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4}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littlec@Lion (最没有价值学弟),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4}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Aug 17 20:35:21 1996)
转信站: Lion
4 页
在大乘经中,便被称为菩萨道的行者。著眼於内心的实证,
乃把持戒的精神,先从内心扎根,其中基本的要求便是落实
於「空」的理念。後来的人所说,声闻戒重於身口的行为,
菩萨戒尤重於心意的行为,因即在於此。例如《小品般若经
》卷八〈无悭烦恼品〉,谓若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则不
应生起烦恼心、悭心、破戒心、□恼心、懈怠心、散乱心、
愚痴心。 又说:「菩萨学般若波罗蜜,皆摄诸波罗蜜。 」
(7) 这是说,菩萨道重於智慧,智慧属於心的功能,若求智
慧,先除七种心,虽在七种心之中,特别举出破戒心,破戒
以心为重。事实上,既是明言不应生起七种心,七种心的任
何一种,无一不具有菩萨戒作用了。
二、菩萨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
戒的定义既是应作的必须作,不应作的不得作,则不论
是否以「戒」为名,凡是圣典中提及菩萨「应行」、菩萨「
不应行」的,均当视作菩萨戒的内容。例如《小品般若经》
卷六〈大如品〉的末段有云: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应云何行?佛言:於一切众生;应行等心
、慈心、不异心、谦下心、安隐心、不□心、不恼
心、不戏弄心、父母心、兄弟心、与共语言。(8)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首重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的重点
在於利济众生,故对菩萨的要求,不仅不应自恼恼人,更进
一步,凡对於任一众生均应生起利济之心。若不如此,即与
菩萨所发的无上菩提心相违。但其虽然如此,仍须与空慧相
应,故在《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三〈六喻品〉中说,菩萨「
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著。
」因为持戒目的,不为人天□报,不为二乘圣果,乃为入菩
萨位,供养诸佛,成就众生。(9) 此处所云具足戒,不是指
的比丘、比丘尼戒,而是菩萨应当具足无相戒,所谓无相是
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於此四相,不缺
、不破、不杂、不著、便是具足戒。同品又云:「能具足尸
罗波罗蜜,已摄一切善法。」 (10) 何谓一切善法?同品的
说明,是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
分、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
第定,佛十力、
—————————————
(7) 大正藏八,574 页中。
(8) 大正藏八,563 页下。
(9) 大正藏八,390 页中。
(10) 大正藏八,390 页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font>□/font>□/font>□
□ 仁者不杀生 义者不偷盗 礼者不邪淫 □ ( ) □/font>□/font>□/font>□□ 智者不饮酒 信者不妄语 □ (__) □/font>□/font>□/fo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nt>□/font>□/font>□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