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南传佛教的禅修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poiopoio@Lion (渡若), 信区: sitting
标  题: 略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
发信站: 狮子吼站 (Mon Aug 31 16:40:27 1998)
转信站: Lion


        本文录自
        http://140.116.93.15/biochem/lsn/Abhidhammattha-Sangaha/samaadhi.htm

        略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


                        叶    均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重视禅定修养,缅甸、泰国等的教徒设有
许多禅定中心的组织,专门从事研究和修习。向我国佛教徒介绍
一点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吧!

    先谈初步的修心法。第一是调身。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
,敷设一个柔软舒适的座位,然後坐下。坐的方法,一般是“结
跏趺坐”,就是平常说的盘腿而坐。有双盘腿和单盘腿两种。双
盘腿是先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再把右脚压在左腿上,两脚足心向
上。单盘腿是先屈右脚放在座位上,足心向上,再把左脚压在右
腿上,坐好以後,把两手重叠放在盘腿上面,手心向上,左手掌
在下,右手掌在上。但有人腿子硬,不能结跏趺坐,也可用别的
方法,如交腿而坐,或把两足放在地上端正而坐,把两手放在膝
盖上,手背向上亦可。要以身体舒适为主。但身子不前倾,不後
仰,要正直自然。此时,把左右肩稍微摇动几下,以通血脉,再
把视线收到眼前最近之处,眼看自己的鼻端,不完全闭眼(因闭
眼容易昏沉睡眠),然後放松全身。

    第二调息。先呼出一口浊气,然後以舌尖抵上颚,闭上嘴,
用鼻子呼吸。呼吸有三种:如果出入息急促粗重而可闻声者为声
,粗者为气,微细缓慢者为息。修定的人不取声,不取气,而取
微细的息进行呼吸。为了使散乱的心渐渐地静止下来,此时可以
应用一点数息观,即每一次出入息默数一下,在出息时数或入息
时数都可以,但数出便不数入,数入便不数出,数息时置心於鼻
端的出入之门,如是从一数到十,不停止在五数以下,亦不超越
十数以上,如欲再数,也是从一数到十。由於数的力量,而心得
以专注。此後还可做一段随念出入息,即出息时思想随念於出息
,入息时思想随念於入息,出息时长时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知
我出息短,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念息时
思维集中於出入息的始终,即出息时从脐至鼻端,入息时从鼻端
至肚脐。

    第三是调心。即设法使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於一个对象上,即
所谓置心於一处。经过调息之後,注意力已渐集中,便可进一步
思维“四大皆空”,使意志集中专注於空。其思维的方法是:佛
教把物质的基本元素归纳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一切坚硬性
的属於地(固体),湿性的属於水(液体),暖性的属於火(温
度),动性的属於风(比气体□围广些)。人们把自己的身体叫
内世界,赖以生活的房屋、田地、资具、器皿等叫外世界,这两
种世界都是由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人们执此内界以为我,执外
界以为我所。修定者先观察分析自己的内身世界为无我,即思维
我曾执此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色身为我;可是
我只有一个。如果地大是我,其他水、火、风就不是我;若水大
是我,地、火、风就不是我;若火大是我,则风、地、水就不是
我;若风大是我,则地、水、火就不是我。既然在四大中找不到
有我,故知此内身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内界是空,则外界也是空
的;内外世界都是空的,我何必执它们以为我与我所?如是思维
,便放弃对自身的内界和依存的外界的执著,即所谓“内无根身
外无器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於空上。就是说修定者的思想在
这个时候除了空之外,没有别的执著和杂念,持续地不间断地维
持这样的境界。可是心猿意马,长时维持境界不易,如果此时又
起了别的杂念怎麽办?应该立即思维这一念,不是无缘无故单独
从自己生起的,也不是从外界单独生起的,如果是从外界生起,
则与我无关;既非自己生,又非外界生,则亦不能是共同而生,
如一粒沙榨不出油,二粒沙共同也榨不出油来,更不是无因而生
的。由此可知这一杂念的本性也是空的,即所谓“不自生,不他
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如是思维,觉知这一念是虚妄
的,便抛弃了这杂念的继续,又把注意力集中在完全是空的境界
上。如果长时维持这样的寂静境界,若再起杂念,就再觉察,再
消灭,再使精神集中专注於一境,这叫做“念起即觉”、“置心
一处”。

    上面所谈最简单的一般修心法,是一些禅定之师根据经论的
说法和他们自己的经验综合起来教导初学入门的方便之道。如果
经常按照这种方法修习,就可以排除散乱的杂念、断除烦恼、获
得智慧。对於治疗神经衰弱等慢性病也有帮助。

    然而针对各类不同性格的人,为了使修定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一套传统的很具体的专门修定法。他们把定
境分为十遍处、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一想、一差别、四无
色等七类四十种,叫四十业处。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
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名为十遍处。膨胀
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
血涂相、□聚相、骸骨相,名为十不净。佛随念、法随念、僧随
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
般(出入息)念,名为十随念。慈、悲、喜、舍,名为四无量(
又名四梵住)。食厌想,名为一想。四界差别,名为一差别。空
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名为四无色。

    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分为六类:即贪行者、□行者、痴行者、
寻行者、信行者、觉行者。这六类不同根性的人於四十业处中修
习那些业处比较适合呢?即贪行者适合於修习十种不净及身至念
。□行者宜修四无量及青、黄、赤、白四遍。痴行者及寻行者宜
修安般念(随念出入息)。信行者宜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
、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觉行者宜修死随念、寂止随念、食
厌想、四界差别。其馀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虚空遍、光
明遍及四无色十种业处,则适合等於一切行者。

    关於这四十业处具体的修习法,以後将选择几种再谈。




       ※※※本 Htmled 版权属十方法界,欢迎复制流传;※※※
             ※※※法义尊贵,请勿商品化流通!※※※



--
发信人: journey@Lion (云水), 信区: sitting
标  题: 南传禅修方法及其所缘略述
发信站: 狮子吼站 (Fri Apr  9 12:34:48 1999)
转信站: Lion


  南传的禅修方法中,以我所略知的马哈希或近年来台的葛印卡、帕奥禅师
 所传授的禅修法不完全只以呼吸为所缘。

 马哈希的方法之一是,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的起伏,对腹部的起伏保持觉知
 ,藉以培养专注、醒觉的内观力......;行禅时,则注意每一步伐的提起
 、移动、放下......,观察每个现象的升起、消失,体证三法印......

  葛印卡的观息法,先以鼻孔入口处、鼻腔为所缘,观察在此□围所出现的
 任何感觉,而後再把观察的□围缩小为上嘴唇以上、鼻孔入口以下的区域
 ,在观察的过程中,保持平稳平静的心,只是观察感觉的生起、消失....
 而後进一步观身,观察身体每一部份的感觉的生起、消失......,亲验无
 常的法则......

  去年及今年来台的缅甸帕奥禅师在所缘上,则以鼻息进出时跟皮肤接触的
  最明显的感觉为接触点,以接触点到鼻端的区域为□围,注意息的出入;
 若无法轻易专注於息的出入,则从数息开始,然後观息,知息长短,觉知
 全身出入息......

  是故,南传的禅修方法中,各个禅师所教授的方法或有不同,各具特色。

--
Ξ 狮子吼站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