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大学联考的术科考试的小小看法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RAYBO@kkcity.com.tw (), 看板: art
标  题: Re: 对於大学联考的术科考试的小小看法
发信站: KKCITY (Tue Oct 26 23:36:42 2004)
转信站: Lion!cbs.ntu!news.nsysu!news.ccu!ctu-peer!Spring!news.nctu!news.ntu!bbs
Origin: bbs.kkcity.com.tw

※ 引述《codilia.bbs@bbs.nhctc.edu.tw (後现代?)》之铭言:
> 在考试领导教学的年代里,怎样的艺术教育 既可以 增进艺术学养、艺术技巧、
> 又可以 是应考试呢?
> 请问 大家 有没有怎样的新想法呢
> 我们来讨论一下...

  以我自己监考观看考生与考题的经验...

  术科考试...废除吧!

  看到这些考生努力对著照片上的观音像努力素描的感想...
  会有一种感觉:艺术不是只有绘画才叫艺术,美术也不是一种单纯叫
  视觉艺术才叫美术...而当今的考试,更从对现实对象的摹写改为
  对照片的摹写,更为後退了...

  每年从标准师□体系毕业的,後来真的投入「艺术创作」并持续保有创作发表
  的艺术家有多少?

  所以呢,假如现行制度不改...

  1.假如你真的是一个很想当艺术家的人,即使没考上美术系也无所谓,
    多看看展览,与有兴趣的朋友多讨论,与展览的艺术家多交流,
    多思考,你一样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国内与国际非科班出身却受到关注的艺术家很多,很多都不会画画,
    族繁不及备载...

  2.创作者会因为自身拥有的技术与技巧感到骄傲,其实这是常情,很理所当然的,
    创作者应对自己保有一份自信与对艺术的信念,好继续支持创作生产。

    当然,从这角度,有些美术系学生会觉得自己很会画画,所以「程度」很好,
    就不难理解这心态了。但是从理论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绝不是像艺术家所认为
    的那样-很奇怪吧,艺术家创造艺术,但艺术却又往往不是艺术家所认为的那样...
    事实上,艺术也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样,或这样...当你想以某个艺术观去
    框架艺术时,艺术就跑掉了...-所以上面这段论述形成吊诡。

  3.没进美术系的人,仍然有许多机会接触艺术,如多去系上旁听,
    多去看展览(最重要),因为你去系上旁听只是在学习某些知识或技术,
    但你去看展览却是直接与艺术面对面。

    然後你可以跟艺术家、学者多交流,多阅读市面上已有的书籍、作品...
    且很多名称不叫「美术系」的,其实一样都可以「学」到艺术,
    如建□系、室内空间设计、资讯传播系、大传系、影像传播系、
    甚至资工系、资管系...一样都可以利用所学去创造作品...



    艺术创造跟其他的知识学习不同,任何宣称你必须学习到某个技巧,
    才能进阶到下个阶段的艺术创作,都是大有问题的。

    除非你的目标是:我想画的跟「梵谷一样好」、我想画得跟「普桑一样棒」,
    或是我想画出像「张大千」那样的山水画...或是我想当美术老师,去教书..
    或是开画室...

    如果你想当一生的艺术家,那麽实在不必过於理会体制那套规则,
    你应该现在就开始培养你的独立性与磨练你敢於试□的勇气...
    并开发属於自己创作所需的自我技术与锻造,当然,当你发现你自己的创作
    有需要用到素描技巧时,就去学。


--
□——┬——┬——□Edit站 bbs://bbs.kkcity.com.tw:22311   ————————□
│人文社会科学□□□□□□□□  □  □□□           □—你看见了美学□
├——┼——┼——┤□□□□□    □  □    □   还是错觉?————□
│艺术哲学文化□□□□□    □  □    □     □—□  □—5_Aesthetics□
□——┴——┴——□□□□□□□□□  美学板  ——————□
  当代文化 美学探索 ———————   编辑.边境  —□      □— 板工 RAYBO □
--
┌—————KKCITY—————┐   线上音乐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随选随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61.64.110.241      ——┘     http://www.kkbox.com.tw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