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慧见性断烦恼 证严法师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From: kftseng@pivot
Subject: 自在红尘
Date: 6 Jan 1994 03:35:46 GMT
~ 2 Apr 1994 14:26:59 GMT
Organization: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
自在红尘 开慧见性断烦恼 <<证严上人>>
----------------------------------------------------------------------------
(人本简单) |
人,一如「人」字,原应简单□实, | 莫道人身容易得,
然而,却最复杂难解。 | 电光火石刹那间。
同一个「人」字蕴涵不同的人, | --雪峰禅师
可爱、可悲、乃至可恨, |
爱、悲、恨充满人世, |
给人带来无限烦恼, |
复杂了一切原本简单的事。 |
----------------------------------------------------------------------------
(人生三态) |
难行能行、难解能解、难为能为, | 万籁含虚寂,
此乃可爱的人生。 | 诸缘露本真;
身在此中而无法感染爱的功能, | 从来声色里,
此乃可悲得人生。 | 迷悟许多人。
无爱有怨、言行损人, | --憨山禅师
此乃可恨的人生。 |
----------------------------------------------------------------------------
(步步皆道) |
步行在人生的道路上, | 白牛常在白云中,
若能用心看路, | 人自无心牛亦同;
便知每一步路程皆是「道」。 | 月透白云云影白,
路途中的曲折、景物都值得用心了解, | 白云明月任西东。
用心去学习走的更顺畅、平安。 1.| --普明禅师
----------------------------------------------------------------------------
(爱自己的心) |
爱心, | 悟心容易息心难,
并不是对别人说的, | 息得心缘到处□。
应该是对自己说; | --雪窦禅师
更要爱好自己的心。 |
守好它、照顾它, |
此乃佛陀所言「净心守志」。 |
不让世间的欲、染, |
污秽了我们的心。 2.|
----------------------------------------------------------------------------
(驯服心猴) |
调服自己的心, | 独自欢,
一如驯养一只顽皮的猴子; | 试取世缘看;
要顺境依势地调服它, | 捉此无常境,
不能一昧地严管强求, | 一理向心观。
也不能完全放肆、任由它去。 | --傅大士
把握这三个要领, |
心境自然会安宁顺服。 3.|
----------------------------------------------------------------------------
(赤子心、清净心) |
婴孩的心最是清净无染, | 太平山上白云泉,
没有世间的爱欲, | 云自无心水自□;
没有人我是非计较之心; | 何必奔冲下山去,
尽是饿求吃、欲睡, | 更添波浪在人间。
此乃人最基本的需求, | --白居易
并无过份的欲念奢求。 |
人的本性,原是如此简单清净。 4.|
----------------------------------------------------------------------------
(心如明镜) |
凡人的心灵, | 世界光如水月,
皆自幼童时的单纯心念, | 身心皎如琉璃;
渐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渲染, | 但见冰消涧底,
宛如一面蒙尘的镜子。 | 不知春上花枝。
若想回归本性的清净, | --永明禅师
只能如偈语所言: |
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随时提防尘埃染心, |
拂拭那些声色欲念, |
才能让心如明镜一般无尘。 5.|
----------------------------------------------------------------------------
(净心守志) |
拂拭心的尘埃, | 无来无去本湛然,
使其天真本性显现; | 不居内外及中间;
勿生烦恼。 | 一颗水精绝瑕翳,
此即: | 光明透满出人天。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6.| --拾得禅师
----------------------------------------------------------------------------
(果报由心受) |
事是从心做, | 心无妄念是禅
念是从心起, | 坐中见性为定
报也是从心得。 | --大珠禅师
人的一切造作, |
都是出自我们的心念。 |
心存恶念, |
身则行恶行。 |
招感了果报, |
仍是「心」要受。 7.|
----------------------------------------------------------------------------
(端正心念) |
我们若能时时照顾好自心, | 菩萨清凉月,
行为必定端正; | 常游毕竟空;
所言所行必能利益人群, | 众生心垢净,
决不至利己害人。 | 菩提月现前。
人人应互相勉励, | --佛经
互相关怀、彼此提醒。 |
那怕举手投足、开口动念, |
都要时时刻刻谨慎。 |
勿让心念偏差, |
导致言行乖缪。 8.|
----------------------------------------------------------------------------
(身轻心安) |
轻安, | 雪来苍松古
意谓心常轻松。 | 僧□水石清
身无病痛、身轻心安, | 坐来忘百虑
此乃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 眼见一身轻
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9.| --永明禅师
----------------------------------------------------------------------------
(轻安即无碍) |
要求自己身心自由, | 行亦禅,坐亦禅;
先要能身轻心安, | 语默动静体安然。
如此才能过无愁无碍的健康生活。 a.| --永嘉禅师
----------------------------------------------------------------------------
(生活四情) |
生活,其实不离喜怒哀乐四种情愫; | 云散长空雨过
然而欢喜、愤怒、悲哀、快乐又能保持多久 | 云消寒空春生
人却任此四情轮转不停。 | 但觉身如水洗
| 不知心似冰清
b.| --永明禅师-
----------------------------------------------------------------------------
(极乐人生) |
人心常随事转, | 任运腾腾无所依
或发怒、或悲哀、或痛苦; | □游常坐性怡怡
若能将愠怒、悲苦抛开, | --永明禅师
凡事不加计较, |
保住欢喜和快乐, |
岂非极乐人生。 c.|
----------------------------------------------------------------------------
(患得患失心) |
凡夫之心, 永远患得患失。 | 念有一切有,
『无』时即求『有』, | 念无一切无,
有『求』,即有烦恼, | 有无惟一念,
既得之後,又『患失』。 | 念没有无无。
是故,『无』时烦恼, | --紫柏大师
『得』时亦烦恼, |
此患得患失之心, |
确实是□爱心。 d.|
----------------------------------------------------------------------------
(有无皆挂碍) |
学佛的心态主要是心无挂碍,无有执著。 | 人生何处不从容,
凡人都在患得患失的挂碍中度过, | 睡起依然又日红;
『有』的人患失,『无』的人患得, | 贫富不知□是福,
越是富有,此心念越重, | 几人肯唱大江东。
贫困之人反较无患得患失之心。 e.| --南怀瑾老师
----------------------------------------------------------------------------
(随缘自在) |
佛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 但见云忙水亦忙,
若能时时抱著真正的坦然、自在、随缘, | 所忙不在稻梁桑;
即能对外无所求。 | 芸芸更是忙无既,
学佛就在学这份自在, | 彼此争忙梦一场。
凡是不刻意追求, | --石莲禅师
而以随缘心面对一切。 f.|
----------------------------------------------------------------------------
(无所求无所得) |
人若能抱持无所求、无所得之心去- | 吾心似秋月,
处事、待人、接物, | 碧潭清皎洁;
心便能如湖水、明镜般清净明亮, | 无物堪比轮,
洞悉过去、现在及未来。 | 教我如何说。
g.| --寒山禅师
----------------------------------------------------------------------------
(善解心、欢喜心) |
人与人之间, | 若见他人非,
若能彼此善解,就能互相原谅, | 自非即是左;
心中烦恼即会灭除,无怨无恨, | 他非我不非,
人生道路愈显顺畅无碍,心亦愈见开阔。 | 我非自有过。
人若常存善解心, | 但自却非心,
便可结欢喜缘、生欢喜心, | 打除烦恼破。
此即原来的佛心,亦是明朗的智慧, | --慧能禅师
纵使极复杂的烦恼, |
亦能从善解中断除。 h.|
----------------------------------------------------------------------------
(苦从何处来) |
人的苦从何而来? | 蜗牛角上争何事,
来自人人有不同的见解, | 石火光中寄此身;
乃至於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 随富随贫且随喜,
当其互相违背时, | 不开口笑是痴人。
就有斗和争的心态, | --白居易
彼此互不顺意, |
互相痛苦对待, |
乃觉世间充满了苦。 i.|
----------------------------------------------------------------------------
(理得心安无分别) |
人人都用凡夫心彼此对待, | 明月挂寒空,
乃生分别心, | 光彻寒潭底;
如此所见之境界均为虚幻, | 上下本自同,
若能抱持深广的包容心, | 看来无彼此。
寻得理得心安而彼此圆融, | --中峰禅师
便能互相对待而无障碍。 j.|
----------------------------------------------------------------------------
(烦恼障) |
人,平时很容易将欢喜的情绪显现在脸上, | 南台静坐一炉香,
但与人相处时, | 终日凝然万虑忘;
反而很难对一个人微笑, | 不是息心除妄想,
对某一个人善解。 | 都缘无事可思量。
是实上,人与人相处, | --守安禅师
原就无任何事会严重到不能化解, |
吾人却难以做到, |
一言以蔽之,乃「烦恼障」是也。 k.|
----------------------------------------------------------------------------
(无处不自在) |
烦恼乃自『有』起, | 无来无去,
『有』, 即生烦恼, | 没什麽事。
『无』, 则烦恼较轻。 | --广钦上人
学佛就是要学得对一切待之自然, |
无论身处何境, |
均能『内无所得, 外无所求』, |
常存坦然自在。 l.|
----------------------------------------------------------------------------
(随缘自在) |
佛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 芸芸更是忙无既,
若能时时抱著真正的 | 彼此争忙梦一场。
坦然、自在、随缘, | --石莲禅师
即能对外无所求。 |
学佛就在学这份自在, |
凡是不刻意追求, |
而以随缘心面对一切。 |
但见云忙水亦忙, |
所忙不在稻梁桑; m.|
----------------------------------------------------------------------------
(打开心门) |
烦恼由心而生。 | 道人一样平怀处,
有时,仅是一个笑容或一句良语, | 日日是好日;
即能化解冲突, 避免彼此的烦恼。 | 不断浇沃般若水,
但是有些人却做不到, | 处处开莲花。
这就是未将心门打开。 | --云门禅师
若能心无障碍, |
就不会心生烦恼。 n.|
----------------------------------------------------------------------------
(开智慧断烦恼) |
学佛之人常云:『开智慧,断烦恼。』 | 竞利奔名何足夸,
开智慧前必先断烦恼。 | 清□独许野僧家;
日常生活中累积的烦恼, | 心田不长无明草,
有期待的烦恼, | 觉苑长开智慧华。
也有面对现实的烦恼。 | --石屋禅师
事发之前先存希望, |
或面对现实而起心动念, |
皆是烦恼也。 o.|
----------------------------------------------------------------------------
(断欲去爱觉有情) |
有情就有爱, | 来鸟非昨鸟,
有爱便生烦恼, | 今花岂昔花;
爱怨不休,烦恼亦不断。 | 岫云无定相,
是故,若要开智慧, | 风雨总交加。
必要能断烦恼, | --弘一大师
不陷於私情私爱, |
而发挥同体大悲之爱, |
也就是觉有情。 p.|
----------------------------------------------------------------------------
(虚境不生心一) |
有云:『远离烦恼,心求解脱。』 | 鸟声风声雨声,
然而,远离烦恼,只是排开而非断绝, | 画情诗情道情;
真正的智慧在断除烦恼,用心转境, | 若断若续似梦,
身处俗境而不为所动, | 是真是幻无明。
亦即处境而不生心。 q.| --晓云导师
----------------------------------------------------------------------------
(烦恼业种) |
远离烦恼、仅是消极地将烦恼压在心中、 | 尘劳回脱事非常,
曰久便成为一分业种, |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且心中仍存欲念、障碍, | 不是一翻寒彻骨,
若滋生此烦恼的境界再现, | 那得梅花扑鼻香。
则隐藏心底的业种便易显现,无法断除, | --黄檗希运禅师
心也水远无法自烦恼中解脱。 r.|
----------------------------------------------------------------------------
(心清境自静) |
心能转境, | 心随万境转,
心清,境则静, | 转处实能幽;
故应在烦恼中断除烦恼, | 随流认得性,
亦即用心来转境。 | 无喜亦无忧。
s.| --方会
----------------------------------------------------------------------------
(时时勤拂拭) |
吾心倘如水波□漾不静止, | 流水不是声,
则无法映照出真实境界, | 明月元非色;
一如蒙尘之镜沾满尘埃, | 声色不相关,
无法显现吾人的真面目。 | 此境谁会得。
顾心则若擦拭镜子, | --中峰禅师
心欲就如污垢,无欲就是无垢, |
唯有时时不存欲念, |
才能不动心念, |
如镜一样明,似水一般清。 t.|
----------------------------------------------------------------------------
自在红尘 开慧见性断烦恼 至此告一断落 有缘再说 清心自在觉有情
----------------------------------------------------------------------------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