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22}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littlec@Lion (最没有价值学弟),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22}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Aug 17 20:52:55 1996) 转信站: Lion 23 页 比丘戒 ) 三种戒已」,「舍於一切内外之物」方许得受菩萨 戒。(108) 这无异是说:若不出家受了比丘戒者, 便与菩萨 戒无缘。 3. 受戒是否须见好相的说明: 《瑜伽论》及《地持经 》均未说须见好相,始得菩萨戒。(109) 《善戒经》则规定 於三番乞戒之後, 「十方诸佛菩萨即作相示,当知得戒」; 又说要待「诸方有凉风起」始「知十方诸佛菩萨僧,施是人 戒」。(ll0) 换言之,若不见十方诸佛菩萨作相示,若不见 诸方有凉风起,便不能证明此人已得菩萨戒了。 大致来说,菩萨戒是自无而有,由易而难的,从《般若 》、《华严》、《维摩》、《法华》等诸经的观点,菩萨即 是以发菩提心,观无相之空、就好。到了《瑜伽师地论》方 以三聚净戒衍生出重戒及轻戒的详细条文。早期的大乘诸经 ,无不贬斥声闻乘,到了《瑜伽论》竟又将舍弃声闻乘列为 禁戒而须兼学。(111) 这一点影响到西藏的阿底峡及宗喀巴 的菩萨戒思想,使他们均主张菩萨戒律仪当以声闻戒律仪为 基础。在《瑜伽论》四十一卷轻戒九条及十条之间,菩萨可 为悲心而开身口七支(十善业的身三口四)性罪 (ll2),到 了《地持经》及《善戒经》的相同位置,便将此项开缘删除 。所谓「七支性罪」,是指不论或受戒或不受戒,若以身作 杀生、偷盗、邪淫;以口语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者,均 有应得果报。所谓「开缘」,是指以戒而言,本不应作,若 作即算破戒犯戒,若由於无法克服的困难,以及菩萨为了大 慈悲心,纵然做了也不算犯戒。 八、有收有放的三聚净戒 在中国大乘佛教的戒律史上, 《优婆塞戒经》 (113) 及《梵网经》 (114) 是不能被忽略的。 我们已知《地持经 》的菩萨戒,虽然明示有在家分及出家分,若考察其四重四 十三轻戒目内容,毫无疑问是著重於出家的比丘菩萨。至於 《优婆塞戒经》,渊源於《阿含经》的《善生经》,《尸迦 逻越六方礼经》,是为在家居士所说的菩萨戒经,其内容的 涵盖面很广,例如发菩提心、慈悲心、发愿、自利利他、十 善业、六波罗蜜、解脱、戒学等。 ————————————— (108) 同上注(100)。 (109) a.《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大正藏三十,511页中)。 b.《萨地持经》卷五(大正藏三十,917页上)。 (110) 大正藏三十,1014页上~中。 (111)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大正藏三十,519页上)。 (112) 大正藏三十,517页中~518页上。 (113) 《优婆塞戒经》七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二十四, 1034页~1075页)。 (114) 《梵网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二十四, 997页~1010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font>□/font>□/font>□ □ 仁者不杀生 义者不偷盗 礼者不邪淫 □ ( ) □/font>□/font>□/font>□□ 智者不饮酒 信者不妄语 □ (__) □/font>□/font>□/fo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nt>□/font>□/font>□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