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美,莫过於诚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09)--人性之美,莫过於诚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Wed Oct 6 11:23:12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 □ □ 净因三要 -- 人性之美,莫过於诚 □ □ 证严法师 □ □ □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这是普贤菩萨警策文中的句子。圣 人贤者有高超的见地与智慧,能透彻人生真相,所以会时时刻刻自我反省□□昨日已逝, 自己有否成就些什麽? 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纸醉金迷或懵懂迷糊地空过时日,是颠倒的人 生。修行者要时时自我警惕、检讨,不可迷失自我,也不可浪费时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去伪归真.还我本来面目 □ ~~~~~~~~~~~~~~~~~~~~~~~~~~~~~~~~~~~~~~~~~~~~~~~~~~~~~~~~~~~~~~~~~~~~~~~~~~~~~~ 自我的省思与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道路从何而来? 目标又何在? 想要走上正确 的道路,必定要诚心学道。「道学行仪纯诚厚德,人性之美莫过於诚,人性之贵莫过於信 。」本性最可贵、最纯善,若能认清自己,就是最完美的人生。所谓诚於中、形於外,所 学的道理能摄受於心,表现於外的,则是行动威仪。一切举动,如何与「道」契合呢? 必 须具足「纯」、「诚」的心念。 纯就是纯真、单纯,没有杂染。凡夫由於受到後天的污染,一心直向欲境奔驰,所以 多心、多欲。一切的罪恶以及业力,皆由欲念所致。要寻回真如本性,唯有去杂返纯,去 伪归真,回归到自我的本来面目! 所以,学道要以最纯诚的一念心追求道理,设若只为装饰自己的名利,道就不纯、不 诚了; 要以出自内心的单纯和真诚精进学道,方能培养出纯厚的道德,所谓:「道学行仪 纯诚厚德」,即是找回自我最重要的一条轨道。什麽样的人最可爱? 什麽样的人最可亲? 「人性之美莫过於诚」,以诚存心、以诚待人的人,最得人喜爱,也最值得人亲近。自无 始劫以来,我们清明的本性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薰染而污浊,直到认识佛陀的道理、了解 人生的宗旨後,才学习去掉无明,回归纯真的本性;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机缘「学行合一 」,战战兢兢地行於诚、精於道。 希望人人都能为自己开创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人生;这也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 —回归自我清净的本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性之美,莫过於诚 □ ~~~~~~~~~~~~~~~~~~~~~~~~~~~~~~~~~~~~~~~~~~~~~~~~~~~~~~~~~~~~~~~~~~~~~~~~~~~~~~ 我常常提醒并鼓励大家,要时时刻刻抱著一分感恩心诚恳地和人相处,以诚信待人。 人若能守信重诺、彼此信赖,则任何人我是非,都不曾造成问题! 学道,一定要反求诸己 。一个团体,是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人人对自己都有责任,若能常常坚固「诚心」,一 个团体有十个人,就有十颗诚心:有二十个人,就有二十颗诚心:整个团体若能同心发扬 「诚」字,这个团体就是最美最清净的。所以说团体的风气和形象,是其中每个人的责任 。 宇宙虽然广大,但是我们不可自认为渺小,无法对它发生作用,我们应该有自信,相 信自己这个渺小的点,也能够影响无数个点。我们是慈济的一分子,一定要身体力行,检 视自我的诚意,恢复本性的清净; 人人若能恢复本性的清净,就能转婆婆世界为极乐净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道学行仪.纯诚厚德 □ ~~~~~~~~~~~~~~~~~~~~~~~~~~~~~~~~~~~~~~~~~~~~~~~~~~~~~~~~~~~~~~~~~~~~~~~~~~~~~~ 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到达真、善、美的境界,一定要依正道而行; 人生的道路若能行 得正、不脱轨,便是真善美的境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听到一句 真理,并体会其真义,即使当晚□下最後一口气,也能了无遗憾,可见「道」对於人生是 多麽重要啊!人唯有识得真理,才能建设有意义的人生。 因此学佛一定要用心追求正道,充实内在修养,并且表现於行动威仪中; 若能如此, 即是厚德□□德行厚重。 坦诚待人则一切举动皆能受人赞美、肯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 无□,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 」人若无信,有如一部马车欠缺马与车之间的连接□, 车子一步也走不动; 所以做人必定要有诚信。 佛门「六和敬」的重点在於「和睦」,而和睦最重要的条件是:相互坦诚。心中真正 坦白、诚意,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 彼此信任,则一切行动皆能和敬—□和而敬之。所以 我们的内心与行动要非常坦诚,彼此敬重,相互信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诚以信,深蓄厚养 □ ~~~~~~~~~~~~~~~~~~~~~~~~~~~~~~~~~~~~~~~~~~~~~~~~~~~~~~~~~~~~~~~~~~~~~~~~~~~~~~ 灵源祖师说:「衲子虽有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 有招祸辱。」圜悟禅师曰:「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存诚於中,然後俾众无惑。存诚 於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 行。」 灵源祖师的意思是说、看人不可只看皮毛——不能只看他的聪明、谈论佛法头头是道 ,就以为很好; 也不可因为他的学问广博就以为很好; 若不能真正地深蓄厚养——长久累 积内在的德行、真诚的修养,则他只是凭其世智辩聪,利用佛法搬弄口才而已。这样的人 不但无法利益人群、教导众生,而且会污染佛门。 圜悟禅师则是强调学道最主要是心存信、诚——要有正确的心思、正确的见解及正确 的道念:这些都发自於我们的正信——正确的信仰。有些佛教徒但凭一股热心,只知道要 尊重佛、法、僧「三宝」,对於教法却不求甚解,只是一味盲从,无法分辨是非; 由於观 念偏差,而造成错误的见解与行为,这种情形害人不浅。 例如有些人自称信佛、学佛,但是却忽略照顾家庭,每天往寺庙跑,执著於打佛七、 赶法会,或者受戒之後回来就说:「这件事我不能做,那件事我也不能做。」使一个本来 美满的家庭不得安宁。像这样的人,尽管讲经说法再怎麽好,自己却无法圆融地负起人生 应尽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佛要力行、合群 □ ~~~~~~~~~~~~~~~~~~~~~~~~~~~~~~~~~~~~~~~~~~~~~~~~~~~~~~~~~~~~~~~~~~~~~~~~~~~~~~ 学佛并非要脱离人群; 与人和睦相处,才是真正的学佛! 我常强调:每个慈济委员都 从自身做起,从自我修养开始,影响家庭,然後净化社会:这是我二十几年来一直努力推 行的佛教精神。 现今社会,纸醉金迷的人比比皆是,有句话说:「富人一席酒,贫汉半年粮」,富贵 人家一桌酒菜,可以让贫困的人换取半年米粮和生活物品,这就是纸醉金迷的人生——觉 得人生茫茫,不知道做人的目的,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们非常幸福,不但既得人身,又能够听闻佛法; 社会上有些人虽然有心追求道理, 但是现在的宗教很复杂,若无法正确地选择,往往会迷途不知折返。我们应该要心中存「 诚」,不是为私「我」而去信仰,而是为大地众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所以,学佛一定要学得内心纯诚厚德,不可只学得表面能说善道。只对文字认识深入 ,对佛法并无助益; 总之,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 ~~~~~~~~~~~~~~~~~~~~~~~~~~~~~~~~~~~~~~~~~~~~~~~~~~~~~~~~~~~~~~~~~~~~~~~~~~~~~~ 「诚信」,是学道的根源,一个人要成就事业或道业,不能离开诚与信。凡夫的心之 所以会迷茫,就是因为彼此少了一分「诚」意,一念无明起,三细六粗[烦恼]生」,相 互欺瞒诈骗的事也就屡见不鲜。 孔子的弟子曾参常常警惕自己:「君子慎其独」□□在众目睽睽下能够保持君子风度 没有什麽稀奇,因为人多时,会注意不露出马脚; 最容易疏忽的是只有单独自处时,以为 没有人看见,自己的缺点及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便不经意显现出来; 所以做为一个君子,在 没有人看见时,更要提醒自己威仪端正。 孔子的弟子修身养性,就是这麽谨慎,他们不单是训练自己的文学和辩才,更看重心 性的修养。我们学佛者的目标是超凡入圣,所以要更加谨慎,清净心地说话时,不论对很 多人说话,或只对一个人说话,态度同样要有诚意。「信近於义,言可复也」,一个人讲 话非常有诚意,且这个诚是扎根於义的,别说出的话必能确实力行佛陀讲经「不增不减」 的精神——对众人说法不增,对一人说法不减,这就是「信近於义」,也就是发自於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闻思修要发於诚 □ ~~~~~~~~~~~~~~~~~~~~~~~~~~~~~~~~~~~~~~~~~~~~~~~~~~~~~~~~~~~~~~~~~~~~~~~~~~~~~~ 想要心无杂染,必定要有一分真正深刻的「诚」的修养。佛教中「闻、思、修」—— 听经不是为了与人辩论,而是要好好用心地听; 听了以後,深入地思考,透悟人生时间短 暂,体会生命的宝贵:思考以後,将经中的道理表现在行动上,启发良知,发挥良能,该 做的事积极去做,不该做的事要戒防:这一切都是发於「诚」心。 善的法门要勤修,恶的要息灭,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戒定慧就是出於 真诚的闻思修; 我们学道要好好地培养这个「诚」字,设若缺乏诚心,任凭你说法说得再 好,也只能暂时吸引人来听:然而言行不一,无法使众生信服,却侮辱了佛门。因此,会 不会说不要紧,老实修行、身体方行最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是诚的起步 □ ~~~~~~~~~~~~~~~~~~~~~~~~~~~~~~~~~~~~~~~~~~~~~~~~~~~~~~~~~~~~~~~~~~~~~~~~~~~~~~ 圜悟禅师说:「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我们要以诚来学道,但是起步一定要从 信开始「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要学道、成就功德,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 信用; 若无法让人相信,则这样的人连做人的根本都没有,何况是学道、识理呢! 因此,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好好守信用。 慈济是任重道远的志业,这一条长远的道路,最初也是起源於「信」。当初要建慈济 医院时,没有寸土片瓦,我只不过说一句话:「我想盖医院。」全省委员就依我的意愿为 意愿,努力护持建院事业。也是因为这麽一句话,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为了言出必有信, 还是继续筹建医院,这就是守信用、负责任。总之,「信」是做人的基本,建立信用後才 可以到达诚的境界。 圜悟禅师又说「存诚於中,然後俾众无惑; 存诚於己,可以教人无欺。」一个人内心 若能常存一个「诚」字,刚开口动舌、举手动足,一切行为举止可以得到众生的信赖。做 人常常存著一分诚心,才可以教导人不欺骗; 自己若不诚实,常常欺骗别人,搬弄口舌是 非,却要教人不欺骗,那就很难了。 记得我计画兴建医院时,有一次到土城拜见广钦老和尚。老和尚平日禁口不语,那天 却对我说许多话。有位委员问他:「老师父,我们师父说要建医院,您想盖得起来吗? 」 他拍拍我的肩头说:「你心无欺,医院一定建得成。」当时,我体会到「欺」就是「诚」 的相反;若有一分诚,医院一定建得成。而今,这句话已经应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 ~~~~~~~~~~~~~~~~~~~~~~~~~~~~~~~~~~~~~~~~~~~~~~~~~~~~~~~~~~~~~~~~~~~~~~~~~~~~~~ 道业唯有以「诚」方能成就,人间的事业也是; 若时常心存欺骗他人的心理,说话欠 缺可信度,这样的人无论到那一个地方,都是窒碍难行。希望诸位记住「唯信与诚,有补 无失」。 修行要能够善体人意,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人著想。我们应 该学习善体人意:不要当一个常常需要别人来善解自己行为的人,而是要当一个能够常常 善解他人的人。 我曾说过,什麽人我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与「不信」这两种人,我比较不能原 谅:但我并不曾放弃他们。平时说话不诚实的人,有时我就当作他没说,有时会将他的话 打折扣,十分只能信几分。至於无信的人,我不曾重用他,不过,我同样不会舍弃他,我 会让他有机会好好反省、改过。总之,「事相」上我必须去分别人的诚信与否,而「理相 」上则不放弃任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举手投足都在下种 □ ~~~~~~~~~~~~~~~~~~~~~~~~~~~~~~~~~~~~~~~~~~~~~~~~~~~~~~~~~~~~~~~~~~~~~~~~~~~~~~ 我们要相信佛教所说的因果,不要以为此生结束後就什麽都没有了,种如是因,将得 如是果。慈济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众人护持,这个缘是累生累世结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 相信「因缘果报」,一定要有耐心,不但要发菩提心,还要有长远心,好好照顾我们的善 缘种子。 开口动舌无不是因,你今天说一句话,博得他人信任、安心而生欢喜,解开疑惑,那 你就已经种了度化众生的因。身体的动作也是一样,大家一起辛苦工作後,却把善後的工 作都留给别人,这就断了善缘的因。虽然你开始时做得很好,但是後来却招致别人的不满 与怨憎,如此,你就种下无众生缘的因,将来你所说的话,人家不会采纳; 你想合群,却 觉得很困难。 我曾经听人抱怨说:「我抱著非常诚意的心来到这个团体,但是我觉得自己很没有人 缘。」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本来与这个团体有缘,只是不能与人同甘共苦到最後皆大欢 喜的时刻,就是差在这一点而已。所以我们既然付出了,就要有始有终、贯彻到底,做到 整件事圆满完成:这就是种欢喜因。 《地藏经》中也这样说:「举手投足,开口动舌,无不是因,无不是业。」举手投足 之间,无不是在下种子。所以我们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一定要抱持因缘果报的观念 ,处处谨慎,不要让众生起厌烦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佛要学平等心 □ ~~~~~~~~~~~~~~~~~~~~~~~~~~~~~~~~~~~~~~~~~~~~~~~~~~~~~~~~~~~~~~~~~~~~~~~~~~~~~~ 修行若能保持诚与信,则有补无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 信不一,则言莫能行。」「若诚不一」,是说我们对别人的诚意不平等对某个人很诚意, 但是对另外一个人却没有诚意:对自己爱的人,即使掏心挖肝地无悔; 可是对於不喜欢的 人就不一样了,看他成功、健康,就会感到怨怒、气愤,不但不会生随喜心,反而会去破 坏他,这就是没有平等心。 学佛就是要学平等心,也就是「怨亲平等」——不论亲疏爱憎,对一切众生抱著一个 「诚」字。我们若没有平等心,就会偏护此人而排斥彼人,如此则不能保住菩提心:而菩 提心一失,就落入小乘了。「信不一则言莫能行」——一个人若讲话不算话,绝对不能成 就事业。 若能做到「诚」与「信」这两点,就是最大的修行:这两个字是一切智慧和福德的种 子,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勉励。 ----------------------------------------------------------------< 9 待续 >---- -- 观■□■□■□■观■□■□■□■□■□■□■□■□■□■□■观■□■□■□■观 身 法本法无法 受 既然清净 何必有网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无法时 法 不 无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无为自在 因陀罗手 去曼达碍 无 法法何曾法 无 净□■□■□■□苦□■□■□■□■□■□■□■□■□■□■□常□■□■□■□我 梵网经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华电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学馆: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