬┬┬┬┬┬┬┬┬┬┬┬┬┬┬┬┬┬┬┬┬┬┬ 『(婆罗门)即以四千乘车。载水以灭此火。既灭火已含笑而 言。我救此塔。为有福德、无福德耶。若有福德。愿我後身 得大身相。欲界无等。 『(世尊补充说明)(婆罗门)虽作此愿。而犹不信不正思惟。 常爱斗战不信正业。(但以)福田力故。生光明城作阿修罗王。 ┴┴┴┴┴┴┴┴┴┴┴┴┴┴┴┴┴┴┴┴┴┴┴┴┴┴┴┴┴┴ 发愿“愿得大身”,修罗王的身形最大,“欲界无等”,所以欲念无 度,自家有四个老婆还要偷窥天女。 本来救灾布施都是福田,但是却由於心态的偏差,因而不能免去沦为 畜生的下场,因为“常爱斗战、不信正业”是身、口、意三业里的意 业,这里“常爱斗战”指的是斗口舌之战,上句中“既灭火已,含笑 而言:「我救此塔,为有福德、无福德耶…」”想像那个等著收取战 利品的场面,不觉令人想起後世梁王和达磨祖师的对话。对於施惠於 人又时时刻刻要受惠人不可忘记大恩大德的种(福)田人来说,这是 相当值得警□的事。 救灾不是要邀功,行善後微笑的问一句:“…为有福德、无福德耶?” 那就是“不具正见”,其後果即是沦为畜生道,学佛者但行诸善,不 问功德。是故世尊为何称赞阴德不赞赞阳德,其理至明。故《孛经》 曰:(T17n0790_p0735b29) ┬┬┬┬┬┬┬┬┬┬┬┬┬┬┬┬┬┬┬┬┬┬┬┬┬┬┬┬┬┬ 『天之所疾。祸无久迟。阴德虽隐。後无不障。』 ┴┴┴┴┴┴┴┴┴┴┴┴┴┴┴┴┴┴┴┴┴┴┴┴┴┴┴┴┴┴ 阴德所彰是彰显在天人福报,就不会是畜生报了。因此当学佛者若是 将十善行为计较成福德功利交换的作为,那是相当不智。 当心中“有否功德”的想法出现时,那属於“意不净”的业,虽不能 说是“坏心”但也不是真正的善心,而是“微恶”。世尊再再强调身 语意三业清净的重要,意业是否清净除了直接影响未来的业报之外, 世间的人心动向更直接反应於天众和修罗势力的消长,世尊在谈罗候 修罗王的最後,语重心长的重申:《正法经》(T17n0721_p0109b06) ┬┬┬┬┬┬┬┬┬┬┬┬┬┬┬┬┬┬┬┬┬┬┬┬┬┬┬┬┬┬ 『若诸世间。不孝父母。不供养沙门及婆罗门。不行正法。诸 天众减。增长阿修罗众。 『若诸世间。供养沙门及婆罗门。修行正法。减损阿修罗。增 益诸天众。 『以法、非法二因缘故。令诸天阿修罗增长损减。 ┴┴┴┴┴┴┴┴┴┴┴┴┴┴┴┴┴┴┴┴┴┴┴┴┴┴┴┴┴┴ 当然阿修罗界不是只有阿修罗王一人,有众多大小修罗同属畜生,分 布在五道之中,比较起来虽是比受宰割畜生境遇较好一点的畜生,但 仍是畜生类,什麽样的业因得修罗业果呢?世尊要行者好好的观察一 下:《正法经》(T17n0721_p0109) ┬┬┬┬┬┬┬┬┬┬┬┬┬┬┬┬┬┬┬┬┬┬┬┬┬┬┬┬┬┬ 『诸阿修罗业法果报。彼以闻慧。知此众生。见渔猎者。张围 设网。□罟遮截。为利众生。令其活命。破彼鱼堰。或有势 力。逼令放生。或为自利。或求名誉。或为王者。或为大臣。 遮断屠杀。或护种族。先世相习。行不杀法。不行诸善。 是人身坏命终堕阿修罗道。受阿修罗身。』 ┴┴┴┴┴┴┴┴┴┴┴┴┴┴┴┴┴┴┴┴┴┴┴┴┴┴┴┴┴┴ 前世不杀生的善行却报得修罗身,是由於只有不杀业,而没有其它善 业,大致上来说修罗报是微恶业所致居多,在《业报差别经》里就说 明阿修罗的业因多因□、慢、疑三因。计有十种主因:『一、身行微 恶。二、口行微恶。三、意行微恶。四、(心)起□慢。五、起我慢。 六、起增上慢。七、起大慢。八、起邪慢。九、起慢慢。十、回诸善 根向修罗趣。』这是细分,粗分的话第四至第九可以划归属於“意微 恶”业的□围内。 因此修罗王前身为婆罗门时所问的“有否福德”即因意行不净的微恶 所致。至於修罗世界的寿命种种,经上说:(T17n0721_p0109b19) ┬┬┬┬┬┬┬┬┬┬┬┬┬┬┬┬┬┬┬┬┬┬┬┬┬┬┬┬┬┬ 『(阿修罗)寿命长远。经五千岁。阿修罗中。一日一夜。比 於人间经五百岁如是寿命。满五千岁。少出多减。亦有中夭。 以下中心。因缘力故。身相威德。如业得报。 『比丘当知。观众生心。种种信解。』 ┴┴┴┴┴┴┴┴┴┴┴┴┴┴┴┴┴┴┴┴┴┴┴┴┴┴┴┴┴┴ 上句“观众生心。种种信解”即是重点,因此同学们不必有什麽神通 便能知道自己未来生於何道,若於行善时念念不忘记下功德一笔,其 为畜生道常客定然无疑。经中所说观众生心而後依世尊所教便能种种 信解,其理在此。 修罗众为数不少,修罗王也不止罗候修罗王一位,下回再来看看世尊 如何教我们观察其它的修罗王。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典电子化讨论板 - 三藏十二部经, 部部电子见真迹 BudaTech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