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会馆推出「佛教艺术之美系列讲座」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中国时报   艺文   871214

时报会馆推出「佛教艺术之美系列讲座」

 【记者陈希林台北报导】延续去年年初在台北、台中及高雄等地举行的「慈悲智慧:藏传佛教文物展」热潮,明年一月中旬起将有近一百五十件来自承德的清朝皇室供奉佛像在台北市鸿禧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出的文物包含佛像及法器,都是放置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清朝皇室用品,自都有特殊的意义与来源,颇能代表清代佛教艺术的美学形式。因此,中国时报时报会馆的「艺文教室」也将自本月廿三日起,邀请多位知名学者进行「佛教艺术之美系列讲座」,配合展出的内容进行讲解。

 参加讲座的有「西藏生死书」的译者郑振煌、观想文物艺术中心负责人徐政夫、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林保尧、藏传文物工作者张宏实、南华管理学院教授林谷芳及文化大学教授陈清香等人。

 学者们将针对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佛教文物的欣赏、佛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及服饰配件、佛寺建□与佛像等不同的角度,向喜爱艺术文化的人士说明佛教艺术的内涵。

 林谷芳以藏传佛教造像与修持的关系为例指出,西藏人制造佛像时,并不全然考虑佛像的美学,更重要的是造像在修持系统中所衍生出来的意义。因此,欣赏密宗佛像时,不能单纯从审美或人格的投射等角度来思考。

 密宗佛像的腰身很细,林谷芳说这就是「心气不二」的反映,也就是说只要屏气,心神自然不会纷乱。又如愤怒金刚,作用在降魔,其冠冕上有五个骷髅,就代表「贪」、「嗔」、「痴」、「慢」及「疑」等五种不好的「无明」。

 但依照密宗的修持,这五种「无明」可以经过修炼,转换成正面的能量,依序就是「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及「法界体性智」,把五毒化为五智,也就是达到无所疑的境界了。

 林谷芳说,密宗喜用铜佛,取铜质坚硬之精神;而佛像的造像,意在引起膜拜者的心中产生一种生命的情境,因此有的造像见之心中即生慈悲,有的看了有生气。他认为一个唐卡就是一部经典,故观者不应该只把他当成一尊尊的造像,更要当成一部活经典来看待。
  时报会馆的「艺文教室」自即日起接受「佛教艺术之美」六场讲座的报名,详情可洽(○二)二七九三六○○○转一三○一或一三○二。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