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chaucer@niabbs (达文阿西), 信区: art_history
标  题: 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
发信站: NIABBS (Thu Aug 28 23:35:21 1997)
转信站: niabbs (local)


  ◎资料来源: 摘译自井面 信行<图像解释学>一文  此文收於《艺术学手册》
              中译本  由艺术家出版社  出版     民86年上市

--------------------------------------------------------------------

   <阿西注>  此书由大阪大学教授群主编  大阪大学是日本美学 艺术学研究
             的重镇<尤在关西地区>   学派思想上承法  德


   Iconography(图像学)意指解明形象所具备的象徵意涵   并建立其体系的学问
   Iconography一语根源於Iconographia(希腊语  意指" 像之记述)   文艺复兴
   时代则指□定古代名人肖像画的画像论    经由十九世纪天主教考古学之推
   波助澜  随实证主义的兴盛   也成为美术史有力的方法论

   另一方面  Iconology一语  早已存在於古希腊  但  此一用语引人注意之因
   乃在於  1593年刊行的C.Ripa 的著作  他将Iconologia  作为此书标题
   这本书是说明如何以形像来表现蕴含寓意  象徵等主题之抽象观念   此书多
   次再版  也译成他国语言   十七世纪成为画家  订画者不可或缺的索引书

   如此一来  Iconography 与 Iconology  合而为一   确立为一门理论的解读
   美术作品的意涵  形象象徵的一门学问    十九世纪里   以Iconography之
   名称发展下来
                                   <待续..>


--
※ 来源:. 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bbs.nia.edu.tw.[FROM: h249.s106.ts.hi]
发信人: chaucer@niabbs (达文阿西), 信区: art_history
标  题: 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 <二>
发信站: NIABBS (Sat Aug 30 00:42:34 1997)
转信站: niabbs (local)


  <续上文>

  但是  一到二十世纪   人们意识到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的不同   而加以区分
  於是具备崭新意味且再生了   汉堡出生的美术史学家 A.WARBURG开启图像解
  释学的新纪元  他透过义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研究   不止处理图像问题
  还意图解析使图像成立的背後的文化意义    此一构想为其斥资设立的Warburg
  研究所成员所承袭    成员之一即1920年担任德国 汉堡大学新设的美术史讲
  座的潘诺夫斯基  其具十分重要得的角色

  本世纪初  沃夫林和Riegl所代表的" 样式史的美术史 "  在美术史学界曾拥
  有强大的影响力  二人的美术理论共通点如下:  将美术史当作一种图像来审
  视  在图像当中探求其历史变迁的法则  亦即探求形式语言的样式史
  二十世纪的新美术史理论都是从克服此学派而出发的    潘诺夫斯基也不例外
  特别是沃夫林呈现最典型的样式史  其缺点在於:未能深入美术作品的内容
  品质  而潘诺夫斯基正要补其不足  图像解释学欲克服的课题是   对作品的
  意涵作解释    而Iconology被译为"  图像解释学"的根据亦在於此

                                         <待续..>

--
※ 来源:. 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bbs.nia.edu.tw.[FROM: h214.s106.ts.hi]
发信人: chaucer@niabbs (达文阿西), 信区: art_history
标  题: 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 <二>
发信站: NIABBS (Sat Aug 30 00:42:34 1997)
转信站: niabbs (local)


  <续上文>

  但是  一到二十世纪   人们意识到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的不同   而加以区分
  於是具备崭新意味且再生了   汉堡出生的美术史学家 A.WARBURG开启图像解
  释学的新纪元  他透过义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研究   不止处理图像问题
  还意图解析使图像成立的背後的文化意义    此一构想为其斥资设立的Warburg
  研究所成员所承袭    成员之一即1920年担任德国 汉堡大学新设的美术史讲
  座的潘诺夫斯基  其具十分重要得的角色

  本世纪初  沃夫林和Riegl所代表的" 样式史的美术史 "  在美术史学界曾拥
  有强大的影响力  二人的美术理论共通点如下:  将美术史当作一种图像来审
  视  在图像当中探求其历史变迁的法则  亦即探求形式语言的样式史
  二十世纪的新美术史理论都是从克服此学派而出发的    潘诺夫斯基也不例外
  特别是沃夫林呈现最典型的样式史  其缺点在於:未能深入美术作品的内容
  品质  而潘诺夫斯基正要补其不足  图像解释学欲克服的课题是   对作品的
  意涵作解释    而Iconology被译为"  图像解释学"的根据亦在於此

                                         <待续..>

--
※ 来源:. 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bbs.nia.edu.tw.[FROM: h214.s106.ts.hi]
发信人: chaucer@niabbs (达文阿西), 信区: art_history
标  题: 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三>
发信站: NIABBS (Sun Aug 31 21:06:15 1997)
转信站: niabbs (local)


  <续前文>

  〈造型艺术作品的记述与内容解释的问题〉(1932)  是奠立潘诺夫斯基
   图像解释学基础的论文   这一用德文所写成的文章在其避祸纳粹远走
   美国之间    作了一些更动   以英文所写的序文收入《图像解释学》
   中(1939)    之後再作若干修改  收於《视觉艺术的意义》(1955)书
   的第一章    现在则明确的以<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 之标题再次刊录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解释学     并非处理作品的形象    而是处理作品
   的主题及意义     作品的形象被视为具备意义的一种语言    在意义
   的解释上可分为三个层面     以下就以杜勒的<媚南可丽亚i>为例
   试著抽出此三层次

--
※ 来源:. 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bbs.nia.edu.tw.[FROM: h236.s102.ts.hi]
发信人: chaucer (达文阿西), 信区: art_history
标  题: 图像学<四>
发信站: 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Sat Sep  6 21:55:10 1997)


  <续上文>

  首先   一般人看了版画所绘的种种事物   即能立刻了解所表示的事物
  画面上呈现出: 有翅膀的人支颐蹲坐著    周遭散列著各种工具器物
  上述这些是被认知的对像  事物    所以称为" 事实主题 "   但  不
  只如此  还有中心人物所鳔表现的若有所失的神情与态度    因其蕴
  含著心理及情感的意涵    所以称为 " 表出主题 "     这两种主题合而
  为一    称为 " 第一次  自然主题 "    此一意义层相当於Motif(主题)的世界   记述此一世界
  则称为" 图像学以前的记述 "

  当然  只凭藉这些  仍无法了解画中的真正意义   相信大家都会认为
  此画必定述说著某种 " 形象  故事  寓意 "   至於此种意义层则称
  为 " 二次  传统主题 "    为理解此一意义层  必需具备此方面的文献资料   精通
  特殊主题  概念   这就是 传统性图像学解释

  但  作品的解释不止於此  潘诺夫斯基考虑到第三" 内在意味  内容
  "层面   此层面的解释  不用说
  正是新图像解释学的意味所在

  如果以图像学的方式研究 <媚南可丽亚I>  将会产生如下的新疑问:
  为什麽杜勒所表现的" 忧郁型" 拟人化的手法  与传统式--倦怠的
  酣睡--不同   又为什麽与" 几何学 " 相结合    但  纵使有上述
  疑问  确缺乏直接的文献资料以攻参考

  潘诺夫斯基认为  为解此疑  一定需采下述态度: 即检视当时之思
  想  宗教  科学  社会等人类文化全体  对作品的根本语言加以探
  讨      即是将艺术作品视为在无限多样性的他种徵候中    所呈
  现的某种另一事物的一种□候    换言之  此即E.Cassirer所称
  "象徵价值"  所采的解释态度


--
※ 来源:.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bbs.nia.edu.tw.[FROM: h166.s127.ts.hi]
※ 修改:.chaucer 於 Sat Sep  6 22:02:38 1997修改此文.[FROM: h166.s127.ts.hi]
※ 修改:.chaucer 於 Sat Sep  6 22:12:46 1997修改此文.[FROM: h166.s127.ts.hi]
※ 修改:.chaucer 於 Sat Sep  6 22:17:44 1997修改此文.[FROM: h166.s127.ts.hi]
发信人: chaucer (达文阿西), 信区: art_history
标  题: 图像学与图像解释学<六>
发信站: 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Sun Sep 14 21:20:13 1997)


    杜垃勒的<媚南可丽亚I> 乃是将向来被描绘为酣睡倦怠的"忧郁症患者"
    一改而成具知性的耽於思索的形态    同时为了呈现高贵的学问理论之
    象徵     将向来被视为缺乏人类情感的"  几何学 "加以拟人化
    改变为具忧郁的人类情感的形象

    在此表现的是两种概念所交织汇成的新人文主义的概念    亦即" 艺术
    家的忧郁 "----禀赋高贵的几何学才能    具备技术与学问的工具
    同时却又象徵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    对人类的渺小与有限知性的困惑
    无可奈何的置身於绝望的深渊

    因此  形像所具备的意义一被解明    以前沉默不语的形像开始说话了
    象徵意义的解明    是由时间的洪流中    刻划出人类留在历史背後的
    记录----不论是文字计载或建□等----- 之意味关系    这种解明就是
    将人类记录的多样性变换为文化体系    为了达此目的    一定要动员
    诸人文学科     而且美术史学如果是人文学科之一环的话     那就非
    图像解释学莫属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解释学的全体架构   如上所述   进一步将此学科发
    扬光大的是  长期任教於伦敦大学Walburg研究所所长的 E.Combrich
    其引用知觉心理学    精神分析  资讯理论等   将图像解释学带入多
    元化!!

                                      <全文完>


--
※ 来源:.国立艺术学院关豆门站 bbs.nia.edu.tw.[FROM: h149.s105.ts.hi]
※ 修改:.chaucer 於 Sun Sep 14 21:33:19 1997修改此文.[FROM: h149.s105.ts.hi]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