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语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on board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正语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Mon Dec 11 09:50:46 1995)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三、 正 语 □ □ □ □□□□□□□□□□□□□□□□□□□□□□ 每个人都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观念、思想及语言,而这几项中最容易犯过、最容易 造成业因的是口,因为开口动舌是非常简单的事,不必花用多大的气力就能轻易地出 声说话。我们出声与人谈话时,常会使人改变观念,若以正语(正当的语言)来引导 人,可以使人改变观念,向於正道;设若有一句戏言,或是不负责任的话,很容易导 人误入歧途,堕落深渊,而不得自拔,这种言语真是可怕啊!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谨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开口动舌,必须说正确、负责的话 ,这就是「正语」———「八正道」中的一种道法。 『 正 语 ——— 谓 人 以 无 漏 智 慧 常 摄 口 业 , 远 离 一 切 虚 妄 不 实 之 语 , 是 为 正 语 。 』 人必须时时发挥无漏智慧,无漏就是断烦恼,去掉杂念;能自佛法中得一善而拳 拳服膺,就称为「无漏」。 断烦恼就像取盆盛水饮用一样,必须将盆洗净。有从事厨房工作经验的人,都知 道厨房的工作该怎麽做,当食物煮熟要放入锅子之前,要先洗净锅子,则这锅食物会 非常卫生、可口。锅子盛食物,除了必须洗净外,还必须没有漏洞。 断烦恼、去杂念,就是要先洗净心地,然後恭听佛法;听後要想实际应用,就必 须没有漏失,如此清净又无漏才能受用。所以说,「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的「无漏 」就是清净、智慧,修行要修得心灵清净,也要修得无漏。 孔子称赞颜回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法很少有疑问,也很 少发问,他能静静的听,用心去思考,然後表现在日常的修养中。只要他听取一项善 法,就能谨记於心,守持奉行。 一般人平时听法,任凭法师说多少教法,总是一面听进去,一面漏出来,到底受 用的有几句?千言万语,得不到一句! 佛陀曾有一偈文:「虽诵千言,不义何益?」虽然你听很多法,口中也能宣读千 言万法,却不能实行,那这些道理有何用处?听而不受用就叫做「有漏」。故佛陀说 :「不如一语,闻得可度。」———不如听取一句话,谨记心头并时时拿来应用,那 我们这一生就能自度。 § 杯 子 的 缺 角 不 去 看 它 便 是 圆 的§ 记得台北有位委员,有一次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我与她之间简单的对答 ,竟能传遍无数个家庭,使众人都受用。她说道:「师父,真是抱歉,这杯子缺了一 角....。」我回答:「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个杯口就是圆的。每个人都有缺 点,若不去计较缺点,则每个人都是很好的人。」 这句话不只一人受益,自从传出去後,每个知道的家庭都能和睦相处,受益无穷 。 在家人能闻一知十,而我们修行人到底能闻多少?得多少?佛陀在法华经中有一 段文句说: 「一位父亲,精通药理、医术,他的儿子全身都是病,他帮儿子看病下药,儿子 却不相信自己的父亲是高明的医生,不肯服药。 「有一天,这位父亲将儿子必须服用的药准备好,留在家中,然後外出周游他国 ,他到了遥远的国家後,就派人回去告诉儿子说:『你父亲已经死在他国,再也不能 回来了。』这个儿子一听到父亲在远地命断身亡,永远不能回来时,心中无比悲伤。 此时他才自觉身体有病,医术高明的父亲为他准备药品,他却不知服用,全身的病痛 ,有谁能救治呢? 「他心焦如焚,於是开始找寻父亲为他准备的药物,找遍了父亲的书房,才找出 这帖治病药方,他再无疑心,非常珍惜地服用,不久就将疾病治愈,恢复了健康。」 佛陀在世时举此例子为譬喻,说明人们都有贵远贱近的通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 距离愈近,对方所说的话与所谈道理,愈无法体会与了解。大部分的人为了钱财争生 拼死,招惹许多烦恼与痛苦,也有许多人在银行中一天到晚算钱记账,算得非常厌烦 ,一点也不快乐,那是为什麽呢?因为他是为别人数珍宝,那些财物都不是他自己的 ! 有许多传道者或说法者也和银行、珍宝店的人一样,都是为他人算钱、拣珠宝, 不知自己究竟得到什麽?既然什麽都没得到,也不觉得欢喜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 错过许多时机。 我们学佛,最主要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藉人事以□心———藉人事来警惕我们 、藉外在形象来教导我们,使我们自我反省、断除烦恼。我们不知善用人我是非,做 为修行的工具,反而处处计较,招来全身烦恼,未免可惜。所以,我们必须放掉昨天 杂念,谨慎於今天的道念,把心思放在举止行动上,这就叫做「道心」。 我们平时工作,若是拿起这个、掉了那个,叫做散乱心。拿东西时,若是能轻轻 拿起、轻轻放下,使周围的动态环境安详寂静,则称为涅盘。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 ,应该轻轻地提起,温柔地放下,使我们都生活在平和静定而不动粗的气氛中,若能 如此则容易修得「无漏」,若能心常存道念,就能增长智慧。其实,无漏与智慧是我 们修行的最终目标,若会运用於日常生活上,就能很简单轻易地修得;若不会善用, 则这个目标离我们就非常遥远了。善用者当下即开悟,不善用者,即使经过三大阿僧 □劫,还是同样在迷途中。所以说,我们要勤修无漏智慧。 § 一 句 戏 言 堕 五 百 世 猴 身 § 「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有时我们说一句话也 会影响「无漏智」的修得,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我警惕,若能得无漏智慧 ,就能常摄口业。 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收摄口业。口业为重,有时 候一句戏言、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是会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佛在世时,有一群婆罗门教徒行於树林、溪边(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 是修水行),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边的树林中看到一群弥猴在水边戏水、在林 中跳跃,他们心中想著:「人与畜生究竟造了什麽业,而生为人、生为畜生?」心念 啭动,就互相议论研究。 这时候,他们远远地看到佛陀,威仪庄严、形态安详地延著山路向他们走近。这 些修水行的外道者立即离开溪边,来到佛陀的面前,起了恭敬心,也生出疑惑之念, 他们就提出刚才互相议论的问题来请教佛陀。大家指著弥猴群问佛说:「这些猴是因 造何业而来?」 佛陀很安然地回答说: 「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无漏智慧与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修行,在溪 边生活,行动非常轻盈。走路离水离地,过河时如行於陆地一样,轻盈灵巧,走路时 像风吹云而过月,无比威仪、无比自在。 「那时有数百个外道者看到这位修行人,起了嫉妒之心,不但不赞叹他的修行, 大家还一起开玩笑,说修行者轻盈敏捷、翻山过岭的行动,好像弥猴登山爬树一样。 一群人边说边笑,结果,由於一句戏言,取笑修行者像弥猴,而堕入五百世的畜生弥 猴群!」 这多麽可怕啊!我们存心说一句戏言,或是取笑别人,这个因果就累世不得开脱 。佛陀为这群外道修行者说这段过去生的小故事时,那群弥猴看到佛来说法,本来在 树上跳跃不止,听了佛陀的说法後便停下来,边听边流泪。这足以证明这群弥猴在无 量劫中受了畜生的身形,是多麽地痛苦啊! 一句话轻易地说出,竟然招致五百世堕入弥猴身,实在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们 平时说话,必定要慎重其事,绝对不可轻视他人,也不可轻易造口业。学佛,必定要 以无漏智慧来收摄口业,若能如此,则可「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我们所说的话句句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反之则造口 业。我们的口有四种恶语,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我们要好好地、时时地 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可妄言、不得绮语、不可两舌、更不可恶口,日常生活要记 得放弃昨日的杂念,要谨慎於今日的举止行动,行兹在兹,时时刻刻处寂静之境界中 ,在工作体验中也必须善加用心,若能如此,则可得到正语及智慧。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