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三要 证严法师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ftseng@pivot (□),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净因三要 --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发信站: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Tue Apr 18 21:41:50 1995)
转信站: pivot

[ 本文转载自 Tzuchi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Apr 18 20:54:44 1995 ]

□□□□□□□□□□□□□□□□□□□□□□□□□□□□□□□□□□□□□□□
□                                                                          □
□                       净因三要 --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
□                                                            证严法师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前言                                   □
~~~~~~~~~~~~~~~~~~~~~~~~~~~~~~~~~~~~~~~~~~~~~~~~~~~~~~~~~~~~~~~~~~~~~~~~~~~~~~

    『净因三要』之主要义理体系,系以『修净因』为其实践基础;盖欲弟子於领悟佛家
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对佛陀之遗教,有所身心力行之凭藉。

  所谓『修净因』者,乃谓箴诸学佛之人,人人以修『清净因』、行『清净因』,为其
修身之准则,以『人格成则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於佛性之堂奥也。

   『修净因』之纲目有三:

   一、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事。
    二、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成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吾人若能以『清净心』,行此三事!则『人成』矣!『人成』之後,『佛成』则指顾
之间可待矣。

   期凡一读此文之慈济法侣,能体念佛陀教导吾人之悲心,而有以己立立人,自度度人
,则所勉於我诸弟子『人成佛成』之愿足矣。

---------------------------------------
   学佛法,主要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染,清净自我的心地。

   所谓清净心,即人性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性就是善
性,本来就清净,为什麽还需要净化呢?又为何有污染与清净的分别呢?

   所谓污染心,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人我是非所薰染、薰习,而生起计较的心理
,使良善的本性慢慢趋向恶念。

   修行的意义,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洗□自我的心地,将已经沾染尘垢的心,用佛
陀的甘露法雨洗涤清净;也就是要在人与人相处之中,时时提起正念,修养自己的言行。

  要达到清净的修养,必定要『藉事□心』修净因。在人间现实生活中,修学佛法不离
三件要事:

   一、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事。
  二、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是三事,名修净正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关爱子女的心对待双亲                           □
~~~~~~~~~~~~~~~~~~~~~~~~~~~~~~~~~~~~~~~~~~~~~~~~~~~~~~~~~~~~~~~~~~~~~~~~~~~~~~

   第一是孝养父母。

   修学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说『百善孝为先』,修净因、净业的目标,是要达
到佛与圣人的境界,但仍然要从做人开始。做人要饮水思源:我的身躯从那里来?父母如
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回报父母就是孝养父母。论语中告诉我们如何孝蓑父母,儒家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
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这就是孝。

   让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为和身体方面的。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
子女能在社会好好从事行业、成就事业。然而,有的子女却不能安分,将自己强健的体力
用在不正当的行为,困扰自己,破坏社会,使父母心烦、心急,换来社会人群的唾弃辱骂
,让父母蒙羞,这就是『行为的不孝』。

   也有人虽然很孝顺,但却让父母非常操心,为什麽呢?因为不会爱惜生命,把身体毁
伤了,结果使父母为其担忧操心。看看我们医院有些挂急诊的人,大部分都让父母操心:
有和人打架的,有骑飞车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这些做父母的为孩子肝肠寸断,除忧
烦自己的子女外,又要担心子女打伤人、撞到人等种种心理负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病在儿身,痛在娘心                             □
~~~~~~~~~~~~~~~~~~~~~~~~~~~~~~~~~~~~~~~~~~~~~~~~~~~~~~~~~~~~~~~~~~~~~~~~~~~~~

    更有忧虑子女生病的。例如慈济医院加护病房曾有一位四岁半的孩子,体弱多病又患
脑水肿症,由他的母亲照顾。这位母亲生有二子,大儿子八岁,健康活泼,小儿子却患脑
水肿症;为了这个孩子,造成婆婆与先生对她的不谅解,认为是怪胎,她不断受到讽刺、
指责,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最後这对年轻夫妇不得不离婚,大儿子由先生抚养,小儿子
由她照顾。

   为了这个儿子,除金钱的付出外,她还不眠不休地照料。有一天,儿子忽然从椅上跌
落,送到慈济医院急救。年轻的妈妈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在加护病房外,忧心如焚地以泪
洗面,那双无助哀伤的眼神,让人看了实在深感同情。

   孩子离开加护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时,我去探望他们母子。妈妈因为彻夜末眠,伏在孩
子床上睡著了,我走近床边伸手摸摸孩子,这小孩天真无邪又可爱,脸上时时绽露笑容,
还伸出两只小手让我摸摸。他的母亲抬起头看到我,我告诉她:『你看!你的儿子已经清
醒了,你的儿子这麽可爱,应该不要紧的,你不要伤心啦!』做母亲的看到儿子会对我笑
,还伸出手和我玩耍,安慰地笑了。

   但是,过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护病房。有位台北的委员告诉我:『这个妈
妈非常可怜,口不食、夜不睡,为了这个孩子,都快生病了。』

   你们看看,一个孩子从小养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代价?为了孩子,她宁愿牺牲
夫妻之爱,宁愿割舍健康的大儿子,来保护这个多病不幸的小儿子,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
!我们小时候,是否也让父母付出同样的爱来对待我们呢?我们该不该孝养父母呢?『孝
』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爱子女的心是无微不至的,这就是『慈母心』,我们若能以关爱子女的心,来孝
养父母,即是真正至高的孝心。

   有一次慈济发放日,全省各地许多会员回来本会,大家聚集在这里,每个人所提出来
的困难,及希望我提供意见的,都离不开『如何使子女专心读书、品学兼优、增长智慧..
....』『如何才能让子女得到真正幸福?』『如何做回向,才能让子女得到父母福德的庇
护,得到福报』......每个人的话题,都围绕著子女,大家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
却少见希望为亲长父母造福,将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一位年轻的妇人,因信仰宗教的方式未获家人认同,也提出问题问我。我告诉她:
『学佛不可整天跑道场,只顾拜佛、听经,置家事而不管,对子女不尽母爱,对公婆未尽
孝道,如何叫家人不反对?』年轻的妇人回答:『几天前我还寄半斤人参给我的婆婆哪!
』

   我说:『孝顺并不是用半斤人参就能表现的。「孝」,必须以恭敬心来对待父母、公
婆,不是只提供物质来奉养他们--他们不是让我们用「养」的,是必须孝敬的。将内心
的恭敬形於外就是「顺」,为人子女者应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
,而不是供给丰富的物质就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有物资奉养,非孝                             □
~~~~~~~~~~~~~~~~~~~~~~~~~~~~~~~~~~~~~~~~~~~~~~~~~~~~~~~~~~~~~~~~~~~~~~~~~~~~~

    现代人所说的孝,往往只限於物质奉养而已,以为把物质拿给父母,让父母有得吃、
有得穿,就算是孝蓑父母了。反观过去所谓的「孝」,除了要使父母衣食无缺之外,还要
晨昏定省,问候尊亲。说任何话,一定要先察颜观色,仔细思量自己说的话,会使父母欢
喜还是生气?若看到父母的眼神含有怒气,则要说的话到此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令父
母生气。

    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跟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都觉得是
多馀的。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准,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
业、家庭为重,忘记了在故乡时时倚门望子归来的双亲。

    现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国外跑,为什麽要时常出国呢?因为他们把子女送到国外念书
。不论是美国、英国,即使路途多遥远,他们都不辞辛劳地去看子女。然而,在本土台湾
,从都市到乡村去看父母,他们却感觉路程很远,认为自己的事业要紧,没有空□时间..
....若是对子女的爱念,则不会没有空□时间,每一次出门看子女,都是一个月或几十天
,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亲情难舍吗!

    所以,如果能够以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则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也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的清净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                           □
~~~~~~~~~~~~~~~~~~~~~~~~~~~~~~~~~~~~~~~~~~~~~~~~~~~~~~~~~~~~~~~~~~~~~~~~~~~~~~

    佛教说:『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想入佛法门,要先学会念佛,
因为念佛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为己心』;陪养慈悲爱念,也是要从念佛开始,所
以,念佛即是入佛门学诸法的重要法门。

   而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
的事,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陪养孝养父母的心。所以说『孝心即佛心』--孝养父母
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则没有『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
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学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无不是修学佛法的行为。由此可体会,孝
与修行是多麽密切的事,我们要修行学佛,希望达到与佛同样的境界,必定要先从孝养父
母开始。

   所以说,『孝』字实为众妙之门,所有无上甚深微妙法,都由『孝』入门。如果没有
『孝』,我们的心门就是封闭的--因为欲念及贪、□、痴等污染心,障蔽了我们的心门
;唯有以孝开启心门,才能走入真正学佛之门。

   总之,佛陀所说的教法、所施的教育,可以说是以『孝』为宗;佛教的一切经典,也
是以『孝』为戒--人要如何守规矩?如何不冒犯众生?必须先从『孝』做起。不犯上是
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为君子的根本;想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必定要从『不犯上』开
始做起,渐次便能上敬下爱,不冒犯一切众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忿父母,无佛可忿                          □
~~~~~~~~~~~~~~~~~~~~~~~~~~~~~~~~~~~~~~~~~~~~~~~~~~~~~~~~~~~~~~~~~~~~~~~~~~~~~~

    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会人士孝养父母应该励行、持守的事。佛教与儒家皆讲孝道。论
语中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父
母对待子女,虽同样是自己的子女,也难免有特别喜爱或次要的,也有比较不喜欢的子女
。这是凡夫心所难免的--爱子女的心同样有分别。

   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爱,应该感恩、欢喜;假设与父母比较缘浅,即使我
们做得非常辛苦,还被父母厌嫌、责备不是时,也要做到不怨怼,这就是『爱而不忘』、
『劳而不怨』--父母爱我们,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怨我们时,要任
劳任怨,绝对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舜是古代的圣贤,从小就受母亲百般虐待,但是他一
点都不埋怨、记恨,这也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根本。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一项责任,
即是「承顺颜色,以尽孝养」--顺从父母,察颜观色,尽量让父母欢喜、安心,这就是
尽孝。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希望人人把握此时,克尽孝道,以做为将来教育子女的根本礼法
。
--
        问世间情为何物, 怎叫人生死相许?

Tseng Kuo-Feng [曾国丰]
E-mail: kftseng@ccnews.nchu.edu.tw
Dep. of Civil Engineering, NCHU, Taichung, Taiwan, ROC
* Origin: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FROM: 140.120.2.70]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