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天以上介绍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ftseng@Lion (曼殊裟华), 信区: sitting
标  题: 四禅天以上介绍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Jul 12 21:27:35 1997)
转信站: Lion

Origional Location: http://ccbs.ntu.edu.tw/canon/PLAIN/index.html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 众生升沉轮替的因缘.四禅天介绍 ●

    「阿难!世间一切修心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心性,错乱修习,而不修禅
那,不得首楞严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但以世间的静虑为因心,也能守身如
玉,不犯淫行,不论行住坐卧,心中皆不会起淫念,由是身心清净,爱染不生,不
再留欲界,这等人临命终时,应念化生,上升色界,身为梵侣,这种天界,名为梵
众天。

    有一等人,欲界的淫习既除,无欲的清净心显现,对於梵行的仪规戒律,都能
乐於遵守,随顺不犯,能应时而履践梵德,弘扬梵德,身心恼净,已超过梵众天,
这等人所生的天界,名梵辅天。

    有一等人,身心一如,表□一致,不论行住坐卧,随心所欲,自然具足威仪,
清净梵戒;况又加之以明悟,这等人又超梵辅,能应时统理梵天众,为大梵王,所
生的天界,名为大梵天。

    阿难!上说三天的天众,已具身胜、乐胜,胜过下界各道的众生,不再受欲界
八苦的煎逼,虽然不是正修真正的三摩提,然因持戒的定力,清净心中,已不为欲
界的烦恼所动,故皆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是大梵天,因统理梵众,化他功深,自行更加纯净,具足戒定慧,
圆满梵行,心如止水,湛寂则光生,不过心光尚弱,没有达到遍照的境地,这类名
为少光天。

    少光天众,定力转深,光明增强,身光心光,交互相燃,辗转迭发,光明照耀
,重重不尽,映彻十方世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无量光天众,吸取而保持圆满的光明,以代言教,宣扬清净的教化,应用无尽
,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上说三天,不但胜於欲界,也胜於初禅各天;初禅乍离欲界诸苦,仍有
再堕的忧虑,到此离欲界益远,不再有退堕的忧惧。虽然不是正修真正的三摩提,
但清净的梵行心中,粗漏已伏,能以定力,使前五识,不起现行作用,故皆名为三
禅。

    阿难!二禅光音天众,吸取圆满光明,成就音声,作为教化之体,显扬妙理,
起精进妙行,而生净乐,恬适自安,通於寂灭之乐,这一类名为少净天。

    少净天众,虽通寂灭之乐,但仍有一净境的意念存在,再进一步,并净境的意
念亦空。净空现前,得悟虚空与净境,皆无边际,身心亦若太虚,无挂无碍,成寂
灭乐,这一类名为无量净天。

    前一天的净乐,仅止於身心,再进一步,与依报世界,融而为一,合身心世界
,为一圆满清净体,净德成就,妙乐无穷,自觉殊胜,以为是清净的极乐家邦,可
以安身托命,归返寂灭乐境了。这一类名为遍净天。

    阿难!上说三天,六识已伏,不起现行作用,已得寂灭,具大自在,身心安然
不动,受无量乐;虽不是正得真修实证的三摩提,但安然的心中,欢喜毕具,故皆
名为三禅。

    阿难!再次是三禅中的天众,苦因已尽,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乐亦不受;
因知乐也不是常住不变的,仍是对待法,福业享尽了,久必坏灭,苦乐二心,同时
突然舍弃,粗重的相灭,苦乐不生,净福性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福生天众,双舍乐苦,未免偏空,更进一步,功行纯熟,能舍所舍两亡,舍心
圆融,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胜解清净,所感的净福,亦没有遮蔽限碍,於这无遮
限的净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随所愿求,爱乐自在,这样的一类,名为福爱
天。

    阿难!从这福爱天中,再加进修,有两条超升的途径,一是直往广果天,另一
是绕道至无想天。

    若以福爱天的妙随顺心,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意,於无量清净光明中,以慈、
悲、喜、舍四无量心,熏习禅定福德,使臻於圆满净明,以修证而住,这一类就名
广果天。

    若以双厌苦乐的心,增修舍定,精研究竟,使舍无可舍,舍心亦舍,圆穷舍道
,身心俱泯,心思缘虑,像寒灰凝然,一入此定,由於定力的加持,形体可以维持
五百大劫,不会坏灭。不过这等人既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所以不能发明不生不
灭的自性。初生这天,须习定半劫,方得想灭,成无想定,至第四百九十九劫半,
想心又起,此定仍坏,有成有坏,终不是究竟涅盘。如是一类,名为无想天。

    阿难!以上四天,一切世间的苦乐境界,所不能动,虽然不是到达无为的真正
不动地,仍存有所得的心,但有为的功用,到此已极纯熟,故通名四禅。

    阿难!这四禅中,复有五种不还天,也就是上生这五种中任何一天,即不再回
到欲界受生。因为在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同时灭尽,苦乐两亡,欲界已不
是所能安居之地,必要和他的业感相同之处,方可安居。

    阿难!苦乐两灭,就没有欣与厌二心交战於胸中,这一类名无烦天。

    心中惟存舍的一念,收放自如,再没有别念参杂其间,更细究这舍念,亦了不
可得,欲想交杂,也没有对象了,这样一类名无热天。

    以天眼观十方世界,朗然澄清,再没有外在的尘境障碍,内心也没有沉垢留滞
,这样一类名善见天。

    精妙的见性,既已现前,是见体已经清净,见的功用周遍,後又增修静虑,於
是如陶师的捏土为器,如铸所的□金造像,随心所欲,造化万物,自在无碍,这样
一类名善现天。

    穷究诸念至於极处,而成一念,尽色性而至空性,进入空无边处的涯畔,色界
到此,已登峰造极,这样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这五不还天,前四禅中四位天王,但仰闻佳名而已,不能亲知亲见。就
像现在的世间,旷野深山之中,有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居之处,而凡夫俗人所
不能知能见一样。

    阿难!以上十八梵天,皆清净无侣,然仍有化生身,尚没有完全脱离身形的负
累,有色质可寻,故自色究竟天以下,总名为色界。

    复次阿难!色色究竟天之顶,色界的边际上,再向上进升,以根有利钝,这其
间又有二种歧路:利根人於舍定心中,启发无漏的人空智慧,断尽思惑,慧光圆满
遍照,就可超出三界,脱离分段生死,证偏空理,成阿罗汉。复不以小果为足,进
修大因,便入菩萨乘,这样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舍心,厌色而欣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於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
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处定,故报生空处天。

    诸碍既然全销无馀,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的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
末那识,□乘半分入无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天。

    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色空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
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报生无所有处天。

    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
究,於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於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
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以上四天,前二穷境,後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然凡夫外道,
不了人空之理,小果圣者,不达法空之理,不知心境当体即空,岂待销灭而後空。
若是从不还天修习圣道而来的,满八万劫,断尽思惑,即可超出三界成阿罗汉,这
样一类,就名不回心钝根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外道天而来,一味穷空究底,不知
归向圣道,惟修有漏禅定,迷於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以内,根
本没有安身立命处,八万劫满,报尽自坠,依然随著自己的宿业,堕入轮回,流转
六道。

    阿难!上说四空天,身心灭尽,□有定性现前,随化依正二报,自在受用,已
没有业果的色相。所以从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处,皆名无色界。

    阿难!以上除五不还天,为圣人所居外,其他六欲、四禅、四空等天,各天的
天人,都是凡夫,以曾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所得的福乐果报,福报尽了,依然
要堕入轮回,随业流转。至於各天的天王,却不是凡夫,而是大乘菩萨,安住於三
摩提,游戏神通,假天王之位,以济物利生,成就自己的功德。渐次增进,回向菩
提道果,以入圣人之伦,所修乃楞严大定的妙修行路,他们已不再落轮回。

    以上所说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於不知本妙的觉性,本明的真心,原自清净本
然,一尘不染;以致从迷积迷,以妄逐妄,而妄生三界,复於三界之中,随著虚妄
的七趣漂流,舍生受生,依各自的业因,受各类的果报,不得休歇。

    阿难!其次要说明的,是三界之中,尚有四种阿修罗类,一是在鬼道中,因以
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由这种善的业力,舍却鬼道,乘通入居空界,这种阿修罗,
是从卵生,卵生飞空,因果与鬼相类,虽居空界,仍属鬼道类。

    二是在天道中,梵行稍亏,情欲稍重,以致失德,遭受贬谪,坠落成阿修罗,
福报似天人,住处也相等,所居之处,邻近日月宫,这种阿修罗,是由胎生,胎因
情有,以情欲同人,虽居天上,但属人道类。

    三是有等阿修罗王,福报与天人相同,能役使鬼神,左右人间祸福,神通力能
洞彻诸天,无所畏惧,能与梵王和天帝释争权,这种阿修罗,因系变化而有,属天
道类。

    阿难!另有一部份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的中心,沉入深水穴的当口,日游
虚空,夜回水宿,这种阿修罗,是由湿生,属畜生道一类。

    阿难!这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神仙以至阿修罗等七趣(道),精研穷
究起来,其所以升沉往返,无不是因惑造业,随业受报,妄想受生,妄想随业;就
妙净圆明,无作无为的本有真心来说,皆如空中花,当处显现,当处消失,本就没
有著落可寻,不过一虚妄的名相而已,那有什麽根源可以研究。

    阿难!这等众生,所以轮转七趣,经无量劫,不得真正的清净,都是由於不识
本有的妙明真心,随顺杀盗淫的缘故。逆上三者而行,就没有杀盗淫,顺杀盗淫就
成三恶,堕落饿鬼等三恶道,逆之就成三善,当归天人等三善道。善恶皆无出期,
顺逆交替,无有休歇,故起轮回性。若能得妙发三摩提,则妙性常寂,顺逆两亡,
断性亦不可得,住此境地,尚没有权小的不杀、不盗、不淫,还说怎麽随著凡夫外
道去造杀盗淫等恶业呢?

    阿难!众生不断杀盗淫三业,就有各自私造的别业,既有各目私造的别业,在
大众的别业相同时,并不是没有一定的处所,所以造业虽别,受报却同。然七趣果
报,都由一念妄动而产生,并不是心外果有实境;产生这种妄境,也没有实在的根
由可以寻究。你须勉励真实修行人,欲想证得菩提圣道,须知这杀盗淫三者,皆能
迷惑真性,是轮回的根本,当先除这三惑;如果不尽除三惑,或仅除世恶,而不除
世善,或善恶皆除,而断性尚在,皆不算尽除了三惑种子,遇缘仍会再发。这样纵
然以禅定力,获得相似神通,都是世间的有为功用,不能成就超世间的无作妙力,
习气不灭,对境复生,纵能超升,终必落於天魔外道。

    既经落入天魔外道,根本已完全没有正念,虽欲想修行,销除虚妄,不过以妄
逐妄,倍加虚伪而已;所以如来说他们,是最可哀怜的一类。前说的种种妄境,都
是你自己妄心所造,实在不是菩提的过咎。

    这样教人修行的,就是代佛弘化,名为正说;若作他说,如赞杀盗淫,不碍真
修,不须断除等等之类,就是魔王的邪说了。」


● 邪与正的辨识 ●

    当时如来,对阿难请求开示的,都已一一分别解说开导,将要离开法座时,却
又於师子床,揽七宝几,回转如紫金山一般的丈六金身,再度任椅,普告大众及阿
难说:

    「你们这些有学、缘觉、声闻,今天已经舍弃小乘,回心向大菩提的无上妙觉
,我也为你们宣说了真实的修法;但是你们尚不认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的微
细魔事,当魔境出现的时候,你若不能辨识,难免以邪为正,将妄作真,原是要将
定水,洗除心垢,既不识魔境,纵欲洗心,自亦不得其正,就难免要落於邪网了。

    或是你自身的阴魔,或是外来的天魔,或为鬼神所附著,或遭魍魉所支使,这
些魔境现前时,心中若不能辨认,必然认贼为子;或自以为已证圣果,未得谓得,
或认魔为圣者,不惜以身命供养。

    又於其中,得少为足,例如证四禅的无闻比丘,仅修无想定,不求多闻,□报
得四禅天,却妄称已证小乘圣者阿罗汉果。等到天上福报已满,想心又起,衰相现
前,他不知自己本就不曾证圣果,反谤阿罗汉也身受後有,认佛说阿罗汉不受後有
,是骗人的妄言,因谤佛谤法,堕入阿鼻地狱。你现在应当专心谛听,我今为你仔
细地分辨。」

    阿难当即站起来,和会中有学等众,都欢喜地向佛顶礼,俯首恭听慈诲。

    佛告阿难,以及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这充满惑业的有漏世界中,十二类
众生,他们本具的妙明觉性,清净圆满的心体,与十方诸佛,并没有两样,也毫无
差别。

    为何众生又不是佛呢?这是由於你依从无始以来的妄想,迷失了本有真理的过
咎,因为愚痴妄想,不能如实认知真如法性,不觉心动而生爱著,由於妄染爱著,
於是化本来的一真心体,而为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再依它所产生的业识,发而为
能见的见分;能见既是妄,所见自然没有一真,致使本觉真心,完全成为晦暗的顽
虚,以妄见对顽虚,转觉迷惘,由是而起化除迷惘的心念,因这化除的心念,相续
不息,乃於空中,妄见色相,由此而产生了虚妄的世界。当然;这十方微尘数的国
土,都不是清净无漏的真实世界,皆是由迷顽妄想而建立了。

    你当知道,这无边无际的虚空,是你认为最大的了,若是将这虚空,置於你本
觉真心之内,就好像你现在所见的太空中,飘起一片浮云,不但太渺小,也太虚幻
。假若你们之中,能够有人,发现本有的真心,返本归元,这十方晦暗的顽空,尚
且会完全消失,何况这顽空中的虚妄国土,岂有能保全而不坏灭的?

    你们修习禅定,严饰三摩提的,不论行、住、坐、卧,都能亡尘照理,在这理
境中,不昏沉、不散乱,能与十方菩萨,和一切无漏的大阿罗汉,心精相通而稳合
,混同一际,即当处湛然,虚空销殒。

    一切魔王,以及鬼神与各凡夫天,见自己所居的宫殿,无故崩裂,大地震坼,
水中的河神海怪,地上的山神土地,飞空的大力鬼王,飞行夜叉等天神鬼怪,没有
不惊惶的。惟下界凡兼,昏昧无知,不能察觉这些变迁差讹罢了。但这些天神等,
都已获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等五种神通,□是没有得漏尽通而已,因为
有漏的烦恼习气未除,自然留恋尘劳,怎麽肯让你摧毁它安居宴乐的宫殿。所以当
你修习三昧正定的时候,这些鬼神,各种天魔外道,魍魉妖精,都要来扰乱你,希
望破坏你的禅定,它们方能安居宴乐。

    虽然有这些魔乱,但不必畏惧,这些魔怪,因无故摧裂它们的宫殿,怀著满腔
愤怒而来,究竟是尘劳中物,所起的邪妄行为;而你所修的妙觉心中,本具正定,
邪不敌正,以生灭的愤怒邪行,欲坏真常心中的正定,恰如以风吹光,将刀断水,
虽欲加害,却不了相干。你如准汤,它如坚冰,暖气渐渐邻近於坚冰,坚冰不日消
溶,徒恃五通神力,终同过客,不能久留。所以能够使它们达到破坏戒律,扰乱定
心的目的,还是由於你心中的五阴主人;主人若迷,认贼为子,客则乘隙而入,方
得为恼为乱。如果主人当处禅那,惺惺不昧,觉悟其非,自然不受其惑,那麽它们
的神通魔力,就奈何你不得了。由於阴境消除,而入於大光明藏;但那些邪怪,都
是禀受幽暗的浊气以成形,而明能破暗,它们一接近光明,自然魂飞胆落,消声隐
迹,如何敢强留而扰乱你的禅定。若是五阴主人,自不能明辨它们是魔,又不能觉
悟那非善境,那麽必被五阴所迷惑,对当前的虚幻境相,妄起欣厌爱憎,这样一来
,你阿难必为魔子,凡所修为,都是魔业,终至成为魔人,堕入魔类。

    如魔登伽女,本是很渺小而下劣的,她当初以先梵天咒咒你,不过使你破坏佛
所制定的律仪,在八万细行中,□毁你与女身相触一戒,虽曾经钵吉蒂淫躬抚摩,
由於你的心中清净,幸不曾毁坏戒体,尚不至於沦溺於苦海。这种阴魔现前,却是
要毁你的法身,断你的慧命,使你宝觉全身,俱遭沦堕。如宰官大臣,忽犯王法,
抄家削职,辗转飘零,无可哀救,岂可不自警惕。

    阿难!当知你坐修道的坛场,反闻自性,心不流逸,虚明、融通、幽隐,以及
微细精想等念,自然销落,这些杂念若能除尽,就再没有这些心念的相状,一切时
中,惺惺不昧,了了常知,这离诸念的精明之体,不因动静而移易,忆忘如一,正
当住於这离念精明之处,便可入圆照三摩提。然因定力不深,乍入理境,尚为色尘
所覆盖,就如明眼人,处大幽暗室中一样,虽说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圆满遍
照,但因色阴未破,心光未发,见处皆是一片黑暗,没有光明,这就名为色阴区宇
。

    若到定力功深,心光独耀,黑暗全消,就是肉眼所见,无不明朗,虽不能圆见
三千大千世界,然已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内观五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
,无不清清楚楚,巨细分明,这就名为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够超越劫浊
,到此再观色阴之所由,方知是由坚固妄想以为根本。

    阿难!在这色阴区宇之中,精研妙明之时,妄想不起,定力增强,於是四大(
地、水、火、风)虚融,如云如影,不再密织而成坚实。顷刻之间,这色身就能穿
墙透壁,无所障碍,这名为心光发露,流溢於当前根尘坚实之境;是由於定力的逼
使,暂得虚融之相,稍懈即失,并非圣者所证。如果不作圣境想,生欢喜心,名为
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就会堕入群邪陷阱,受其欺诳簸弄,渐成大害。

    阿难!复以这禅定心,精研妙明之时,反闻功深,光明内照,身中莹彻,是人
忽然於自身内,拾出蛲蛔等□,而身体完好,毫无毁伤,这就名叫心精妙明;流溢
於形体,使五脏虚融,四肢透彻。这不过是精研功行的逼拶,暂得身内莹彻,并不
是圣者所证。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就会落入群
邪的圈套,受他们惑乱,必遭其害。

    又以这禅定心,精研内身外境,定力增胜,这时魂、魄、意、志、精神等,除
却能感受的身体,不改常态外,其他皆交相涉入,互为宾主,会忽然听到空中有说
法的声音,或能听到十方,同时宣说微密妙义。这是因为精与魄等,递次互相离合
,成就的善因种习,暂时的显现,并不是圣者所证。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
名为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就会被群邪所惑乱。

    又以这禅定心,澄净独露、皎然莹彻,心光明照,遍见十方,皆成阎浮檀金色
,各种众生,都化为如来。这时会忽然看见毗卢遮那佛,踞坐於天光台上,受千佛
围绕,百亿国土,以及莲花,也同时出现。这是因心魂灵悟所染的习气,由於心光
研明,故能照诸世界,这不过偶然发露,暂得这种特尊身相,并不是圣者所证。若
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为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所惑乱。

    又以这禅定心,精研妙明的闻性,不断的观察,抑按降伏自心,制止超越,这
时会忽然见到十方虚空,皆成七宝颜色,甚至百宝颜色,虽色彩各异,但同时遍满
虚空,互不相碍,青黄赤白,各各保持纯色。这是抑制的功力过强,暂时所现的幻
象,并不是圣者所证。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是善境界;若作圣果解,便会被
群邪所惑乱。

------------------------------------------------------------------------
keyin注:这段话,圆香居士的语译原为:
  「又以这禅定心,精研妙明的闻性,不断的观察,【抑制自心,降伏妄念,并欲
阻止定超於慧,期使定慧均等,因用功太过,】这时会忽然见到十方虚空,皆成七
宝颜色,甚至百宝颜色,虽色彩各异,但同时遍满虚空,互不相碍,青黄赤白,各
各保持纯色。这是抑制的功力过强,【反使定超於慧】暂时所现的幻象,并不是圣
者所证。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是善境界;若作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所惑乱。
」
    不过经由笔者对照,【】内的内容在《楞严经》原文并没有出现,所以笔者暂
时将之略去。(也有可能是圆香居士参看其馀先贤的注解而加入的句子也说不定?)
------------------------------------------------------------------------

    又以这禅定心,因精研穷究而澄寂明彻,心光凝然,不因明暗而变易扰乱。这
时会忽然於黑夜中,或暗室内,也能见种种物件,和白天一样,而暗室中物,一如
往常,亦不会消失。这是心光细密,见也精明,所以能见幽察微,但这是暂时的发
露,并不是圣者所证。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
会受群邪惑乱,身受其害。

    又以这禅定心,反闻自性的功深,内身外境,一片虚融,忘身如遗,四肢忽然
如同草木,火烧刀砍,毫无感觉;火烧不热,刀割其肉,也像削木头一样。这是诸
尘并销,排遣四大(地、水、火、风)性,一向反闻,既专且切,纯觉遗身,偶然
如此,并不如圣者所证。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坑界;若作证圣果解,
解会为群邪所惑,将蒙其害。

    又以这禅定心,穷极欣厌,成就清净,净心观照之功,到达极点,因而净极光
通,会忽见十方大地山河,皆成佛国,七宝具足,光明遍照;又见恒河沙数诸佛,
遍满空界,宫殿楼阁,庄严华丽,无与伦比。下视地狱,上观天宫,毫无障碍。这
是由於听说净秽二土,随著而起欣上厌下的凝想,日久想深,今於定中,偶然影现
,虽似实境,仍同幻化,并不是圣者所证。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
;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惑乱。

    又以这禅定心,穷究至极深远之处,色境已不能为碍,会忽遥见远方的市井街
巷,亲族眷属,历历分明,或听到他们交谈共语。这是禅定心中,被功夫迫到极处
,致令心光外射,故多能隔物可见可闻,然这□是暂现光景,并不是圣者所证。若
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受群邪蛊惑。

    又以这禅定心,穷究到至精至极境地,行者见自身作善知识,形体也随时变易
,或作佛身、或化菩萨,无缘无故,作种种变迁,烦刻不停。这是心中本含藏有魑
魅邪妄种子,今以防心不密,定中发现,原属虚妄不实;或是天魔乘隙进入行者心
腹,把持他的心神,无端说法,并启发他的狂慧,使通达高深的理论,这完全是魔
力使然,并不是自己真正心得开悟。若不作证圣果想,魔事自然消歇;若作证圣果
解,便会被群邪所惑,无可哀救。

    阿难!以上所说,禅那中所现的十种境界,都是行者於色阴中,见理不曾透彻
,正定没有达到精纯,不过是禅观与妄想,两相交战於心中。众生纯颐,迷昧无知
,不自惴度思量,我乃博地凡夫,怎能忽然获得这等圣贤境界?遇到这种暂现的因
缘,迷昧不能辨识,反而心生欢喜,自以为已登圣位,这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
成大妄语,致堕无间地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不得出离。

    你们当依照我的教诲,於如来灭度以後,将来在末法时代,宣说这些道理,令
正修行人,知所警惕,不要使天魔外道,有机可乘,为害行者;应当予以保任维持
,庇护真正的修行人,使能渐次证入,以成无上菩提道果。


    阿难!凡不为以上十境所惑的善男子,继续精进,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
的坚固妄想若除,四大即消,前所见的幽暗,到此遍成光明,可亲见诸佛心地;不
过如见镜中像一样,似得其体,但不能称体起用,因心虽出碍,但身根犹存,还是
有感受的执著。就像人遭受魇魅,虽然见闻清楚,心里也明白,可是力不从心,四
肢不能动弹,这就名为受阴区宇。魇咎若停,就没有所执受,这心就能离开身体,
反观自己的面貌,去住自由,不再有所留滞与障碍,是名为受阴尽。到了这般境地
,这人就能超越见浊。返观受阴的来由,原是感受前境,虚以发明,以颠倒妄想为
根本。

    阿难!彼已破色阴的善男子,在这受阴现前之中,得大光明,心中悟知,一切
众生,皆本来具有这般光明妙理,与佛无异,却因迷妄,枉受轮回之苦。於是自责
自咎,恨未能早悟,化度众生,因用功太急,於这用心过分之际,忽然发起无穷的
悲心,遍观水陆空行一切众生,乃至蚊虻,皆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这固
然也是同体大悲,但这是由於功夫抑摧过分而发,不同於圣人证得的同体大悲,若
能即时觉悟,就不会成为过咎。觉了就不会为此境所迷,这种悲悯情绪,自然会渐
渐消失。

    若是作圣者所证解释,自以为与佛所证的同体大悲一样,悲悯不止,就会有悲
魔,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悲伤流泪,啼哭不休。因
失却正受而成邪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阿难!又彼禅定的诸善男子,见色阴已经消失,受阴明白,出现一种虚明的境
界,因而胜相现前,如见佛心等,从前虽然听佛说过,心即是佛,到底不曾亲见,
现在色阴既尽,於虚明中,亲证实见,不禁感激万分,因过分感激,忽然产生无限
的勇气,心意非常猛利,志齐诸佛,以为三大阿僧□劫,一念之间,就能超越。这
是用功太过,急而越理的暂时现象,并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若能悟知尚为受阴所
覆,依然反照自性,勤修本定,就不会成为过咎。觉了就不会为此境所迷,久而自
然消歇。

    若作圣境解,就会有狂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
逢人就自夸己德,傲慢无比,在他的心目中,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因而失却正受
,妄起各种邪见,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已经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的境界;
向前进,受阴未破,没有亲证的新境相;向後退归,色阴已尽,又失故居。在这关
键的时刻,若能定慧等持,尚不至有所失误;然而却又定强慧弱,智力衰微。在进
退两难之际,堕在这二念之中,以致前後皆迷,回然一无所见,心中忽然产生一种
如大旱望雨,如渴待饮的急迫之感,於一切时中,忆念这中堕之境,不敢散乱,以
为这就是辛勤精进之相。不知道这名修心,偏於定力,没有智慧相济,自失方便,
若能悟知定强慧弱,舍弃沉忆,使定慧等持,就不会成为过咎。须知这并不是圣者
的实证境界,两头坐断,中亦不存的光景。觉了就不会为此境所迷,日久自然消歇
。

    若作圣境解,就会有忆想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
,日夜悬心一处,因失却正受,永远没有智慧自救,定当从此沉沦苦海,堕落恶道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智慧超过定
力,过分珍重自己的所见所证,因见心佛一如,自性本来是佛,常以所见所证,萦
绕心中,怀疑己身,就是卢舍那佛,不假修成,以少有所得为满足。这名为用心有
偏,定力微弱,忘失了□常审察,致陶醉於自己的知见中。若能悟知,这时所见,
如镜中像,尚不能称体起用,依然进修本定,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并不是圣者实证
的境界,若自作圣境解,恋著不舍,以卢舍那佛自居,迷不知返,就会有下劣的自
满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自夸称,我已证得
无上菩提第一义谛。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景象,但尚不
能发挥妙用;色阴既破,原有的心又忘失,瞻前顾後,两失凭依,自然产生一种艰
危险阻之感,心中忽然有无限的忧愁焦虑,如坐铁床,如饮了毒药,烦躁不安,简
直就不想活了,以至常求别人结束他的生命,希望早得解脱。这是修行人,对当前
的境相,失去了智慧的观照,以致产生过分的恐惧,若能悟知这是幻境,不须理会
,忘却忧急,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实证的境界,若自作圣境解,恋著不
舍,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重则
手执刀剑,自割身肉,乐求速死;轻则常怀忧愁,遁入山林,逃避现实,不愿见人
。因失却正受,妄起邪见,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景象,行者在
这清净虚明之中,心安神定,忽然会产生无限的欢欣情绪,心中的喜悦,不能自止
,这就名为轻安,不过是定心成就的暂时现象,因缺乏智慧观照,故不能自制;若
能觉悟,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实证境界,若自作圣境解,恋著不舍,就
会有一分好喜乐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笑,
常於街头、路边,自歌自舞,任情放纵,自以为已得无碍解脱。因失却正受,妄生
邪见,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当前,呈现一片虚明景象,即自以
为妄惑已尽,圆证一真,忽然无端起大我慢,对於不如我的,固然以己为胜;即与
人等,亦自以为比人强;对於尊胜的也以自己更尊胜,本不如人,却自以为胜人;
未得说得,以劣为胜,自本全无德行,却自以为有德,对胜他太多的,又自甘下劣
,不求见贤思齐,反而傲慢不敬;这些轻慢的心理,同时齐发,十方如来,都不放
在心,佛果以下的声闻、缘觉,更不放在眼里了。这□是唯见己灵的尊胜,而缺乏
自救的智慧,若能悟知法性平等,没有高下,尚不敢轻慢众生,何敢轻慢圣贤,於
是慢心自歇,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非圣人的实证境界,若自作圣境解,恋著不舍
,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不礼敬
塔寺,摧毁经像,常向檀越善信宣说,像是金石土木雕塑的,经不过树叶或绢帛所
写的文字。我这肉身的真常活佛,你们却不恭敬礼拜,反去崇拜金石土木,实在是
颠倒愚痴。有深信他的,也就跟著他毁经碎像,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必入无间地
狱。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当前,呈现一片虚明,亲见如来心
地,於精明中,圆悟精明的理体,得无挂碍,无不随心顺意,感到无限轻安,於是
自言已成圣果,得大自在。不知道□是在精明之中,圆悟精理的智慧,获得轻安的
清净境界,暂泯精重尘相而已,偶然豁悟,何可自满不前?若能觉悟,但依本修,
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若自作圣境解,恋著不舍,就会有一
分好轻清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以为功行已满,福
慧具足,不再求进修;这等行者,不肯亲近善知识,勤求开示,多会成为无想天中
的无闻比丘,未证言证,等到临命终时,受生相现,致使众生疑佛法的不足信,因
而毁佛、谤法,断菩提种,堕阿鼻地狱。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於十方洞开的虚明中,了然无碍,观受
阴虚明的体性,朗然显现,无一物可得,心中忽然产生一种空净的感受,永远沉醉
於空明寂灭中,致否定因果,一向入空,净空的心念现前,由是而产生断灭见解,
若能觉悟这净空,并不是究竟的真空,仍向本定进修,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
圣者的实证境界,若强自作圣境解,恋著不舍,就会有空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
於是执空谤戒,说严持戒律的人是执著,是小乘;菩萨悟一切皆空,有什麽持戒犯
戒可说;并常在正信三宝弟子的面前,饮酒食肉,广行淫秽,因受魔力的役使,能
以各种巧妙的说词,掩饰他的破戒恶行,使人信而不疑。魔鬼的心,潜居他的心腑
日久,熏染亦日深,甚至吃屎饮连,和饮酒食肉等,以为净秽皆空,破坏佛制的戒
律威仪,以错误的言行,导人入於罪恶的渊薮。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现前,常细玩味虚明的体性,贪著
不舍,深入心骨,心中忽然产生无限的爱欲,爱到极处,情动於中,欲境当前,狂
难自制,便成为贪欲,这是由於对安顺的定境,爱入心骨,没有慧力以自把持,致
误入诸淫欲;若能及时觉悟,不贪著当前的定境,仍依本定进修,就不会成为过失
。这原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若强自作圣境解,迷恋不舍,就会有欲魔,乘机潜入
他的心腑,使说淫欲,就是菩提圣道,自己常行淫欲,又教别人行淫欲事,不分僧
俗,平等行淫,说行淫的人,名持法子,因仗鬼神的魔力,能於末法时代,摄受凡
愚妇女,以供淫乐,其数至百,辗转勾引,或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而至於千万
的。欲魔一旦心生厌烦,离开他的身体而去,神通既失,本来又没有威仪德行,平
时欺骗良家妇女,罪行暴露,当难逃国法的制裁。因疑误众生,後必入无间地狱,
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阿难!如上面所说的十种禅那境界,都是受阴未破之时,理欲交战之际,互为
胜负,而产生的胜劣各种境相,原不过偶逢乍现,见胜相,固不必喜,逢劣相,也
不必忧,自然无咎。但众生顽迷,逢此因缘,迷而不识,自言已登圣境,成大妄语
,当堕无间地狱。

    你们当谨记如来的教诲,在我灭度之後,传示末法时代的修定众生,使皆能了
悟这些道理,不要让天魔有机可乘,要保持他们的真心,庇护他们的禅定,使渐次
进修,以成无上佛道。
--
悲■□■□■□■悲■□■□■□■□■□■□■□■□■□■□■悲■□■□■□■悲
欣  法本法无法 欣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欣  今付无法时  欣
交 无法法亦法 交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交  法法何曾法  交
集□■□■□■□集□■□■□■□■□■□■□■□■□■□■□集□■□■□■□集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7.12.3]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