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公导师探求佛法之信念与态度(II)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sendoh@Lion (用心倾听就会听得到),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印公导师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下)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Jul 10 22:11:36 1997)
转信站: Lion


             印公导师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下)

传道法师 主讲於嘉义妙云讲堂◎1996年4月19日  德志法师 整理



    後来他决定要去卖果菜,我说:「可以呀!」我说了个故事给他听,我
在南一中上英文课时,老师说:「某教堂的司仪并不识字,却担任二、三十
年的司仪。神父换了一个新主教来,这个人有私心,想用自己人,於是新主
教告诉司仪说:『我看你的资料很完整也很尽职,神父不在时,婚丧嘉庆、
做弥撒你也能代劳,我好意偷偷告诉你,教会现在为提高品质,新旧约圣经
都要会背,其实这是没道理的事,我们神职人员来背即可,要求你们司仪背
是太过分了,我告诉你,一年以後便要实施了。到时候你如果还不会,我想
保护你,也是没办法。』司仪问他:『有没有其他办法?』他说:『没有。
』後来司仪想想我被抄鱿鱼了,在回家的路上,原来是该左转,因为不敢回
家告诉太太被解职了,所以便向右转。这时,他想抽烟,拿起香烟盒子发现
是空的,到处又买不到烟。他想抽烟的一定不只我一个人,这附近都没有卖
香烟的地方,那我可以来卖香烟,於是他到出租告示前佯装没戴眼镜,请求
身旁年轻人代为读出出租地点的住址与电话,道谢後,便前往接洽,谈妥价
钱。原本是要回家告诉太太明天起便没工作的,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告诉太
太:『明天起我们自己当老板,我们不用再听命於别人。』他利用搬有於无
的道理,一家家分店接连成立,这是连锁店之始。也是发生在英国的真实故
事。最後银行每天都派人来帮忙结帐,银行经理告诉行员想接见这位先生。
一天经理问他:『究竟知不知道存了多少钱?』他说:『大概四、五十万英
磅吧!』经理说:『不只啊!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接著经理说:『趁著四
下无人,你帮我们赚了不少钱,我已升迁,你将所存的钱放在银行利润较少
,可以转投资买股票。』他说:『如果被人骗了怎麽办?』经理说:『我可
以帮你,而且你也可以自己看啊!』他说:『可是,我不识字呀!』经理气
极败坏地说:『你不识字,你总会签名吧?』他说:『签名!我刚好学会而
已。 』经理:『 My God!你不识字就能赚这麽多钱,如果你识字那还得了
。』他回答:『如果我识字,我今天仍在教堂当司仪,不会被赶出来了。』
」

    所以我告诉这对夫妻:「如果你们想卖菜,可以去看看那个新社区,买
菜较不方便,只要开一部车到价钱便宜的蔬果商去批货,搬有於无就行了。
」最後,他们告诉我,他们赚了不少钱,过年才休息几天而已,大家都很想
念他们。我的另一位高中毕业的信徒常对他说:「你很讨厌耶,硕士毕业不
去做硕士该做的事,老是跟我们抢饭碗。」除此,台湾有一位从外国留学回
来成立清洁公司,替人清洗大楼的人,他也是硕士。所以遇到不好的环境,
不一定是不好的,而遇到好的环境,也不要乐昏头,所以要记得,因缘都是
错综复杂的。

    因此了解到,以三法印作为研究方法的话会愈接近事实。例如说:「涅
盘寂静」,涅盘是什麽意思?是贪□痴永灭。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所追求最
终的目的,不是为求名,也不是要有地位,而是没有烦恼。贪心没有了,□
恨没有了,愚痴没有了,是什麽有了呢?慈悲喜舍有了,清凉有了,自在有
了,这是精神方面的丰富,而不是金钱方面,这在佛教称为法财、圣财,所
以有七圣财。这样「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才不会是变了质的违反佛法的佛
法。」这一研究的信念,在五十六年夏天,所写的〈谈入世与学佛〉列举三
点:

    (一)要重视其宗教性

    佛教是个宗教,且勿以社会学问来研究,要明白宗教的特质是实践,要
怎样做到不贪心,不执碍,怎样做到自在,不嫉妒,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科
学所不及的。我来举个例,以前有位老师,他在工学院是个有名文科、理科
的双料博士,我的天文学知识就是受教於他。但是他以一个双料博士无法治
理一个家庭,无法改变太太爱打牌的习惯,每次薪水袋都原封不动交给太太
拿去赌钱。科学万能论者说:科学真正可以使我们多厉害,多高明,谈太空
梭可以飞到天空中,这些有没有改进人类福祉呢?人没有多聪明啦!不做发
展社会,身心净化有利之事,而是谈恐吓一方说:「你看好喔!我只要将按
钮一按,五分钟後,你们便会灭亡。」另一方也说:「你也小心些,我的按
钮一按,你们也会灭亡。」既然双方都拥有武器,於是达成限武的协议,由
此可知,一直向身外研究发展,内心净化没做到,权力愈大野心会愈大。

    佛陀曾说过一个故事,在印度有个国王,他告诉大臣:「下个月准备攻
打东方国家,打完後,再攻打东北方、东南方,西方打完後,便可高枕无忧
而安心吃饭了。」大臣说:「报告陛下,您现在就可以吃饭了,不用等到打
完四周的国家才吃饭呀!」其实人吃的东西并不多。另外有一位义大利哲学
家的故事,很有启发性。国王说:「全世界我最伟大,全国我最有支配能力
。」哲学家说:「陛下,您若肚子填饱了,就吃不下;晚上睡觉时,躺下来
,身体也是直的,不超过八尺四方。」肚子填饱了,吃不下饭,这点国王相
信;但是八尺床,国王不信。於是命令全国巧匠精心设计三十丈的大床,雕
龙画凤、镶上宝石,邀请各国大使参观开床典礼。此时,这位哲学家也在受
邀行列中。国王说:「谁说床不会超过八尺四方?」而这一位哲学家很有智
慧,他说:「陛下,八尺的床你若躺下来还会觉得您高大,但您若躺在三十
丈的大床上看起来,您像小□般的渺小。还有你为什麽要以三十丈的大床来
取代八尺的床,这足以表示您的自卑感很重,很在乎自己的渺小!」这就是
台语所说的「 (膨)风」。俚语说:「 (膨)风的水蛙屠无□(肉)」
。

    (二)重於求真实

    若不是事实,佛陀没说过的话,就让佛陀没说过。佛陀没说修双身可以
成佛,就不要说是佛陀讲的,否则便是谤佛。诸位要注意印度为何佛教兴盛
,为何会灭亡,应探求真实性。

    (三)应有以古为□的实际意义

    也就说古时候如何兴盛?如何灭亡?我们要知道真的、假的,邪的我们
要舍弃,真正的真实的,我们保留。接著便要以过去为借镜,怎麽做会兴盛
?怎麽做会灭亡?我们要引以为借镜,不要再重蹈覆辙。从以上三点得知,
「真正的佛学研究者,要有深彻的反省的勇气,探求佛法的真实而求所以适
应,使佛法有利於人类,永为众生作依怙。」根据这三种精神,如果我们要
跟随的师父(师长),我们信的宗教,所跑的道场,所作所为,若与佛教真
理相违背,若与善良道德相违背,就不要再前往,不要再当帮凶了。以我与
我师父为例:家师 开证上人慈悲的心量,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他的心非常
开阔,即使是一无是处的人,他也能列举出三、四种优点。每当我们论究道
理,产生看法不同时,因为他是我的师长,我会说:「我们来谈谈别的事。
」这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他有他的看法,我也有我的看法,我尊重他
的看法,他也尊重我的看法,我不会因为他是我的师长,而有所迎合。我常
在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家都会说都会背,但不一定会运用。所
以有人说「拳头术学二四馆,(一馆学四个月),扑(打)一只苍蝇扑(打
)得喘憋憋的。」这是说明不善於运用,是如何拿捏得准,没有过与不及,
对於师长要尊重,与不过於委屈自己——不卑不亢,这是要学习的。我们必
须「探求佛法的真实而求所以适应,使佛法有利於人类」才行。

    以「离苦得乐」为原则为例:遇到的人,程度、个性都不同时,方法当
然不能一成不变,这一定要变。但是有一点不可变,就是「离苦得乐」的原
则绝不可变。所以佛陀讲经说法有二个原则:一是契理,一是契机。契理契
机所以义说、法说,法饶益、义饶益,法说是直接说。简单扼要说,简单扼
要又直接应机受益者是上根上智。因中下根者不能接受且听不懂,所以便委
婉而说,详细而论,使其理解受益,这叫义说。无论如何,假使说了,他听
不懂,佛陀不说。说了听懂,他不爱听,佛陀也不讲。若讲了他听懂又爱听
,但对他并无利益,佛陀也不说。所以这是很重要的!前阵子有一群读博士
也已任职的人来找我,研究许多佛法道理,当我告诉他这道理表面上的意义
是如何,该如何切入,过程又如何时,他没兴趣,他只要答案,要充当谈天
上的资料。可以与人论辩,使其光荣而已。我便不告诉他,当不想告诉他时
,他又问其他问题,我想回答他时,他又没兴趣听,我又不想告诉他。初次
见面的这群人中,有对夫妻已学习佛法一段时间了,我告诉他们我为什麽不
回答他的问题。我学佛且身为一个宗教师,秉持著佛陀的精神,其次更秉持
导师的精神,法饶益、义饶益,说了很多却对对方没有利益,反而助长骄傲
,这是很痛苦的。我曾逼问他:「你并非要学习,你只是要答案而已,对吧
?」他承认他只是要答案。所以我说:「我不要告诉你!」後来有人觉得我
说法不应机,我回答说:「那种生锈得太严重的,要用铁□用力一敲,锈才
会脱落下来。」周遭的朋友也觉得我的方法,他可能会受不了,谁知道,过
几天他自己主动说还要来!

    传布佛法千万不可一成不变,有位成大毕业的女孩子,信佛很虔诚,遇
到一位受过菩萨戒的男众居士,初次见面时,他也不问她信佛吗?学佛吗?
皈依了没?就开始谈皈依三宝功德多麽大,要茹素,要受五戒,要受菩萨戒
,说了将近二、三个小时,这位小姐看对方很诚恳,所以很有耐心倾听。最
後这位女孩子回答:「谢谢!我已皈依六、七年了。」他说:「你怎麽不早
说。」所以通常信徒问我问题我会先问他(她)「学历?科系?有没有宗教
信仰?在那个道场进出?看什麽书?看什麽经?」这样我就可以了解了。差
不多什麽道场有什麽毛病,有那些□结,要怎样对症下药,我差不多都知道
。了解情况再谈,才不会「说法不对机,愈听愈愚痴」。我们应该知道制度
会变,修行方法也是可以改变,讲经说法的方式也是会变,只要让人了解後
,不会有烦恼有贪心,而有慈悲为原则。 

   又以烧冥纸而言,他若原本就有烧冥纸的习惯,你不要笑他迷信。让他
烧嘛!当他找上你时,再告诉他,我们这里没有烧冥纸,他会问:「为什麽
不烧?」然後再慢慢告诉他,不烧冥纸的原因,不要笑他,慢慢地,他听经
、看经、参加法会,渐渐了解後自然就不会再烧了。从「烧」引进到「不烧
」就叫做方便。但如果嘲笑他烧冥纸是迷信,听後就马上起反感;或说往生
钱是千元大钞冥纸只是十元罢!情况更糟糕。听说一位老和尚曾经当过○长
,他说某人死了,他帮亡者烧了许多往生钱做的莲花,边做边念——「往生
咒」,最後亡者晚上托梦给他:「感谢你烧那麽多往生钱给我,我已往生了
。」许多人问我:「究竟会不会往生?」我回答:「绝对会往生,不念往生
咒也会往生。」如果你先了解「往生」的意义,「往」是前往,「生」是转
生的意思。去地狱也是往生,去饿鬼道也是往生,去投胎当畜牲也是往生,
前往出生,怎不会往生?因此假设他原本已烧往生钱,你不要笑他,让他慢
慢听道理,慢慢不再烧冥纸,由「执著」变为「不执著」,由迷信变不迷信
,这就是方便。

    至於算命,如果他已相信算命,也应渐渐引导入正信。有的人不是这样
,他说:「我算命最准,你来找我不会错。我的往生咒加持过者,最为有效
,别人的没有效。」他总以为自己是「方便渡入门」,我说他不是「方便」
而是「随便」,他不喜欢听。我举个例子给他听:如果你店里只卖地瓜粥,
没有其他的商品,那你必定会说:「地瓜粥最好」。如果你店里有西餐、中
餐、有饭、有面包、有地瓜粥,那你必定会说:「任君选择」。喜欢吃地瓜
粥的便认为地瓜粥最好,这才是方便,但是你不是啊!你只有一种,所以强
迫推销。因此本来不相信算命,你又引入算命,以後你也不敢说算命不好,
是不是?你卖地瓜粥时,你敢说地瓜粥好吃是好吃,但是容易饿,又会「下
气」吗?很多人方便和随便都分不清楚。

    如果有人掷杯□,你不要笑他,道理学了以後自然就不会再掷了。但是
如果出家人掷杯□的话,在家人也掷,旧的带新的来掷杯□,他说人家如果
要来出家,或来寺里问要不要皈依,都要用掷杯□。那可很不好!其实掷杯
□只是手势问题而已,常掷杯□就会了。若以为那是方便度众生,老实说远
离佛教已经很远了,不要说这是佛教,佛教是佛陀所教导的。你如果被骗的
话,不要说别人骗你,而是你自己喜欢受骗,不要说佛教骗你,也不要说佛
陀骗你,佛陀没有要你用掷杯□的方法度众。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佛法是有
时代适应性,但主要是佛法须对人类有利益,可作为众生的依靠才是。

    五十六年冬天, 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
序〉中,将其对佛法的「根本信念与看法」列举八项,这部份如下:

    (一)佛法是宗教。佛法是不共於神教的宗教。不是拜神求他保佑我们
,而是学佛陀的慈悲、智慧、愿力、来净化自己、来教育别人、利益众生、
服务人群。如果当作一般文化、神教去研究,是无法正确去理解的。 导师
一再强调俗化与神化,绝不会导致佛法的昌明。

    (二)佛法源於佛陀的正觉。佛的应机说法,随宜立制,并不等於佛的
正觉。但适合於人类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导入正觉。佛法是一切人依怙的
宗教。并非专为少数人说,不只是适合少数人的。所以「佛法极其高深,而
必基於平常。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理解与实行),依此向上而通於圣
境。」例如:「发菩提心」、「大悲心」、要有正见、性空见,来行十善使
身口意三业清净,来慢慢提升,这是大家做得到的。

    (三)佛陀的说法立制,并不等於佛的正觉,而有因时、因地、因人的
适应性。在适应中自有向於正觉,随顺正觉,趋入正觉的可能性——这所以
名为「方便」。所以方便的适应必须掌握精神,不要只学到外表。例如:「
过午不食」这是不错,在印度很适合,在台湾并不适合。对刚出家或刚学佛
想体验过中午後不吃东西饥饿的滋味,像「饥饿三十」一样,用三十小时来
体验饥饿的滋味,这是好的。因为没有「凄惨」的经验,是不容易同情别人
的。为什麽持午在印度适合?印度出家人实行托钵,一天去一次,不要早上
也去,中午也去,晚上也去,让人应付不过来。而且只要信徒供养什麽就吃
什麽,後来有开伙,就有选择性了,如中国就是有选择性的,丛林一次五百
人左右,到菜市场去买菜,所有的猪肉卖给你都不够,所以等於要再买活的
来杀,相当於屠宰场。这与佛陀的慈悲救世不符合!所以发展到中国大乘思
想最终目的必然要素食,因为不忍吃它,不忍杀它,这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如果你刚学佛,还不习惯素食可以去买已经杀好了的,这样结的怨较少
,如借钱一样,借个三、四分利息而已,如果是自己杀,差不多是十分利息
了,当然啦!不用借钱是最好。

    谈到「制度」简单说像现在到厕所要换鞋子,出来要洗净,在印度是必
须,现今台湾不需要了,因为台湾卫浴设备进步,大陆则一定要,三四十年
前的台湾也必需要,所以谈到因时因地不同要有所改变。所以,佛的说法立
制,如以「地无分中外,时无分古今」而可以实行,那是拘泥锢闭;是不懂
缘起无常法则的。
   
  (四)佛陀应机而说法立制,就是世谛流布。 世谛流布,是不能不因时
、因地、因人而有所演变,有所发展。尽管「法界常住」,而人间的佛教—
—思想、制度、风尚,都在息息流变的过程中。   

  (五)印度佛教的兴起, 发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壮而
衰老。所以,我不说「愈古愈真」,更不同情「愈後愈圆满,愈究竟」的见
解。

    (六)佛法不只是「理论」也不是「修证」就好了,理论与修证,都应
以实际事行(对人对事)的表现来衡量。也就是说要理解然後实修信解行证
,少一种都不行。    

    (七)尊重中国佛教,而更重於印度佛教。 导师是中国佛教徒,但不
属於宗派徒裔。中国佛法源於印度,中国说正确的,当然相信;但如果印度
的正确而中国人说的不对,也不会受民族感情所拘蔽。

    (八)治佛教史,应理解过去的真实情况,记取过去的兴衰教训。佛法
的信仰者,不应该珍惜过去的光荣,而对导致衰弱的内在因素,惩前毖後吗
?有强力的反省与改进,才不会再走上衰亡的路子去!

    另外, 印公导师思想倾向在中国佛教史上并不多见。其所显现的特质
及历史意义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求真与批评的风格

  导师求真实,不真的、不对的,他都敢批评,这种道德勇气,中国人向
来缺乏,通常不敢说真话,怕得罪人。例如:政治上常说:「依法办理」、
「依法严办」,或是「想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这样有真正回答你的
问题吗?「没有啦!」这是打太极拳啦!所以 导师有求真与批评的风格。
看得真、认得切、行得正。因为如果自己贪污,便不敢揭发别人贪污,是不
是!只要别人说一句「你也会贪污」,便无话可说了。  

  (二)主智论倾向

    重视论典,因为论对思想谈得很清楚,不能含糊。对就是对,错就错,
没有差不多的道理,所以对於传统中国佛教信仰含糊□侗, 导师是不以为
然的。追求清晰、合理而不含糊的佛教信仰,讲求依法不依人的主智论态度
,反对不求甚解、依人不依法的反智论信仰风气,是 印公住世所焕发出来
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所罕见的!  

   (三)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指引者

    他成为近代佛教走向的指引者,拥有领航的角色。印公在上述求真、批
判、主智论风格下,所展现的思想成就,就是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指出一条
可资遵循的大方向。就我国传统佛教的偏颇发展而言,他指出的大方向与传
统佛教所依循的显然不同。因此,要走上这一新方向,可能是佛教发展趋势
的一种根本扭转。 印公的思想,就像佛教历史发展路线上的路标。透过这
一路标的指引,後人如果继承得宜,那麽佛教史的发展,是可能转向的;中
国佛教史,是很可能有崭新的一章的。(以上摘录自蓝吉富教授《二十世纪
的中日佛教》,民 80 . 10 .初版.新文丰)


伍、结语


    所谓「人间佛教」,是指「脱落神化,回到现实人间」的佛教。在佛法
的信仰价值方面, 导师主张(原始)佛法比大乘佛法、□密大乘佛法更为
纯正。在大乘三系中,以「性空唯名系」最为近真。而「真常唯心系」则较
为偏离佛陀的正觉。并主张人间佛教比天乘佛教(密教)更可信。而修持的
必要,即是坚立信愿,发大悲菩提心见性空缘起正见。以三心行十善为基础
,随分随力,「净心第一,利他为先」,「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从自心
净化中去增进自他和乐。」这才能彰显世尊正觉缘起中道的真义,也才是佛
法的正常表现。

    最後我们要了解,大家都有责任将你所知道的一部分,去介绍给你的亲
戚朋友,最少介绍一个人,当我们真正的依法奉行,我们的身心会真正清净
,我们的朋友也会提升,心灵可以净化。生活品质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会也
会比较安和乐利,而且这是真正报 师恩最具体的表现。最後,祝各位身心
愉快,法喜充满!
--
      也 纵 缺 完 存 求 获 得 有 有 既 既 散 聚 缘 随 人      【
      是 使 陷 善 有 心 得 与 爱 恩 是 是 时 时 尽 缘 与      随
      永 一 也 固 随 之 与 失 便 便 相 相 尽 尽 而 而 人      缘
      □ 刹 是 可 缘 所 付    无 无 识 逢 其 其 散 聚 之   │ 】
         那 美 喜 之 安 出    恨 怨       在 在       间   佚
                  心                      人 我            名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6.5.15]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