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显示黑业道.一、杀生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nawusica@ks.silkera.net (平错旦曾),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正显示黑业道.一、杀生
发信站: 铜色吉祥山 (Sat Jun 7 13:54:20 1997)
转信站: Lion!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cis.nctu!news.nctu!serv.hin
来 源: ts29-ip49.ks.silkera.net
菩 提 道 次 第 广 论
《下 士 道》 宗喀巴大师造
深 信 业 果 法尊法师译
「 决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二白业果。三业馀差别。 初中分三
:一正显示黑业道。二轻重差别。三此等之果。 今初 」
以上介绍十善业为一切善行的根本,也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乃至成佛共同的基础。
决择业果部份,是详说十业道的内容。分十恶业、十善业、及业馀差
别三个部分。
十恶业道中,再分十恶业的内容、轻重的差别、和果报的类别。首先
介绍十恶业的内容。
「 云何杀生。摄分於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
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於解释,意趣无违。 」
十恶业的第一类是杀生。在摄分中,将杀生分为事、想、欲乐、烦恼
究竟,五相来讨论。本论把想、欲乐、烦恼三者,归为意乐一类,再加上
加行这一类,即为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如此比较容易解释,而且
与本意并无违背之处。
「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
罪。 」
一、事。指杀生的对象,凡是具有生命的有情,使之断命,就是杀生
。如果是杀者自杀,因为没有被杀的对象,所以算是有杀生的加行罪,而
没有杀生的根本罪。
「 瑜伽师地论於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於有情
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有。初及三是不错想,二
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受,
无根本罪,故於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於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
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如是道理,於馀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
知。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 」
二、意乐。指杀生时的心态。分想、烦恼、等起三方面讨论。
想,须不错想。就是对要杀害的对象,并没有错认的情况发生,是不
错想。分四种:有情,是指有感觉、有知觉存在的生命体。非有情,是指
没有生命现象存在的无情类。对於有情方面,分为有情想及非情想二种情
况。如果是有情类把他当作有情类想,就是没有错想。如想杀一条蛇,而
确实将他杀害了。若是有情类把他当作非情想,就是有错想。如因天黑看
不清楚,误把蛇看作绳子,就是错想。对於非有情方面,也是分为非情想
及有情想两种。如果非有情类把他当作非有情想,就是没有错想。如绳子
就是绳子,没有错认。若是非有情类当作有情想,就是有错想。如因天黑
误把绳子看作蛇。
烦恼,就是杀生时的心理状态,和贪□痴三毒,那一个烦恼相应。若
是贪图他人财物,而杀害对方,属於贪行。若是仇杀属□行。如果认为天
生万物,就是要供人类享用,所以任意宰杀动物等,是理所当然的事,属
痴行。
等起,是有杀心,心起喜欢杀害的欲乐。
所以杀生时,是不是具有杀害的欲乐,有它很大的差异性,此外还须
不错想,如果本来想杀害天授(求天赐子),结果误杀祠授(求祠赐子)
,因为是错想,所以无根本罪。若是有杀心,并无特定要杀害的对象,想
有谁前来就杀害谁,就不必考虑有没有错想的问题。
以上所讨论想、烦恼、等起三者有关意乐的内容,在其他九业方面,
也是相同的道理,应当详细了知。
「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
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
三、加行。指杀生的方式。分能加行与加行体两方面。
能加行,指杀生的人。不论是自己作,还是叫他人作,同犯杀生罪。
加行体。指用什麽方式来达到杀生的目的。用器具木杖,或用种种毒
物,或用咒语杀害等。
「 究竟者,谓即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馀时死。此复如俱舍云:「
前等死无本,已生馀身故。」此中亦尔。 」
四、究竟。指完成杀生这件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杀害,只要是当时死
,或是事後後,即构成杀生的究竟。这也如俱舍中所说:「若是当时没死
,後来你比他先亡,则无根本罪,因为已经投生下一生了。」
五戒中的杀戒,若具五缘则成根本罪,是不通忏悔的。
一、是人(所杀害的对象是人,并非畜牲等。)
二、人想(即不错想,确实把对方当作人看待。)
三、杀心(有杀害的欲乐。)
四、兴方便(运用发法杀人,不是误杀。)
五、前人命断(对方丧命。)
只要所杀害这是人,不论自作(自己杀)、教人(如令他人自杀死,
劝绝症者快死、驱令动物残杀他人,都是教人杀。)或是遣使(遣使他人
代我杀)等方法,以杀心夺其命时,皆犯不可悔罪。
不可悔,是说学佛者受三皈依、五戒後,称优婆塞、优婆夷,如犯了
不可悔罪,所受的三皈五戒即时毁坏,也顿时失去优婆塞的身分,不可作
法忏悔,永弃佛海边外,名为边罪,不可再受五戒,也不得受一日一夜的
八关斋戒,也不得受沙弥戒及比丘戒,也不得受菩萨大戒。故一旦受三皈
五戒後,即应慎防不犯。持戒清净者,能受诸龙天善神手护,免除一切邪
术咒语之灾厄,死後不堕畜牲、地狱、饿鬼等三恶道。
杀人的方式,还有多种,如用身体手足等部位杀人,或用身外的木棍
、砖块、瓦片、石头、刀剑、铁块等物品遥掷杀人,或是以手持这些物品
杀人,或是以各种毒药杀人,或令动物来残害杀人,或挖陷阱、设置机关
杀人,或持咒术、八字、方位、符□等邪法杀人,或使女人流产的堕胎杀
,或将他人推入水中、火中、坑中杀,以上种种,只要是以杀心令死,犯
不可悔罪。若是当时未死,事後死,也犯不可悔。若是事後没死,犯中罪
可悔。
若杀害的对象是诸天修罗鬼神等非人,犯中罪可悔。若是畜牲,是下
罪可悔,因畜牲比诸天鬼神更劣,故罪又稍轻。
教人杀中,有所谓的赞叹杀。一者是对恶戒人。如以杀生为职业的人
,你去告诉他说:你们做这种残害众生的职业,做愈多造罪愈多,不如早
死。如果对方因此自杀死亡,你则犯不可悔。若是自杀没死,犯中罪可悔
。二者是对善戒人。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对他们说:
你们这些持善戒者,是有福德之人,若死,便能享受天福,不如早些结束
生命。若是因此自杀死亡,犯不可悔。若是自杀没死,是中罪可悔。三者
对久病不愈、罹患绝症、或老年人。对他说:你何必长久忍受这些病老等
苦,早些结束生命便能早日脱离苦海。若是对方听了你的话而自杀身死,
你则犯不可悔罪,如果自杀没死,则犯中罪可悔。
若无杀心,如戏笑时打人致死,失手误致人死,医生误医致死等,是
罪可悔。若自心狂乱,杀人者无罪。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属五逆重罪,是杀生中最重的,死後堕无间
地狱。
关於杀生的果报,即感得此世短命、多病、无慈心、□心重、夜常恶
梦、多怨敌、死後堕恶道,为了对业果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在此特录「佛
说业报差别经」及「十善业道经」中所说,以供参考。
「佛说业报差别经」中说,有十种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何等为
十?
一者:自行杀生。
二者:劝他令杀。
三者:赞叹杀法。
四者:见杀随喜。
五者:於所怨憎之人,欲令丧灭。(对於自己所结怨或憎恨的人,希望他
失意、不顺心、失败、甚至丧命。)
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见到自己的怨敌失败、死亡,心生欢喜,
想我终於除掉了心头大患。)
七者:坏他胎藏。(堕胎)
八者:教人毁坏。(教人去堕胎等)
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建立寺庙,从事杀生祭祀等事。)
十者:战斗自作教人,互相残杀。(自己作,或教人作,战争斗殴等互相
残害之事。)
以上十业,得短命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业?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施与无畏。(即无畏施,精神上的慰藉与鼓励,希望能
减轻死者对死亡的恐惧。)
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原本少了第七项)
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十善业道经」中提到,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如果远离
杀生,就能成就十种离恼乱的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於诸众生普施无畏。(能对一切众生行无畏布施,使其离种种恐怖
、害怕。)
二者:常於众生起大慈心。(离杀生,便能离恼害心,而常住慈心。)
三者:永断一切□恚习气。(□恚障碍慈心的生起,害心障碍悲心的生起
。若能常住慈心,自然能永断一切□恚的习气。)
四者:身常无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五者:寿命长远。(能得长寿。)
六者:恒为非人之守护。(常住慈心的缘故,常得天龙八部等非人守护,
不受其他众生的恼害。)
七者:常无恶梦,寝觉快乐。(睡梦中不见恶梦苦恼之事,睡醒後也觉安
稳快乐。)
八者:灭除怨结,众怨自解。(过了一切怨结都能灭除,种种怨恨也自然
化解,再也无怨敌,都是良师、益友等善知识。)
九者:无恶道怖。(死後不怕堕恶道。)
十者:命终生天。(因离杀生的功德,能得生天的果报。)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
寿命。(若以此离杀生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能得佛的寿命
自在。佛为了众生的利益,如觉自己所应化度的众生皆已度完,就示现涅
盘。若是还有众生需要化度,就继续住世一段时期,寿命是能完全随心自
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
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二乘是正觉者,菩萨是正等正觉者,只有佛是
无上正等正觉者。)
OmMaNiPadMeHung
平错旦曾 合十
---
「什麽是达到圆满开悟的最好修行方法?」
「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个人如何能转身弃他人不顾呢?」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